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3|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碩博士生如何在「過度充裕」的時代找回滿足感?】


現代社會提供了無數的選擇和誘惑,特別對碩博士生來說,在追求學術目標的同時,也面臨著外界資訊和欲望的無處不在。Michael Easter 在他的書《Scarcity Brain》中列出了現代人「不滿足」的五大來源,這些現象對於埋首研究的碩博士生來說,可能尤為深刻。


▌碩博士生的「不滿足」來源


Michael Easter 談到的五項事物,與許多碩博士生的日常密切相關:


1. **食物**:在壓力大、時間緊的情況下,常以鹹酥雞、泡麵等高熱量食物來解壓,這讓飲食變得充裕卻難以帶來真正的滿足。


2. **財物**:因研究而需購買大量書籍、設備,但有時堆積的這些物品也可能成為一種壓力。


3. **資訊**:碩博士生每天浸泡在大量的學術資料中,資訊過量卻常難以找到核心,反而容易分散注意力。


4. **情緒調節劑**:娛樂或是小酌一杯來調適研究的壓力,卻可能讓人一不小心就過度依賴這些方式來排解情緒。


5. **潛移默化影響**:社群媒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碩博士生對成功與生活的期待,容易讓人因為同儕的分享而產生焦慮。


▌社群媒體的「潛移默化」對碩博士生的影響


Michael Easter 使用的「Influence」這個詞,翻譯成「潛移默化」,非常貼切。碩博士生常在研究的空檔,無意識地滑動 Facebook、Instagram,或者在 LinkedIn 上看到其他研究者的成就分享。這些無形的影響不斷在我們的思維中累積,讓人感到自己的進度或成就總是「不夠好」。


在網路時代之前,我們受限於真實環境,影響主要來自周圍的人際圈。然而,現在的碩博士生面對的則是無數來自網路的聲音,無論你在哪裡,這些影響力都會滲透到你的思維中,改變你對自我與未來的看法。


▌創造慾與思考的渴求


除了 Easter 提到的五項不滿足來源,我覺得碩博士生面對的另一個關鍵挑戰是**創造慾**。對於每個研究者來說,「紀錄」與「創造」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有時我們並不是因為對「創造」本身的不滿足而感到焦慮,而是來自於**思考的渴求**。許多碩博士生往往沉迷於知識的探索與研究,反而導致一種「求知上癮」,無法放鬆心情。


▌碩博士生該如何對抗「不滿足」?


在這樣一個充滿選擇的時代,碩博士生更需要學會適當減少干擾,專注於那些真正能帶來內心平靜與學術進展的事物。


1. **減少不必要的資訊攝取**:學術研究本身就需要大量閱讀和分析,但學會篩選與整理真正重要的資料,能有效減輕資訊過載的焦慮。


2. **放下對於「完美」的執著**:研究過程本身充滿不確定性,與其一味追求「完美」的結果,不如專注於每日的小進展,這樣更容易累積成就感。


3. **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保持適度的運動、均衡的飲食,有助於碩博士生的身心健康,避免在壓力下尋求不健康的情緒調節方法。


面對現代社會提供的豐富選擇,碩博士生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策略,來平衡學術追求與生活滿足感。你認為這些方法能幫助你在學術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平衡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