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觀點]《以馬內利的兒少日記》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圖片來源:聯合報

《以馬內利的兒少日記》


標榜著能把孩子送到美國讀書的幼教補習班「以馬內利英語」,在近日公佈其小學孩童成員在補習班指導下一天的行事曆。行事曆顯示,孩童一天睡不到六小時、午餐和晚餐都在移動的車子上完成,並且沒有任何間斷地在英語、學校作業與練鋼琴之間度過,因而掀起了網路上一波育兒相關的討論(詳見臉書「以馬內利英語」粉絲專頁)。


關於育兒,沒有一個準確的學科可以說得準。或許真能囊括一切的說法,是中國古老的儒家智慧:「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每一種孩子都有可能是不同的「材」,我們得發現該用什麼方式教導他,有些人適合嚴格的規則,有些人需要適當的寬鬆,要找到一種整體性的「對的方法」,已然不適合這個複雜的社會。


然而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個現象顯示了台灣整體社會的富裕。美國社會學家 Annette Lareau 在她超過十年時間、紀錄十數組美國家庭的育兒狀況所撰寫的《不平等的童年(The Unequal Childhood)》中表示:「中產以上的父母會將經濟資源投入給家中孩童,而勞動與貧窮階級的孩子卻必須把自己的經濟資源轉給父母。」隨著越來越多如以馬內利這樣的組織蓬勃發展,表示台灣社會有更多的父母願意將自己的經濟資源轉移到孩童身上。


把資源投入到孩子身上固然是直得讚許的事,但是花了許多資源,把孩子的人生用滿滿的「學習」填滿,似乎又讓人覺得哪裡不對。英文學好、功課滿分、鋼琴比賽得第一,這些成就的累積,就保證能帶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嗎?


由香港導演卓亦謙拍攝、獲得 2023 年金馬獎最佳新導演與最佳觀眾票選的電影《年少日記》中,主角因為在學校處理學生憂鬱想自殺的問題,回想起自己的兒時經歷:因為鋼琴彈不好、英文學不會而給孩子巨大壓力的父母,深深影響了主角的人生發展與選擇。電影中一個令人動容的段落是:為了準備考試而睡不夠、經常感到憂鬱的男孩告訴母親自己好像需要去看精神醫生,母親這樣回答:「只有神經病要去看醫生,你沒有事,你多睡覺就好。」


這部電影觸及當代一個迫切的議題:兒少憂鬱與自殺。根據衛福部 2022 年的統計, 12-17 歲自殺死亡人口佔比,由 2021 年的第三順位升高到第二順位。令人難以忽略的是,與 2013 年相比,17 歲以下的自殺死亡人口數增加了超過兩倍(詳見衛福部官方網站的死亡人數統計報告)。


這是一個複雜的全球性問題,也並不是說什麼樣的父母或是學習歷程,就會帶給孩子不好的結局。然而在這些現象當中,我們可以去反思孩子還需要些什麼東西。不可否認,隨著人口激增與科技的高速發展,當今社會是趨向高度競爭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壓力肯定為現代父母們帶來難以排解的焦慮。然而,當我們的社會已經走向富裕,成年的我們必須意識到——投入給孩子的「資源」其實不只限於金錢,也包含時間、耐心與注意力。


執業超過二十年的英國心理治療師 Philippa Perry 在她 2019 年出版的《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The Book You Wish Your Parents Had Read)裡說到,孩子的「感受」是我們在育兒過程中最容易忽略的一件事,而「忽略感受」這一點,正是讓我們不斷複製「上一代和我們的親子關係」的關鍵問題。


回想一下我們各自的成長歷程。上一代因為忙於工作賺錢,甚至採取雙薪結構,產生許多「鑰匙兒童」、「代親職孩童」的育兒狀況。那個年代的社會還在發展中,我們能被養大、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已經是父母非常辛勞的付出,「重視感受」從來不是那一輩的父母會談及的話題。


然而,三十年過去,我們繼承了上一代的資源,我們生的孩子也變少了。如果在這樣的條件下,當我們在社會上猛烈追求效率,回家也還是要追求效率的時候,身為人類的我們就少了一個可以處理情緒與感受的地方。正如同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在他著名的《安娜卡列尼娜》開場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不同。」追求社會成功為孩子帶來的,是幸福還是不幸?這是個複雜的提問,而答案絕對不是顯而易見的。


「家是談愛與感受的地方。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成為他們情緒和感受的容器。」《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這樣提醒我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he Bottom Line
6.9K會員
108內容數
The Bottom Line
The Bottom Line的其他內容
2025/04/26
本文針對Nvidia去年第三季財報公佈後股價表現進行分析,探討營收增長卻毛利率下跌的現象,並點出投資人應關注未來財測而非僅看過往數據。作者強調財務分析需結合商業理解,才能有效解讀財報資訊,並以Nvidia為例說明如何分析財報數據及預測未來獲利能力。
Thumbnail
2025/04/26
本文針對Nvidia去年第三季財報公佈後股價表現進行分析,探討營收增長卻毛利率下跌的現象,並點出投資人應關注未來財測而非僅看過往數據。作者強調財務分析需結合商業理解,才能有效解讀財報資訊,並以Nvidia為例說明如何分析財報數據及預測未來獲利能力。
Thumbnail
2025/04/19
作為一個老派投資人,其實對於給投資建議這件事,一直感到戒慎恐懼,甚至能不做就不做 我知道要是我在那叫進台G店甚至長榮,粉絲可以漲得更快,但一來我就不靠這個吃飯齁,二來更讓我顧慮的是高喊叫進一檔股票,對我來說是有責任的 坦白說人性就是這樣,喊對理所當然....
Thumbnail
2025/04/19
作為一個老派投資人,其實對於給投資建議這件事,一直感到戒慎恐懼,甚至能不做就不做 我知道要是我在那叫進台G店甚至長榮,粉絲可以漲得更快,但一來我就不靠這個吃飯齁,二來更讓我顧慮的是高喊叫進一檔股票,對我來說是有責任的 坦白說人性就是這樣,喊對理所當然....
Thumbnail
2025/04/12
川普又來搞關稅了!這次不只是對台嗑稅,更像是逼各國選邊站的大棋局。 關稅真能讓美國製造業復活嗎?還是只是變相收割全球的經濟韭菜? 從經濟學理到地緣政治,這篇深度解析幫你拆解「川普關稅2.0」的真實用意,還有它對你投資組合的衝擊——點進來,不只是看熱鬧,是看門道。
Thumbnail
2025/04/12
川普又來搞關稅了!這次不只是對台嗑稅,更像是逼各國選邊站的大棋局。 關稅真能讓美國製造業復活嗎?還是只是變相收割全球的經濟韭菜? 從經濟學理到地緣政治,這篇深度解析幫你拆解「川普關稅2.0」的真實用意,還有它對你投資組合的衝擊——點進來,不只是看熱鬧,是看門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圖片來源:聯合報 《以馬內利的兒少日記》 標榜著能把孩子送到美國讀書的幼教補習班「以馬內利英語」,在近日公佈其小學孩童成員在補習班指導下一天的行事曆。行事曆顯示,孩童一天睡不到六小時、午餐和晚餐都在移動的車子上完成,並且沒有任何間斷地在英語、學校作業與練鋼琴之間度過,因而掀起了網路上一波育兒
Thumbnail
圖片來源:聯合報 《以馬內利的兒少日記》 標榜著能把孩子送到美國讀書的幼教補習班「以馬內利英語」,在近日公佈其小學孩童成員在補習班指導下一天的行事曆。行事曆顯示,孩童一天睡不到六小時、午餐和晚餐都在移動的車子上完成,並且沒有任何間斷地在英語、學校作業與練鋼琴之間度過,因而掀起了網路上一波育兒
Thumbnail
雖然紐西蘭的生活,一開始就定位成遊玩的生活模式,但作息仍然是有個主軸來貫穿,那就是‘’上學‘’。 首先,大兒子入讀了附近的公立小學。由於他很快就適應了,我們接著也想把小兒子送去學校。他還不到三歲,只能送去類似幼稚園的學校,當地叫做“Pre-school Centre”, 一般的上學日,他可以在學校
Thumbnail
雖然紐西蘭的生活,一開始就定位成遊玩的生活模式,但作息仍然是有個主軸來貫穿,那就是‘’上學‘’。 首先,大兒子入讀了附近的公立小學。由於他很快就適應了,我們接著也想把小兒子送去學校。他還不到三歲,只能送去類似幼稚園的學校,當地叫做“Pre-school Centre”, 一般的上學日,他可以在學校
Thumbnail
記錄了家長對兒子一年級下學期IEP會議的感受和孩子學校生活的一些小事。
Thumbnail
記錄了家長對兒子一年級下學期IEP會議的感受和孩子學校生活的一些小事。
Thumbnail
2024年年初美語補習班的小學生一週每日行程貼文, 在社會引起了輿論。大多數的評論圍繞在兒童、睡眠時間和學習成就等議題,專家們的評論呈現不同觀點,探討家長的安排對孩子的影響。本文探討了小孩在教育體制內外的體驗,以及良好的休息和創意培養在教養過程中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4年年初美語補習班的小學生一週每日行程貼文, 在社會引起了輿論。大多數的評論圍繞在兒童、睡眠時間和學習成就等議題,專家們的評論呈現不同觀點,探討家長的安排對孩子的影響。本文探討了小孩在教育體制內外的體驗,以及良好的休息和創意培養在教養過程中的重要性。
Thumbnail
蒙特梭利教育重視孩子的自主與獨立,透過日常學習培養孩子的自信,並藉由教具進行語文、數學、地理、健康教育與邏輯的教學。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透過進班學習的體驗,分享了孩子如何在蒙特梭利幼稚園中建立自信與獨立性的過程。這是一個充滿感動的故事。
Thumbnail
蒙特梭利教育重視孩子的自主與獨立,透過日常學習培養孩子的自信,並藉由教具進行語文、數學、地理、健康教育與邏輯的教學。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透過進班學習的體驗,分享了孩子如何在蒙特梭利幼稚園中建立自信與獨立性的過程。這是一個充滿感動的故事。
Thumbnail
這個學年的上學期到訪了多所學校,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馬不停蹄。讓我們忘記日夜的,是一個又一個的小可愛。被欣賞、被看見、被認同後,閃閃發亮的眼睛,燦爛的笑容,高舉的雙手,每每也令我們難以忘懷,久久在思海中揮之不去——實踐教學活動化、活動意義化、意義生活化、生活能力化、能力生命化的學習歷程。
Thumbnail
這個學年的上學期到訪了多所學校,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馬不停蹄。讓我們忘記日夜的,是一個又一個的小可愛。被欣賞、被看見、被認同後,閃閃發亮的眼睛,燦爛的笑容,高舉的雙手,每每也令我們難以忘懷,久久在思海中揮之不去——實踐教學活動化、活動意義化、意義生活化、生活能力化、能力生命化的學習歷程。
Thumbnail
一名小學生行程滿滿的一週行事曆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對於這種比大人還要刻苦的生活,到底是成功必經之路,或是變相的揠苗助長,社會上有不同的意見。面對這樣的課程,我們是否應該多從小孩的角度來思考,多聽聽孩子的心聲,提供適合的支持?
Thumbnail
一名小學生行程滿滿的一週行事曆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對於這種比大人還要刻苦的生活,到底是成功必經之路,或是變相的揠苗助長,社會上有不同的意見。面對這樣的課程,我們是否應該多從小孩的角度來思考,多聽聽孩子的心聲,提供適合的支持?
Thumbnail
雖然現在以馬內利兄妹的新聞熱度已經沒那麼高了,但因為網路上的意見大多是貶多於褒,我就想以不同的面相來解讀這則新聞。 在大多數人眼裡看來,以馬內利兄妹的日程表對於小學生來說,可以說是非常的緊繃,但其實台灣有許多家長想盡辦法,用各種才藝班與補習填滿自己小孩的生活,加班
Thumbnail
雖然現在以馬內利兄妹的新聞熱度已經沒那麼高了,但因為網路上的意見大多是貶多於褒,我就想以不同的面相來解讀這則新聞。 在大多數人眼裡看來,以馬內利兄妹的日程表對於小學生來說,可以說是非常的緊繃,但其實台灣有許多家長想盡辦法,用各種才藝班與補習填滿自己小孩的生活,加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