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夏日實感一差點被熱死的台灣人

東京夏日實感一差點被熱死的台灣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東京存活日記-18

身為一個長期生活在北部的台灣人,雖然事前聽過蠻多人說過現在日本的夏天也是熱到爆,特別東京這個大都會更是熱度破表,但總覺得自己來自亞熱帶的台灣,怎樣都不會比台灣熱吧~

BUT!是我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東京真的爆~炸~熱!!!必須用三個驚嘆號來強調。

事實上,日本的新聞也確實蠻常出現七、八月哪些地點偵測出40度的新聞,雖然地點通常不在東京,但東京的最熱的時候,溫度也高達38度或39度,完全是不惶多讓。

2024/07/29 朝日新聞

2024/07/29 朝日新聞


度過了地獄般的七月及八月後,我內心歸納出幾個東京「感受上」比台北熱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沒有騎樓且太陽超大。

依據我個人及周邊朋友的感受,東京太陽的強度感覺是比台北還強的,甚至更容易曬黑的,特別當氣溫沒這麼高,大約在30度的時候尤其明顯,位於陰影處與位於太陽下,體感完全不同,再加上日本建築物不像台灣是有騎樓的,很多地方都沒有遮蔽,真的會有種無處可逃的感覺。


第二個原因:車站多數沒有空調,建築物的冷氣多數不是那麼強。

在台北,無論是甚麼車站,即便月台在路面的那種(ex.淡水線),基本上在車站內部,都是有空調的。但在東京很多JR車站、私鐵車站,如果月台在路面而非地下,車站內基本上就不會空調(ex.JR山手線多數車站)。我個人覺得這也是為什麼,東京幾乎是人手一台手持電風扇的原因,畢竟從走出家門到公司或學校,整個路程除了電車車廂內有空調外(但其實車廂因為人太多,空調感覺也是蠻微弱),剩下經過的地方都彷彿要被融化般的炙熱,只能說真心佩服日本人的根性,倚靠著一堆避暑小物(手持電風扇、涼感濕巾等等) 一次一次度過煎熬的七八月。

另外就是建築物,就我個人感覺,很多店家可能基於節電、環保的考量,冷氣多半蠻微弱的(當然還是有強的),我還記得有一回逛Hands,真的是邊逛邊絲絲地冒汗,最後我也真的就在那買了一支手持電風扇,疑~這難道是一種套路嗎!


第三個原因:濕度很高。

相信多數人對於日本濕度的印象,都是非~常~乾~燥,沒錯冬天確實很乾,濕度可低至20%或30%那種,然而夏天恰恰相反,濕度完全不輸台灣,非常高,70%左右是常態,又不是甚麼反差萌,但也因此造成了熱感加倍,更加難熬。

這讓我想起2021年的東京奧運,我家老喬(本人喜愛的網球選手)熱到快中暑的畫面,網球多數的賽事舉辦地點都在北美或歐洲,氣候不像亞洲這麼熱,亞洲雖然也有舉辦賽事,但賽事時間落在10月,基本上天氣已經開始轉涼,奧運在亞洲最炎熱的七、八月進行比賽,熱度濕度都是選手難以想像的,真是辛苦了~

avatar-img
覓講の碎碎念
11會員
27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覓講の碎碎念 的其他內容
今年來到日本,發現首都圈也會舉辦日本羽球公開賽,而且等級是Super750,心想無論如何都不能錯過。
在東京的夏季,怎能錯過花火大會?本文分享了板橋花火大會的參加經歷,包括購票、交通、現場氛圍和高溫的挑戰。
在日本的國民健保制度下,體驗了看病的過程。敘述了從感冒的症狀到診所就診的過程,包括預約、診療、檢查和取藥的細節。儘管面對不適與確診COVID的情況,作者仍然覺得這次看病的經歷相當珍貴。
在東京待得越久,越能真切的感受到這個城市大眾運輸交通體繫有多龐大及複雜,一堆臺灣無法想像的機能與設置,本篇將分享了個人對東京交通系統的心得。
這篇文章介紹作者在日本東京賞櫻的經歷。描述了所到的東京的櫻花景點、賞櫻時間及賞櫻的體驗。
來到了棒球大國,怎麼可以沒到棒球場朝聖呢! 4月初規劃連續4天4場比賽的精實巡禮,6月再補上最後一站,把首都圈的比賽看得盡興。
今年來到日本,發現首都圈也會舉辦日本羽球公開賽,而且等級是Super750,心想無論如何都不能錯過。
在東京的夏季,怎能錯過花火大會?本文分享了板橋花火大會的參加經歷,包括購票、交通、現場氛圍和高溫的挑戰。
在日本的國民健保制度下,體驗了看病的過程。敘述了從感冒的症狀到診所就診的過程,包括預約、診療、檢查和取藥的細節。儘管面對不適與確診COVID的情況,作者仍然覺得這次看病的經歷相當珍貴。
在東京待得越久,越能真切的感受到這個城市大眾運輸交通體繫有多龐大及複雜,一堆臺灣無法想像的機能與設置,本篇將分享了個人對東京交通系統的心得。
這篇文章介紹作者在日本東京賞櫻的經歷。描述了所到的東京的櫻花景點、賞櫻時間及賞櫻的體驗。
來到了棒球大國,怎麼可以沒到棒球場朝聖呢! 4月初規劃連續4天4場比賽的精實巡禮,6月再補上最後一站,把首都圈的比賽看得盡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