2024-09-10|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從人類殘跡中冒出——《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心得



「據說,一九四五年原子彈摧毀廣島後,那一片殘破地景中最先出現的生物就是松茸。」


被這句文案吸引。我原想像這本書是某種談論廢墟,談論核爆遺跡,然後會開始談論車諾比乃至福島在核災過後的自然復甦。但我錯了,它沒有談論廢墟,沒有談論核爆遺跡,也不是談論車諾比或福島的自然是如何強力復甦,這本書談的是人類如何影響自然,又如何在這種狀況下共存,藉由松茸採集者窺見人類世中人類與自然的共存之道。

即使這世界已進入人類世,人類所建立起的環境看似可以影響自然,所謂的自然在人類面前已不再是該驚懼的對象,一如荀子那句經常被誤用的話「人定勝天」。但實際上,人類並不是這麼容易在人類世安身立命,所以危殆狀態與擾動,便是貫穿了整部作品的關鍵詞。

危殆狀態(precarity)的不穩定不確定潛藏在安穩的表面之下,而且不只來自於自然,也包含著人類所建立起的世界。如沒人能想到的雷曼兄弟事件,或者是武漢肺炎導致的全球封鎖。全球化帶來的更方便的世界,卻也讓全世界共同暴露在一樣的危險之下,這已超越阿岡本的例外狀態想像,所有人在未知的災厄前都是赤裸的生命。

世界被人為破壞已是定論,擾動也是常態,那麼,比起保護或禁絕,正視擾動或許是一種選擇。


……我想找一種以擾動為本的生態學,在此中許多物種能在既非和諧亦非競爭的狀態下共同生活。


因此整本書主要描寫的是試圖靠著擾動自然使松茸產量復甦的日本人,以及在美國森林裡尋找著松茸的採菇人。而這也是這本書最讓我驚奇的地方,本來我以為松茸是僅屬於日本的特產與喜好,沒想到這一存在卻是遍佈世界一如書中令人驚奇的孢子說︰


大氣平流層中充滿了真菌孢子;它們就在那個高度中擴散至全世界。(266)


有別於在高空漂浮擴散的胞子,採菇人是潛藏於社會底層的存在。說到美國與森林,我們最先浮上來的可能是獵人以及粗壯的伐木公,但這些是屬於「健康白人」的工作。健康白人之外的殘缺人士、行動不便白人、退伍軍人、原住民、亞洲難民、拉丁偷渡者,只能潛入森林,在沒有任何保障的情況下採取松茸維生。他們的威脅,除了自然以外,還有警察,以及將他們視為獵物的獵人。

即使如此,他們也只有這種生存模式,並以此開展了跨越太平洋的跨國貿易。他們採取的松茸,通過無照私商以及跨國貿易商的合作在香氣仍未散盡之前送到日本,成為餐桌上的珍饈。

書中提及,松茸在日本人的文化中有其象徵意義,這樣的食物卻因為松線蟲的關係在日本本土大量漸少,而必須靠著私商從太平洋彼端的採菇人手上買取。這或許也可以說是某種全球化縮影吧?

最後,我很喜歡裡面引用到的一些摘錄自娥蘇拉.勒瑰恩作品的字句,希望有一天也能看到那些作品的中文版。


安清著,謝孟璇譯《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新北︰二十張,2024)




看到今天讀冊在66折,發一下舊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
5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