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釀影評|《誰偷了垃圾桶》:塵土裡的人性,垃圾桶裡的神性

raw-image
文:吳青

《誰偷了垃圾桶》一如許多印度電影,從電影名就讓人摸不著頭緒,而隨著劇情開展,逐漸明朗的時間軸和一步步揭露的事實,又無時無刻不打亂觀者的推理節奏,只能赤手空拳地面對真相的重擊。

一、荒誕感之用:塵土中的國王

從理髮店的員工到成為老闆,主角瑪哈拉賈一直是被消遣訓斥的對象,無論處境有理無理,他總是面無表情地概括承受,眼神卻沒有絲毫游移。

瑪哈拉賈(Mharaja)源自梵文,為「偉大的國王」之意,而現實生活中的他,沒有善辯的表達能力、沒有家財萬貫的背景、沒有貴人相助……,瑪哈拉賈是小人物中的小人物,底層社會中的幽靈,然而,他的固執與堅毅萬夫莫敵,這樣的人格特質在片中,以相當具體、甚而荒誕的方式不斷重現──超能力般的手勁,只要能抓牢某樣東西,他就不可能輕易放手。眾人齊力而他不動如山的荒謬情節,使觀者對瑪哈拉賈的笨拙與堅持產生一種近似於同情的敬意,同時呼應了瑪哈拉賈(Mharaja)這個高貴名字的潛藏力量,亦使全片從黑色喜劇過渡到驚悚動作性質的深淵過程中,對角色有了信仰般的認同。

重新梳理《誰偷了垃圾桶》錯綜複雜的時間軸,可以發現,即使觀者看似以全知角度觀看事件的發生,隨著劇情推移,瑪哈拉賈的緝凶策略逐漸清晰,觀者逐漸地發現自己其實被蒙在鼓裡。惟有靜靜地騙過所有人、包括觀眾的眼睛,瑪哈拉賈才能完美復仇。而唯一的全知者,只有那只垃圾桶。

《誰偷了垃圾桶?》劇照/studioflicks.com

二、全知的凝視:垃圾桶的觀看

片中失竊的老舊垃圾桶名為拉希米,拉希米(Lakshmi)亦源自梵文,為印度教中守護神毗濕奴之妻,雖是掌管著財富與幸運的女神,卻有著反覆無常的多變性格。電影一開始就展示了那只垃圾桶,並特寫了上頭的標誌:「用我(use me)」,看似平常的畫面,卻宛如一種呼喚與指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它不僅在驚險關頭守護了一個女孩的性命,也成為瑪哈拉賈找出兇手的重要媒介;而當犯人將贓物隨手投進神聖的「拉希米」時,也悄悄預告了災難的降臨。

財富女神之於破舊垃圾桶,充滿諷刺意味的對照,挑釁、叩問著那古老的命題:什麼叫富有?什麼才是真正的財富?

警察嘲笑瑪哈拉賈為一個被竊的垃圾桶付出高額賄賂,一面消極查案,一面想盡辦法找替代品塘塞了事。每個人都確信,瑪哈拉賈在尋覓的另有他物,且那真正值錢的東西,會隨著拉希米的尋回而昭然若揭。「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拉希米的照片在角色間被傳遞著,物我間的凝視與渴望,使拉希米成為片中匱乏的物件 a,而諷刺的是,拉希米其實未曾被丟失。

腐敗的警政、無序的社會、心懷不軌的他者……,瑪哈拉賈蟄伏其中,在混亂中一一指認兇手,而惟有拉希米:一個母親的代言、一個挾帶祝福與詛咒的物件,默默觀看著事情的全貌。

《誰偷了垃圾桶?》劇照/studioflicks.com

三、血與肉:正義在路上

印度教中的身體觀,相當重視身體與宇宙間的關聯,每個身體部位亦有特殊意涵,片中出現不少與身體相關的符號,尤以耳朵和腳最令人難忘。

瑪哈拉賈告訴警察,其中一位兇手「背上有耳朵」,而自己也在復仇的過程中被傷了耳朵,因而一直以紗布包裹著,並常趁機觀察或觸碰他人的背部,尋找那隻失落的「耳朵」,互文性的小橋段,令人聯想到「將人徹底擊敗」的俗語「pin ears back」,復仇之意不言而喻。他包裹著紗布的耳朵在片中作為判斷時間序的參考,也成為了瑪哈拉賈沉靜外表下潛藏著報仇決心的所指。

印度文化中,「摸腳禮」是為最高禮儀,因「腳」是身體最低下的部位,因此觸摸、親吻腳部,代表了無上的尊崇與敬愛之意。片中作惡多端的塞爾旺,在與妻女相處時,就曾親暱地親吻女兒的雙腳,而挑選生日禮物時,也選定了腳掌造型、鑲有紅寶石的項鍊墜飾。這條項鍊在片中,成為辨識女兒身分的關鍵物,也是驚醒塞爾旺良心的最後一擊。長大後的女兒離開塞爾旺所在的工地時,包裹著紗布的雙腳在土地上留下足跡,而塞爾旺墜樓後流出的鮮血,緩緩填滿了腳印,怵目驚心地重現了那只鑲了紅寶石的墜飾,警鐘一般揭示著終將到來的惡果。

《誰偷了垃圾桶?》劇照/studioflicks.com

四、當代神話:愛、人性與神性

瑪哈拉賈對女兒喬蒂的愛,可說是本片唯一的光輝所在,且那樣的愛不只是出自人性的,更有著神性的暗示。

片中眼鏡蛇現身了兩次,在印度文化中,其為支撐大地的半神巨蛇舍沙之象徵,亦是毗濕奴的隨從。眼鏡蛇第一次出現,喚醒了躺倒在地的瑪哈拉賈,而根據後續的劇情,可以推測那並非實景,而是瑪哈拉賈藉由眼鏡蛇的眼睛,觀察喬蒂的受害現場,不過無論場景虛實,眼鏡蛇的出現都象徵著瑪哈拉賈的自性覺醒,以及採取行動的開始。眼鏡蛇第二次出現,是瑪哈拉賈從沙塵中走出,面對慌張逃竄的警局人員,手中握著眼鏡蛇如權杖,再連結瑪哈拉賈不輕易放手的神力,隱喻著其毀天滅地也要為女兒復仇的心。

父愛如山,瑪哈拉賈平時沉默寡言、隨和內斂,但在女兒受委屈時,絕不善罷干休;員警們雖做盡小奸小惡,但在發現真相時,卻也義憤填膺;塞爾旺罪大惡極,然無論何時,女兒都是他的軟肋。父愛題材已是電影中的陳腔濫調(cliché),然而無可否認的,人性的強韌,往往在最黑暗時才得以彰顯,而人性的脆弱,往往通向「愛」的答案。

《誰偷了垃圾桶》中潛藏了諸多議題,從貪腐的社會系統、極端的貧富差距到層出不窮的性暴力,都殘酷地直指現實生活中難以消解的困境;在因時間軸跳躍產生的迷失感、以及暴力場景營造的緊繃感中,近乎神化的人物設定與荒誕的情節,挑戰了觀者內心最深處的自我──你寧願成為故事裡的誰?

醉翁之意不在酒,《誰偷了垃圾桶》訴說的並不關於垃圾桶,而是關於垃圾桶以外的一切。

至於一切的真相,只有拉希米知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