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7|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帝國興衰的秘密

是什麼樣的因素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繁榮?羅振宇試著從歷史的角度來審視這些問題。通過研究古代帝國的興衰,可以獲得寶貴的洞見,來理解現代社會面臨的挑戰。在羅振宇的《羅輯思維(歷史篇)》一書中,其中有一章透過探討了古羅馬帝國的衰落,來說明社會流動性和文化多樣性對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性。

羅振宇在書中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觀點:發放公民權曾經是羅馬社會維持上下階層流動性的有效方法。在羅馬帝國早期,公民權是一種珍貴的特權,只有少數人擁有。獲得公民權意味著擁有更多的法律保護、政治權利和經濟機會。這種制度激勵了非公民努力工作、立功或通過其他方式來獲得公民身份,從而實現社會地位的提升。

然而,當卡拉卡拉皇帝(Caracalla)在公元212年頒布《安東尼努斯敕令》,將公民權普遍授予帝國內所有自由人時,這種流動性反而喪失了。這是因為:

  1. 公民權失去了稀缺性:當所有人都成為公民時,公民身份不再是一種特殊榮譽或追求的目標。
  2. 激勵機制消失:原本非公民為了獲得公民權而努力工作或立功的動力不復存在。
  3. 階層界限模糊:公民與非公民之間的界限消失,導致社會結構變得扁平化,減少了向上流動的階梯。
  4. 財政壓力:大規模授予公民權也意味著更多人享有免稅等特權,增加了帝國的財政負擔。
  5. 身份認同危機:公民身份的普及化可能削弱了人們對羅馬帝國的認同感和忠誠度。

因此,原本用於促進社會流動性的工具,在普及化後反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甚至可能對社會結構產生負面影響。這種看似進步的政策,實際上可能導致了意想不到的後果,削弱了帝國的社會凝聚力和活力。

羅振宇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解釋這種情況:就像一個小男孩把家裡的鬧鐘拆開,雖然理論上可以重新組裝,但實際上卻難以做到。同樣,當卡拉卡拉打開了這個「鎖鏈」,引發了一連串不可逆的連鎖反應。

羅振宇強調,上下階層的流動性對於一個大帝國的政治穩定至關重要。它是讓上層社會獲得榮譽感、下層社會獲得奔頭的重要黏結劑。在這方面,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科舉制度雖然競爭激烈,但它給每個人都提供了向上流動的機會。正如唐朝詩人所寫:「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這句詩生動地描述了科舉制度如何吸引了無數人投身其中,為之奮鬥終生。

然而,歷史的發展往往充滿諷刺。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希望通過引入現代教育來推動國家發展。但這一決定卻意外地切斷了中國社會長期以來的上下流動渠道。

羅振宇指出,科舉制度的廢除不僅影響了個人的上升通道,還打破了鄉村社會的治理結構。原本由具有文化素養的士紳階層管理的鄉村,現在變成了由有錢有勢者主導的「劣紳」統治。

除了社會流動性,羅振宇還提到了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他指出,羅馬帝國從多神教轉向一神教的基督教,雖然在短期內加強了帝國的凝聚力,但長期來看卻可能限制了思想的多樣性。

古羅馬帝國的衰落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教訓:維持社會流動性和文化多樣性對於一個國家或組織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流動性能夠激發人們的積極性,給予希望和目標;而文化多樣性則能促進創新,增強適應性。然而,我們也要認識到,任何制度的改變都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因此,在進行重大改革時,我們需要謹慎考慮,全面評估可能的影響。

圖片來源: Dall.E 生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