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5|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來日後才知道的幾件小事第二彈一結束流浪生活的最後回顧

    東京存活日記-20

    在日本居住了一年,除了上一次紀錄的幾件小事後,後半年又多了幾件,雖然都是些枝微末節的觀察,但還是想記錄一下個人的體會。

    ①對系統很溫柔

    來日本前夕,我已經聽說日本ATM是有營業時間,例如我家附近的郵局營業時間是一~五8:00~21:00、週六是8:00~20:00、週日及國定假日是9:00~20:00,所以請不要太早或太晚打擾ATM。


    但我沒想到的是,不止ATM,有些網站或APP也是有休息時間,首先我注意到是車票(像是JR或者TOBU)的訂票系統,通常大半夜都是系統休息時間;後來發現連Suica卡的APP半夜也是沒有提供服務,所以如果晚上睡不著,忽然想要查一下自己的使用紀錄,抱歉無法,明日請早。



    台灣生活慣了,系統基本上都是24小時提供服務,要休息通常還會事前公告,這種深夜無法使用服務,一開始確實蠻不習慣的。我就是個夜貓子,大半夜訂票是家常便飯,第一次注意到時,心想,甚麼!居然不給花錢!我著實嚇爛,不過終究是慢慢適應了,後來都會提前想起,系統深夜可能會無法提供服務,先行調整自己的時間。


    只是我仍不是很理解為什麼ATM、系統需要休息,即便簡單的查詢功能也不能使用,難道每天維護其實是需要的嗎,anyway入境要隨俗,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習慣,既來之則安之。



    ②垃圾是門大學問

    走在東京街頭應該會發現,垃圾桶非常少,即便走進地鐵站,也不一定能找到垃圾桶,比較常見的只有寶特瓶、玻璃罐和鐵罐的資源回收桶,但縱使路上垃圾桶這麼少,街道仍舊這麼乾淨,實在不得不讚嘆日本人的自律。

    最初,我確實不是很理解,為什麼沒有垃圾桶,直到收到了這個區公所送來的手冊—資源とごみの分け方・出し方ハンドブック(資源回收及垃圾處理手冊),才發現日本對於垃圾分類非常仔細,甚至需要一本手冊來說明,我猜測在路上放置垃圾桶,可能一個不夠,兩個也不夠,最後乾脆就都不放了XD(放飛自我的垃圾桶政策???)。

    家庭垃圾分成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回收(包含塑膠、紙類、瓶、罐、寶特瓶),全都需要分門別類,而且丟棄的時間也不一樣,有的每週一次、有的每週三次、有的每月兩次之類的。除此之外,還有粗大垃圾(大型垃圾),是需要事前申請才能丟棄。

    上述這些分類項目,想必蠻多人都聽說過,但我個人最驚豔的點,是幾乎每種類型都是採列舉式的方式說明,非屬該類別但容易遭誤放的垃圾,還會特地列出來,避免民眾搞錯。如何清洗、整理也都有說明,最後對於辨識困難的垃圾還特意做出一張明細表,這種極致的細膩作風,真不愧是日本。


    ③佔位似乎沒關係

    這個點算是一個很個人的意見。記得先前在社區日本語教室,大家討論到花火大會需要提前前往佔位這件事情時,老師告訴我們,早早抵達會場後,擺上野餐墊或椅子就等於佔位,即便中途離開直到花火開始前才回來,也沒有關係的,我永遠無法忘記,坐在隔壁的美國同學聽完一臉不可置信。

    後來我去看BWF的日本羽球公開賽時,雖然位置是自由座,也有張貼「請勿佔位」的公告,但事實上,部分座位還是有都被包包、扇子等小物佔據的情形。

    由於對日本公民守法守規的印象太過強烈,導致我對於他們也有這種小小擦邊球的作法有一點驚訝,但換個角度想,不也代表治安非常好嗎(換句話說是維持和平的魔法),如果在治安相對不佳的國家,回到位置後,不要說保留位置了,恐怕啥都不剩了吧,人生在世還是要保管好自己的財物喔~(有夠詞窮的結尾哈哈哈。)


    ④祖先騎馬回來+騎牛回去

    台灣祭祖主要是在四月的清明節,日本人則主要在八月的盂蘭盆節。這時候日本人會準備用牙籤+小黃瓜&牙籤+茄子來祭拜,象徵馬跟牛,騎馬是為了讓祖先快點從另一個世界回來,騎牛則是希望祂慢慢地回去,快快來慢慢走,對祖先真的好溫柔。

    網路上甚至還有作法及處置方式的教學,果然是SOP大國。


    ⑤腳踏車意外地多

    這陣子在台灣很流行的行人地獄話題,在日本的我完全沒有感受到。經過斑馬線時,日本的駕駛都會很自然的禮讓行人,更誇張的是,有時我處在沒有紅綠燈的斑馬線附近,只是站在路邊查資料或想事情(但沒有擋到人),日本駕駛也會先停下來,確認我真的沒有要過馬路,才會繼續行駛,真的貼心到我害怕,我後來都不敢隨便站在斑馬線附近,以免引發誤會。總之在日本,我是真的一刻都沒有擔心過被車撞。

    然而日本的腳踏車就是另一個故事了。搬來東京沒多久,我就發現日本好多腳踏車,還十分困惑先前來旅行時怎麼都沒注意到。腳踏車會跟你一起在人行道、一起過馬路,無所不在,為此我還稍微查了一下,依據規定,腳踏車必須行駛在車道左側;至於人行道,可以行駛在腳踏車可通行的人行道,但必須在靠近車道側緩慢行駛,且不可妨礙到行人;關於斑馬線,則是可以在沒有行人的情況下穿越斑馬線。

    但現實與規定總是有一定程度的落差(說話的藝術嗯嗯嗯),現實中腳踏車忽然出現、行人必須邊走邊閃車的狀態,我個人的經驗是三不五時來一下,總之說到走在東京街道上,我最害怕是甚麼,第一還是烏鴉,第二絕對就是腳踏車!


    ⑥週六不補假、週日才補假

    台灣今年全數取消所謂彈性放假+補班,日本則是完全沒有這樣的東西。但祝日(國定假日)總會碰上週六或週日,日本的處理方式很特別,如果國定假日碰上「週日」,週一會變成振替休日(補休日),但如果是「週六」,那就直接不補休。

    真的太奇妙了,都不會想大喊還我休假嗎!?XDDD。


    ⑦社畜生活雖然可怕,但假很多

    日本職場規矩繁雜壓力大、人際關係也是細節多如牛毛,應該是多數人對於日系企業的印象,這一年因為我以留學生身份在日本生活,並沒有真正深入到職場,我不敢說自己對於日本職場是第一手資訊,但依據有在工作、打工或者尋找工作的朋友給的回饋,日本職場確實仍舊存在這些現象(當然,公司之間還是有差異的)。

    但日本職場有個好處「長連假」蠻多的,相較於台灣比較長的連假只有農曆過年,日本依據公司政策的不同,最多可以擁有三個長連假。日本的三個長連假是指年末年始、五月的黃金周及八月夏日休假,而且這些長連假的組成,並不是像台灣是固定期間的國定假日,由國家發布,而是由祝日(國定假日)+公司給假所組合而成。

    年末年始跟多數西方國家一樣,就是西元曆的跨年期間,實際上的祝日只有1/1元旦這一天,但多半公司都會在再給幾天假日,搭配起來就可以放約莫一週的連假。另外黃金周以及夏日休假也是相同的概念,黃金週會碰到憲法記念日、綠之日、兒童之日三個祝日、夏日休假會碰到山之日,再搭配公司給予的休假,就有機會串成一週的休假。

    只是公司給假的制度很多元,有了給黃金週不給夏日休假,有的相反,有的兩者都給;此外有的公司不僅給假還給予彈性,員工不需侷限在當週休假,可以在一定期間內選擇自己喜歡的時間排休。



    ⑧排外又不排外

    最後來到這個最艱難的話題了,到底是日本是不是排外呢?

    以下描述,都是基於在我目前有限的經驗及個人的看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想法、經歷,我相信一定有持有不同意見或不認同我的想法的人,如果有閱讀到這篇文章,還請多多包涵。

    回到剛剛的問題,到底是日本是不是排外呢?我覺得是既排外又不排外,抱歉說了個有答跟沒答一樣的答案哈哈哈。

    首先是排外,應該這麼說,我覺得日本對於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是相對低的,我的看法是基於與台灣的比較,多數台灣人,倘若外國人對台灣的習慣或規則有不了解的情形,我們會傾向好好說明,也比較願意接納外國人在文化上的異同之處,然而,日本人更傾向外國人應該在理解日本文化的基礎上,以日本的規則或習慣,在日本生活。例如金融服務,台灣近這幾年推動雙語服務,期望行員能夠採用英文向客戶服務;相較之下,外國人在日本有著不易開戶的印象,其中一個原因或許是,銀行一般會期待外國人客戶能具備一定程度的日文能力,才比較願意締結服務契約。

    我想這個看法上的差異,還是與文化背景有關,日本長久以來都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大和民族佔日本人口的98%左右。而台灣因為歷史因素,不同時期來到這片土地的人不同,逐漸融合了許多不同習慣的民族,因此產生了這樣的差異。

    但日本也是很不排外的,例如在這裡完全可以接受到各式的西方影視、藝術、美食等等,生活上也會用到許多由外來語創造出的片假名,我個人感覺日本生活上是蠻擁抱西方文化的。另外,又例如完全一視同仁的社會補助措施,在這裡生活的一年,因為是擁有在留卡的長期簽證、辦理了住民登錄、繳納了國民健保費,我能享受到的社會福利也與日本人幾乎無異,譬如領到提供予低收入戶的「生活支援臨時給付金」及「購物券」、獲得給予健保對象的一般、肝炎、胃、齒科、癌症等各式免費健檢(或極低價格)。在社會福利上給予的平等對待,身為一個外國人是真的覺得滿心感恩。

    這裡想岔開到另一個話題,曾聽別人說過,在日本生活幾乎可以活在自己的「泡泡」裡,不用太理會他人看法。這點我很想好好體會,但可惜至今仍有點無法評論,畢竟這一年我除了老師、義工活動外,並不算真的有認識其他日本人,但就這有限的範圍內,與日本人聊天,確實完全不會被問私事,像台灣大媽很愛問那種(結婚了嗎,有男朋友嗎,有小孩嗎之類的),真的一次也沒被問過。

    另外走在路上如果做了甚麼不符合日本社會規範或習慣的事情,日本人真的不會主動來攀談、建議、勸阻甚麼的,內心壓力似乎沒有這麼大。但這不代表不會被側目,或者嚴重一點說被瞪或白眼,就像我前面說的,日本人更傾向外國人應該在理解日本文化的基礎上,來到日本生活,如果做了不合規範或奇怪的事情,對於日本人來說也一種困擾。


    以上就是這一年後半段的觀察日誌了!


    在日本耍廢了一年,前陣子正式回到台灣,能夠在如此大齡的時間點,下定決心到日本一年,還是很感謝一年前那個有勇氣的自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