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1|閱讀時間 ‧ 約 29 分鐘

科科科技背棄標,究竟是哪個環節GG了?

    raw-image

    圖片來源:cosmopolitan HK

    你平時聽音樂嗎?你聽音樂是用手機、平板還是其他影音設備呢?更重要的是:你是用什麼軟體聽音樂呢?你又可曾想過:「做給人家聽音樂的」,竟然能發展成一間上市公司呢?

    近期台灣的串流音樂霸主「科科科技」(我沒有結巴……真的就叫這個名字,產品品牌英文名是 KKBox)敲鑼打鼓地要 IPO 了,不但是台灣少數的服務性軟體業者正式跨越上市櫃門檻,也為音樂及藝術領域打進了一劑強心針,彷彿在向世人宣告:「熱愛音樂的孩子不但不會變壞,還能賺大錢!」

    沒想到,「興奮沒有錯愕的久」,今年 6 月初資本市場間忽然傳出科科科技的 IPO 價格,從每股 110 元的承銷價[1],「降價」至每股 88 元,等於直接打了 8 折。
    [1] Source: 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66ba1526-17db-45cf-ab1b-51e64f87d586

    對熟悉台灣資本市場圈的人來說,這個消息透露出非常不尋常的味道。首先,IPO 後多數投資人預期的是股價會有一波漲幅,所以 110 元「中籤」都應該還有得賺才對。怎麼會忽然降價呢?

    其次,科科科技原定的正式掛牌上市時間是 6/19,怎麼會在時間這麼靠近的時候,才傳出來降價的訊息呢?難道是市場反應很差,承銷圈的投資人們不願意買科科科技的帳?

    當多數人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科科科技又丟出爆炸性訊息:認為承銷商統一證券未能善盡職責(Do the Best Effort),甚至指控統一證 「未依法依約負起承銷義務」;而統一證也快速做出回應,聲明「本案之合格圈購單累計數量未達應提交之承銷總數量」[2]
    ​[2] Source: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79402/kkcompany-failed-to-ipo

    白話說就是:公司指控承銷商「你拿了錢不認真辦事!」,承銷商則回覆「阿你自己股票長這麼難賣,怪我囉?」;IPO 失敗的案例很多,但欲上市公司直接跟承銷商撕破臉的,還是少見。

    撇開八點檔般的劇情,究竟科科科技上市受阻這個案例,對一般人來說,可以有什麼商業上的啟發呢?


    音樂串流的商業模式「可擴張性」受到質疑


    首先,我們要理解「音樂串流」事業的本質,說穿了就是讓消費者為了音樂而付費。

    早期的樂迷,會為了喜愛的歌手而買 CD 唱片;在音樂串流平台出現後,用戶就改為為了聽音樂而每個月付費給串流平台。但不論是哪一種,說到底就是為了喜愛音樂而支付費用。

    也因此,串流平台的最大競爭對手,不僅僅是其他串流平台,而是「其他一切能享受音樂的平台」。

    舉例來說:YouTube 也是科科科技的一個主要競爭者。相比僅能提供音樂的串流平台,YouTube 甚至能提供影像,其觀賞感受可謂更全面。

    但 YouTube 的涵蓋面向更廣:在意音樂品質的人,可以選擇付費跳過廣告;不在意聽歌被打斷的人,甚至可以免費使用 YouTube 享受音樂。

    更廣的消費族群涵蓋率,對音樂串流「要聽,就要付費」的商業模式所造成的衝擊,資本市場的分析師們,不可能視而不見。若是科科科技的營收無法持續擴張,就會更加深上述看法的可信度。

    而就科科科技近三年的營收變化,可以證實其營運規模擴張,確實面臨不小的阻礙。

    資料來源: 數位時代

    就上圖可以看得出來:科科科技的營收巔峰在 2020 年,達到 34.1 億台幣;而 2022 年僅剩下 29.4 億台幣,2 年過去了,營收不進反退 13.8%。

    撇除佔比不到 1% 的「雲端智慧」不算,「多媒體科技」在過去三年的營收算是穩定,而衰退的收入部分,無可避免的正是來自「音樂串流」的本業。

    甚至我們不能忽略一個因素:2020 年存在疫情因素,人們被困在家裡無事可做,因此網路服務等相關收入本來就在該年度水漲船高。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甚至無法精準判斷科科科技在 2020 年的營收高峰,是來自本身商業模式被市場認可,還是只是疫情期間的曇花一現。

    後面兩年的營收萎縮,更加深了資本市場對音樂串流商業模式的不信任。


    評估商業模式時,你無法不考慮環境及文化差異


    也許有些人會說:但同樣的串流平台(像是 Spotify),或是蘋果推出的 Apple Music,在國外也發展得很不錯啊!為什麼科科科技在台灣就不行呢?

    美國等其他國家之所以音樂串流平台能有一席之地,在於其地理及商業環境都與台灣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用 YouTube 觀賞影片順便聆聽音樂,最大的限制在於「網路速度」。而美國地廣人稀,加上通訊等基礎建設完善度其實並不如亞洲國家做得好,行動網路的品質跟台灣人所習慣的網速有很大落差。筆者本人就曾碰過「使用 T-Mobile,但在 T-Mobile 總部旁邊收不到訊號」的尷尬場面。

    因此,網速限制下,美國人更習慣「用途分流」: 聽音樂就用聽音樂專用的平台,看影片就用看影片專用的平台。

    其次,不是所有國家都向台灣可以輕鬆享受「399 吃到飽」。在筆者還在美國生活的那個年代,Verizon 電信所提出的「吃到飽」網路方案,折算台幣就要將近四千元,幾乎是台灣「399 吃到飽」的十倍。也因此,美國人實際上選擇每月「網路吃到飽」方案的人屬於少數,多半選擇每月行動網路用量在 5G 至 20G 之間。

    而 YouTube 因為是影片為主,行動傳輸用量較高,因此不是使用網路吃到飽的族群,也不會做出「拿 YouTube 來聽音樂」這種大量消耗網路流量的行為。

    上述這些,都屬於國外音樂串流平台與台灣的差異。更直接地說:讓國外串流平台賴以生存的外在環境,在台灣卻並不適用

    當然,這並不是在說「國外做得好的商業模式,在台灣就肯定做不起來」。只是,「文化差異」往往是最關鍵、卻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要素。

    這也是為什麼 The Bottom Line 致力於國際職涯媒合的重要原因。我們,需要更多國際化的人才,才能帶領台灣產業界,真正走向國際。


    The Bottom Line 小總結:

    • 給投資人:你是喜歡抽新股的投資人嗎?但你知道 IPO 後的股票究竟是漲多跌少、還是下跌的多呢?
    • 給企業主:顧問類型的服務在台灣是最難定價、企業主也往往最不願意付錢的一門生意。但專業且經驗足夠的顧問,確實能提供錢買不到的價值。
    • 職涯建議:科科科技在其 104 網站上,有個招募中的職位是 ”Solution Architect”;你知道這是什麼職位嗎?是否會好奇該具備怎樣的技能,才能去面試「解決方案架構師」這樣的職缺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