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4|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影評】《小丑:雙重瘋狂》:被拍爛的神作 ?

raw-image
當你微笑時,全世界都跟你一起微笑

《小丑》根本就不需要續集

這是我聽到《小丑》要創作續集的第一想法。當初斬釘截鐵表示不拍續集的導演,隔年就改口成一直有在計劃。我自己對續集作品的態度一直保持著起初沒規劃就不要後來才新創,除非製作團隊保證可以讓續集達到像《黑暗騎士》那樣更上一層樓的水準,畢竟《小丑》在角色塑造、情感深度和社會批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小丑:雙重瘋狂》要達到甚至超越前作的高度將是項極具挑戰的任務。但說實話也沒人不想看到亞瑟躍身為小丑後的旅程,包括我自己也是口嫌體正直,對《小丑》續集還是抱有一絲期待感。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丑:雙重瘋狂》並沒有打算迎合觀眾期望,繼續帶領小丑往罪惡的頂峰邁進,反而選擇駐足原地並將聚光燈打向角色的內心深處,將鏡頭聚焦於亞瑟自我的身分認同,藉由一首首歌舞挖掘亞瑟濃妝下的那些複雜情感,並透過大量的法庭偵訊,屢次以名為正義的利刃反覆翻攪那些尚未癒合的傷口。而在這兩個多小時的折磨和欺壓下,即便片名存在「小丑」二字,但那個無視人間規範的罪惡之神卻鮮少現身,取而代之的是那個既脆弱又孤獨,集負面情緒為一身卻仍盡力戴上快樂笑臉的亞瑟•弗萊克。

光鮮背後的空洞

電影首先讓觀眾一瞥亞瑟在瘋人院的日常,這位曾經站上高譚市犯罪巔峰的全民偶像,在這裡只是任由獄警欺負嘲弄的落魄囚徒,使前作結尾的輝煌與續集開頭的卑微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也立刻為本片注入更為濃厚的悲劇基調。但有別於《小丑》透過層層遞進的劇情發展,一步步揭示亞瑟的外在衝突及內心掙扎,並使其墜落絕望的無底深淵;《小丑:雙重瘋狂》卻不停在瘋人院日常、法庭審判兩事之間徘徊,缺乏向上突破或向下深化的空間,也省略了緊湊的高潮迭起,讓這部類商業大片的定位有點尷尬,也使不少觀眾認為後半劇情冗長且沉悶。

但好在《小丑:雙重瘋狂》除了劇情稍嫌平淡之外,其他面向的發揮都維持著上集的高水準表現。攝影勞倫斯•沙爾再次憑藉其對構圖、色彩和光線的高敏銳度,將高譚市充斥著罪惡和混沌的陰暗面展現得淋漓盡致。配樂希爾迪•居茲納多蒂爾也將前作突顯恐懼與不安的弦樂帶到續集,並透過降低樂曲的速度來契合亞瑟的無奈和絕望之感。影帝瓦昆這回雖然收斂了許多卻變得更加細緻,多次利用眼神和微表情提升角色的層次感,也挽救了瀕臨崩潰的觀眾。更不用說比前作又更削瘦的體型使角色的孤立和脆弱變得極為真實,實在不得不為他對電影的付出及犧牲致上最高的敬意。

欲知後事如何,先聽瓦昆高歌

而《小丑:雙重瘋狂》最具爭議的還得是本片歌舞元素的融入,我本身對歌舞片沒有意見,更何況近幾年的歌舞電影都深得我心。但問題是《小丑:雙重瘋狂》的劇情和歌舞風格相去甚遠,電影以亞瑟的內心苦痛為核心營造出極度壓抑的氛圍,劇情卻時不時穿插華麗的歌舞,使觀眾難以在負能量爆棚的劇情與正能量滿溢的歌舞之間找到平衡,雖然將腦中所想利用歌舞呈現是項創新的嘗試,歌詞也句句貼合亞瑟當下的內心,但兩種強烈風格的衝突反而削弱了角色複雜心理的表達,有時甚至還將的俏皮的歌舞接上低沉的弦樂配置,更令整體敘事顯得不夠連貫和自然。

本片的歌舞片段確實表現的不差,但問題在於大多數的歌舞戲碼都是亞瑟自己的內心小劇場,音樂劇的內容與主線故事沒有太大關係,像是在生活中新開一個小視窗,導致劇情走著走著就被強制暫停,也使得角色當下的情緒難以延續。除此之外,本片在劇情和歌舞之間的銜接與過渡也顯得十分生硬,錯誤的進歌時間點也多次破壞掉建立到一半的戲劇張力,導致每次進歌時最先入耳的都是後排觀眾的哀號。不知道亞瑟在片中請求哈莉別再唱歌,是導演寫在劇本裡的台詞,還是瓦昆自己的私人請求。

原來小丑竟是我自己

《小丑》將矛頭直指社會安全網的瓦解,揭露了像亞瑟那樣的弱勢群體在缺乏關懷的體制下如何逐漸被邊緣化。而《小丑:雙重瘋狂》則將槍口轉向了媒體的煽情主義和大眾的娛樂至死文化,透過批判性的視角,建立一個追求表面、歡笑與激情的醜惡現實,而觀眾們也在不知不覺中掉入導演精心策劃的社會實驗。片中的配角們都像是一面鏡子,映射出觀眾在這場華麗盛宴中的沉淪醜態。我們何嘗不想在續集裡看到小丑的更多瘋狂、更多混亂的面向,但當亞瑟卸下身上的小丑裝扮,又有多少人真正在乎他破碎的內心?還是我們就像瘋人院裡的獄警們,期待他再次說出令人捧腹的笑話?還是我們就像法庭外的狂熱民眾,期待他再次做出無視道德的舉動?

電影透過後設的概念來諷刺觀眾本是項令人驚艷的設計,可惜在觸及多項議題後皆淺嘗即止,或很快就被聲色俱佳的音樂劇模糊焦點。其他同樣具有切入潛力的話題,例如法庭審判對受害人造成的二次傷害等,都因缺乏深入的挖掘讓反思力道的提供嚴重不足,最終讓《小丑:雙重瘋狂》的批判流於表面,未能像前作那樣引發深度的思考和討論。更因為導演的一意孤行將前作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角色內容摧毀殆盡,又利用刻意的否定來顛覆觀眾預期,反而使電影成為這場娛樂至死革命中一項微不足道的犧牲品。無論最終的實驗結果成功與否,無法否定的是觀眾都被迫接受了這場難以下嚥的體驗,對故事走向和角色深度充滿渴望的我們,最終只能在強烈的失落和困惑中結束這段旅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萊特看電影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