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6|閱讀時間 ‧ 約 18 分鐘

【圖鑑】青藍金剛鸚鵡

青藍金剛鸚鵡,又叫李爾氏金剛鸚鵡

青藍金剛鸚鵡,又叫李爾氏金剛鸚鵡


李爾氏金剛鸚鵡(學名:Anodorhynchus leari,英文名:Lear's Macaw、Indigo Macaw 或 Lear's Hyacinthine Macaw(Hyacinthine 意指「擁有如風信子般的紫藍色」,Hyacinthine Macaw 則是指紫藍金剛鸚鵡 ),又名青藍金剛鸚鵡靛藍金剛鸚鵡,是一種大型全藍色巴西鸚鵡,是被稱為金剛鸚鵡的新熱帶鸚鵡大群的成員。查爾斯·呂西安·波拿巴 (Charles Lucien Bonaparte)於1856年首次描述了牠。牠的顏色幾乎完全是藍色的,厚重的黑色喙底部有一塊黃色的皮膚。


儘管從1830年代初期就有關於英國金剛鸚鵡的記錄,但這種鳥直到1970年代末才被普遍認為是一個獨立的物種。儘管在21世紀的前20年間,持續的保育工作已使野生鸚鵡增加了約30倍,但牠的原生範圍受到高度限制,這一情況非常罕見,直到1978年才被發現。牠棲息在乾燥的沙漠般的灌木環境中,稱為卡廷加,在砂岩懸崖的洞穴中棲息和築巢。牠主要以棕櫚樹品種的ouricury棕櫚的堅果為食,也以掠奪當地農民的玉米為食,牠的生態似乎也與養牛業有著有趣的關聯。


分類學

李爾氏金剛鸚鵡以著名詩人愛德華·李爾(Edward Lear)的名字命名,他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1830年代初,年輕的李爾出版了一本關於動物園和收藏中的活鸚鵡的圖畫和繪畫作品集《鸚鵡科插圖》。他書中的一幅畫與這個物種非常相似,儘管當時他將這幅作品命名為「風信子金剛鸚鵡」,一種更大、顏色更深的物種,具有不同形狀的斑塊。查爾斯·呂西安·波拿巴親王的侄子對這幅插圖進行了物種描述,為紀念這位詩人而選擇了具體的名字。然而,大多數當局並不相信這個新分類群的獨特性。直到1978年,德國出生、入籍巴西的鳥類學家赫爾穆特·西克 (Helmut Sick)最終找到了野生種群,這種罕見的鳥類才被認為是一個獨特的物種。


愛德華‧李爾 ( Edward Lear , 1812–88)的插圖首次發表在他於1832年出版的《鸚鵡科插圖》一書中


描述

李爾氏金剛鸚鵡身長70–75公分,重約950公克,身體、尾巴和翅膀是深金屬藍色,帶有微弱的、通常幾乎看不見的綠色色調,頭部的顏色稍淺。牠的喙基部附近有一塊淺黃色的皮膚,還有橙黃色的眼環,牠還有一個大的黑色喙和深灰色的腳。 李爾氏金剛鸚鵡與體型較大的紫藍金剛鸚鵡和體型稍小的藍綠金剛鸚鵡相似,李爾氏金剛鸚鵡的特徵是其羽毛顏色較深,沒有綠色色調,以及靠近喙基部的不同形狀的黃色皮膚,而灰金剛鸚鵡的顏色較蒼白,頭部也較灰。


生態與行為

餵食

李爾氏金剛鸚鵡的主要食物是棕櫚樹(Syagrus coronata)的堅果(每天多達350個),當地稱為licuri ,但也吃黑木、麻風樹、戴歐克利、馬鈴薯、Schinopsis brasiliensis和玉米的種子。​​ 李爾氏金剛鸚鵡通常成群覓食,牠們優先以棕櫚樹為食,棕櫚樹生長在樹林中,與較高的樹木混合在一起。在整個範圍內,至少有三十個已確認的覓食地點是已知的。鸚鵡群會選擇一棵高大的樹作為基地,仔細檢查進食區域,首先,一隻鸚鵡會下飛到樹幹中間以評估是否合適,隨後這隻鸚鵡會返回基地,然後整個鸚鵡群會飛下來以決定是否值得留下來。如果是的話,那麼李爾氏金剛鸚鵡通常會直接在現場取食,撕下水果上的纖維質果肉,以獲得極其堅硬和厚殼的堅果,果肉會被丟棄。沉重的嘴喙似乎是專門為了敲開帶有鑿子形狀邊緣的棕櫚堅果而進化的,其尺寸和形狀精確。有時,鸚鵡會飛到更好的棲息地去吃堅果,有時甚至帶著一些果實的小枝,這些棲息地一般是高樹的樹枝或懸崖面,其下方的地面上會散落著成堆的破裂的棕櫚堅果殼,因此很容易被發現。


李爾氏金剛鸚鵡,巴西東北部。


關於新熱帶地區具有很大果實或種子是哪一種植物?又是哪種動物傳播種子?在地球其他地方,大型草食哺乳動物是此類植物的傳播媒介,但如今在南美洲基本上不存在這些植物。流行的理論是,這些哺乳動物曾經發揮過這些功能,但大多數這些動物在更新世晚期滅絕,導致大果植物在傳播種子方面無能為力,至少在人類引入牲畜之前是如此。然而,儘管棕櫚樹的堅果很大,但它可能已經找到了避免這種命運的方法。金剛鸚鵡的食量非常大,這個物種也不例外,一項研究發現,樹枝或岩石下方的地面上有大量未受損的棕櫚堅果,鳥類偶爾會在那裡攜帶收穫物。 鳥類二次傳播堅果的一種方法是,牠們習慣下到地面上尋找牛吐出的堅果,牛吃掉果實,但通常會咳出大種子,去除果肉,這些種子經常聚集在一起在反芻動物休息的地方,有些在經歷了這次磨難後似乎還能生存。成群的李爾氏金剛鸚鵡會聚集在牛欄處,並在反芻場所的光禿禿的地面上走來走去,找到一個後,被吐出來的堅果通常會被鸚鵡帶到其他地方的高處被吃掉。牛也透過在環境中創造開放空間來改變生態系統。因此,養牛場可能模擬了巴伊亞的原始生態,在美洲原住民殖民美洲期間,當地巨型動物群被消滅之前。就在11,000年前,這些金剛鸚鵡可能是巴西東北部一種或某些大型草食動物的共生物種,牠們成群結隊地遷徙,而棕櫚樹正是依靠這種關係來進行有效的傳播。


李爾氏金剛鸚鵡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害蟲物種,這些動物造成的一個主要問題是牠們習慣襲擊當地自給農民的土地以食用玉米。為了盡量減少受害者的懊惱並阻止他們射殺鳥類,2005年實施了一項計劃,用從其他地方買來的一袋袋玉米來補償農民因動物而損失的農作物。在新冠疫情期間,該計劃被叫停,因為大多數農民都是老年人,金剛鸚鵡也沒有被射殺,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無論如何都讓玉米滯銷。


選育

交配季節從夏季雨季開始、一年之初開始,一直持續到五月,此時幼鳥開始長出羽毛並離開巢穴。一對李爾氏金剛鸚鵡每年產兩到三顆蛋。卵孵化約29天,雖然有些配對產下三隻雛鳥,但平均存活率為每對兩隻。然而,並非野生族群中的所有鳥類都經常交配或完全不交配。幼鳥與父母待在一起長達一年,青少年的鸚鵡在2-4歲左右達到性成熟。


分佈地區


分佈及棲地

在牠被發現後的一個半世紀裡,人們僅透過鳥類貿易中的零星事件來了解該物種,野生族群的下落不明。鳥類學家赫爾穆特·西克最終於1978年在巴西東北部內陸的巴伊亞發現了野生族群,在此發現之前,人們一直認為這種鳥只是密切相關的紫藍金剛鸚鵡的變體。 李爾氏金剛鸚鵡棲息在砂岩懸崖上,這些懸崖是由溪流穿過露頭形成的。其棲息地位於巴伊亞東北部拉索達卡塔琳娜高原以南的託卡維爾哈 (Toca Velha) 和塞拉布蘭卡 (Serra Branca) 兩個聚落。1995年,在以西200公里的Sento Sé/Campo Formoso發現了一個棲息著22隻鳥的棲息地。 金剛鸚鵡從這些棲息地出發,穿越整個地區( Campo Formoso、Canudos、Euclides da Cunha、Jeremoabo、Monte Santo、Novo Triunfo、Paulo Afonso、Santa Brígida和Sento Sé等市鎮),依靠甘蔗林來尋找許多食物來維持牠們的生計。據認為,巴西的棕櫚林棲息地曾經綿延超過250,000公里2(97,000平方英里),但由於農業發展,面積已大大縮小。在棕櫚林中放牧的牛似乎也損害和殺死了幼苗,從而對新的成熟棕櫚樹構成了挑戰,人們發現這些林中的年輕甘果棕櫚很少。為了應對這種情況,2000年代初,數以萬計的棕櫚樹被人工繁殖並種植在圍欄區域。 李爾氏金剛鸚鵡也需要在砂岩懸崖中預先存在的天然洞穴中築巢。此類洞穴的存在最終可能會限制族群數量增長,因此一群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建議應人工挖掘更多洞穴。


巴西巴伊亞的砂岩峭壁


保護

族群和保育狀況

該物種目前被列為瀕危物種(CITES I)。 Yamashita是最早在野外研究這種鳥的科學家之一,1987年估計1983年全球族群數量僅60隻。2000年對野生鳥類的數量進行了調查,數量約為170隻,2001年全球鳥類普查為246隻,2003年為455隻,巴西環境與再生自然資源研究所(IBAMA) 於2004年普查了570隻野生鳥類。​​​Barros統計2006年野生鳥類總數為630隻。Develey統計2008年野生鳥類總數為960隻。BI估計2008年成熟野生個體的數量為250-500隻,認為由於數量可能在增加,最近調查中統計的大多數鳥類可能是幼鳥,因此不計入總數量。BI表示,如果這些幼體在未來幾年內成熟,且族群數量從250-500隻增長到250隻以上,那麼該物種將來可能需要被列入名單。據稱,數量增長是不確定的,移民局推斷,由於在20世紀90年代,約有40隻鳥類因寵物交易而被捕獲,這代表著數量會“非常迅速的下降”,因此目前尚不清楚鸚鵡數量成長是否仍在增加。 截至2008年,移民局將該物種評估為“極度瀕危”,顯然有些錯誤。2000年、2004年和2008年,其被列為「極度瀕危」的原因是因為適用了標準C2a(ii)。「極度瀕危」物種沒有標準 C2a(ii),但有「瀕危」物種標準。該規定規定,如果95%或以上的種群屬於單一亞種群,且總種群數量為2,500或更少,則該物種應被評估為瀕危物種。但這不是真的,眾所周知,自1995年在另一個棲息地新發現22隻鳥以來,有兩個亞種群,也許是三個亞種群,但BI在種群部分錯誤地填寫了此信息,儘管詳細說明了不同的同一評估中地理範圍部分的亞種群。


拉索達卡塔琳娜州地區的野生李爾氏金剛鸚鵡


在2009年的評估中,該物種的保育狀況被BI從極度瀕危降級為瀕危,因為目前很明顯該物種的數量正在迅速增長。儘管有這樣的說法,移民局估計自2008年以來此物種數量沒有變化,為250-500人,並聲稱總物種中的其餘大部分可能是亞成年鳥,而且鸚鵡數量增長未知。該物種根據標準 B1ab(iii) 被評估為瀕危物種,該標準指出,發生的程度嚴重分散,並顯示棲息地質量持續下降。2010年,巴博薩統計託卡維爾哈和塞拉布蘭卡棲息地的鳥類數量為1,123隻,其中至少有258隻是成鳥。族群成長仍被認為是不確定的,儘管給出的理由是鸚鵡數量現在明顯在迅速增長,而亞群數量改為兩個。盧加里尼等人在2012年統計了1,263隻鳥。2013年複查與2012年基本一致,2016年IUCN評估持續給予估計總鸚鵡數量為250-999隻,數量成長不確定,儘管現在很明顯發現正在成長。 2014年,奇科門德斯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所(ICMBio) 計數了1,294隻鳥類,2017年 ICMBio 計數增加到1,354隻,2018年計數進一步增加到1,694隻。在2019年IUCN評估中,BI繼續斷言族群數量為250-999只,但現在首先表示族群成長正在增加,地圖被擴展以顯示覓食範圍,而不僅僅是棲息地。「威脅」部分進行了更新,強調由於該地區農業發展的歷史擴張造成棲息地喪失而導致食物資源減少。Pacífico等人於2014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也對將成熟個體數量減少到228個給出了解釋。這項研究表明,儘管到 2010年,大約1,125隻鳥的總種群規模已為人所知,但尚不清楚其中有多少鳥類正在積極繁殖。2010年季節期間,對114個巢穴和可能的巢穴進行了統計,由於每個巢代表兩隻活躍繁殖的鳥類,這表明每個季節有20.3%的族群在活躍繁殖,這與其他類似的鸚鵡物種相當。這也顯示當時至少有228隻成熟個體(假設成熟被定義為那些成功繁殖的個體),並且顯示到2018年,大約340隻鸚鵡將成為繁殖活躍的成年個體。在監測的巢穴中,約80%的巢穴顯示出成功繁殖,與其他鸚鵡相比,這是相當高的。


巴西巴伊亞州卡努杜斯生物站的李爾氏金剛鸚鵡


威脅

除了棲息地喪失之外,李爾氏金剛鸚鵡在歷史上可能還受到狩獵的影響,最近又因20世紀90年代的鳥類交易而被誘捕。

資助和保護行動

生物多樣性基金會 (Fundação Biodiversitas)於1991年購買並創建了卡努多斯生物站 (Canudos Biological Station),以保護託卡維爾哈 (Toca Velha) 金剛鸚鵡棲息和築巢的砂岩懸崖。卡努杜斯生物站於2007年進行了擴建,部分資金來自美國鳥類保護協會,佔地面積從375英畝(152公頃)擴大到 3,649英畝(1,477 公頃)。 巴西政府於2001年指定的兩個保護區保護了部分範圍:Raso da Catarina 生態站(104,842公頃(259,070英畝),由ICMBio管理)、和Serra Branca / Raso daarina 環境保護區保護區(67,234公頃(166,140英畝),由巴伊亞州負責環境事務的國家機構Instituto do Meio Ambiente e Recursos Hídricos管理)。後者區域包括託卡維爾哈(Toca Velha) 所在的私人擁有的卡努多斯生物站(Canudos Biological Station) 和私人擁有的塞拉布蘭卡(Serra Branca) 牧場,其中包含大部分巢穴和棲息地。 目前李爾氏金剛鸚鵡保育計畫由IBAMA授權管理。在ICMBio的指導下,各種獨立的保育組織與當地牧場主一起,正在努力幫助保護該物種。 1992年,「李爾氏金剛鸚鵡保育特別工作小組」成立。1997年,「李爾氏金剛鸚鵡 ( Anodorhynchus leari )保護委員會」成立。1999年,該委員會與A. hyacinthinus委員會合併,並更名為「 Anodorhynchus leari李爾氏金剛鸚鵡和Anodorhynchus hyacinthinus風信子金剛鸚鵡恢復和管理委員會」。「李爾氏金剛鸚鵡保育與管理委員會」就李爾氏金剛鸚鵡的保育向 IBAMA 提供建議,該委員會包括巴西和國際組織和個人。


養殖業

關於公共動物園李爾金剛鸚鵡的最早記錄之一(也是極少數記錄之一)是1900年在柏林動物園展示的“四種藍金剛鸚鵡”,其中包括李爾氏金剛鸚鵡灰金剛鸚鵡風信子金剛鸚鵡斯皮克斯金剛鸚鵡。 根據世界鸚鵡基金會的資料,李爾氏金剛鸚鵡目前在圈養條件下極為罕見,可以活60年,而動物老化和長壽資料庫引用了圈養李爾氏金剛鸚鵡的最長壽命記錄,為38.3年,基金會建議將這隻鸚鵡飼養在長度為15公尺的圍欄內,以供牠們活動和棲息。



(部分內容資料參考於網路資訊和書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