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在華經營難度增加,許多西方公司已停止向中國投入資金。
許多跨國公司正在調低中國在其投資目的地名單中的位置,同時整合在華業務,理由是增長放緩和利潤減少。本周,中國歐盟商會和上海美國商會所發布的兩份報告都聚焦於這種黯淡的投資趨勢。
(See:2024/09/12,華爾街日報,曾經湧向中國的西方企業開始後撤、大紀元,逃離中國 各國外企紛紛減少在華投資規模)。
另外,日本外交部的數據也顯示,2023年在中國的日本公司約有3.1萬間,比2020年少約10%;同期則有約4,000間日本公司到中國以外的世界其他地方設立辦事處。
美媒9月9日聲稱,日本企業多年來一直是中國經濟的最大單一投資者,但是,"地緣政治風險"以及"對中國增長乏力的擔憂",促使日企在中國的投資顯著減少。
(See:2024/09/11,香港01,日企漸退出中國市場 美媒:2大原因致投資意願減少)。
中國大陸的財經官員正在測試透過刺激需求以提振經濟的新方法,隨著經濟增長目標的威脅升高,他們有意跳出長期以來的固有做法。問題是,中國大陸當局這種採納更具擴張性的政策,到了地方形同泥牛入海——省級政府已全面勒緊腰帶。中國大陸今年統籌安排很大一部分的特別國債資金,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這是破天荒的做法。
許多經濟學家一直呼籲這樣的轉變,他們認為,只有增加赤字支出——旨在幫助消費,而非中國大陸的支柱產業——才能拉動經濟擺脫通縮陷阱並確保增速達到5%左右的目標。
(See:2024/09/12,經濟日報/彭博 Bloomberg,大陸經濟刺激嘗試需求端加力 地方財政困境卻如高牆橫亙於前)
中國目前的經濟景況真相是:房地產泡沫破滅、信用緊縮、債務緊張、內需不振、外資撤離、增長衰退、失業率高、老年嚴重...,諸多痛點糾結纏身、複雜難解。
中國經濟在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就連對中國經濟向來是"樂觀派"的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聯合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始人瑞·達利歐(Ray Dalio)都已轉為"悲觀派",還指出:「中國正在進入一場將持續百年的風暴中。就像日本在泡沫經濟破滅後花了數十年才迎來經濟復甦一樣,考驗或將繼續下去」(See:日本經濟新聞,2024/06/12,達利歐:美國在衰退期邊緣,中國艱難、大紀元,2024/06/16,橋水創辦人達利歐:中國經濟正在進入百年風暴)。
中國經濟沉疴痼疾,問題癥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經濟未能恢復"。對症下藥,其關鍵重點自然在於:"提出可以解決這些經濟問題的具體方案"。中共官方也已承認。但,就是不肯落實「大規模財政刺激方案」。
要言之,因為除了其房地產泡沫破裂頗需長時期恢復(這原是火車頭)外,缺了火車頭後,其消費疲軟、內需不振,亟需「需求面」的財政刺激政策,但中國卻背道而馳繼續採取「供給面」的產業補貼政策,造成產能過剩,電動車慘遭歐美加關稅抵制,此顯與總體經濟學「有效需求」理論有違。基本上,中國的實體經濟恐類似日本泡沫經濟,而金融經濟恐怕會系統性風險爆發,就看何時爆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