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5|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20241015_TechNews

    A logo illustration of a four-leaf clover made of thousands of small, vivid golden squares. The squares form intricate designs and patterns in a variety of shapes and sizes. The background is a chaotic yet harmonious pattern of golden squares. The overall effect is dazzling color and artistry that showcases the vibrant, dynamic nature of digital currency.

    A logo illustration of a four-leaf clover made of thousands of small, vivid golden squares. The squares form intricate designs and patterns in a variety of shapes and sizes. The background is a chaotic yet harmonious pattern of golden squares. The overall effect is dazzling color and artistry that showcases the vibrant, dynamic nature of digital currency.


    台積電法說會將於本週四(17 日)登場,外資紛紛提前調升目標價;繼高盛證券、Aletheia、海通國際等券商後,野村、匯豐證券也加入調升行列,分別將台積電目標價調升至 1,355 元、1,535 元,均維持「買進」評等。

    野村證券半導體產業分析師鄭明宗表示,至少在輝達GB200伺服器交貨的「現實檢驗」前,AI仍是台積電基本面與估值面的最強推升動力。而占台積電營收比重8成以上的非AI業務,因供應鏈備貨已經相對謹慎,下檔空間也有限,且明(2025)年產業循環反彈會更明顯。野村上調台積電2024年至2026年營收與獲利預估,其中,2025年每股盈餘(EPS)估值由55.56元調高到56.48元,仍給予24倍本益比,重申「買進」評等,目標價上調1.8%至1,355元。

    匯豐亞洲科技研究部門主管李宜家則指出,台積電有三大利多,包含營運表現優於預期、資本支出持續擴張、以及2奈米將推升未來二年獲利持續成長;匯豐認為台積電今年的資本支出將接近公司300至320億美元的財測上緣,略高於市場共識的305億美元,並將台積電目標價由1,410元調升至1,535元、升幅8.8%,維持「買進」評等。

    台積電法說 10/17 登場,外資紛紛搶先調升目標價

    美國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掌管的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在持續拋售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的同時,卻持續加碼美國廣播公司 SiriusXM。

    CNBC、Yahoo Finance報導,根據上週五(11日)稍晚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呈交的公告,波克夏已在9~11日期間購入約360萬股SiriusXM、耗資約8,700萬美元。

    現年94歲的巴菲特從未公開提及過SiriusXM,不清楚背後主導的是不是他的投資副手Ted Weschler或Todd Combs。

    SiriusXM面臨訂閱戶流失、人口結構轉變的困境,不受華爾街歡迎。FactSet統計顯示,14名追蹤這檔股票的分析師中,僅5人給予「買進」評等。

    波克夏上次是在2022年大舉投資媒體巨擘,當時購買了Paramount Global Class B股的非投票權。然而,該投資迅速成為敗筆。今年5月,巴菲特透露他已將該檔股票全數出脫,並蒙受巨額損失。

    巴菲特表示,這次投資失利讓他更深入思考人們在選擇娛樂時真正重視什麼。他曾提到,串流媒體市場競爭者過多,各平台競相爭奪觀眾的消費預算,導致激烈的價格戰。

    SiriusXM 14日聞訊大漲7.9%、收26.90美元,創9月11日以來收盤新高;但年初迄今已重挫50.82%。

    巴菲特的波克夏拋售美銀之際,同步加碼 SiriusXM

    城市人生活緊張,有可愛寵物陪伴可讓心情放鬆,Casio 最近推出 Moflin 機器寵物,毛茸茸外形下能模擬情緒甚至認得主人。

    Casio 說時間越長 Moflin 越能辨認主人,並以獨特聲音和動作發展模擬情感連結。設計宗旨是令人舒服的寵物伴侶,改善心理健康,類似 Panasonic 的機器寵物 Nicobo。

    抱著 Moflin 時會用頭部和身體動作互動,還有 AI 功能能辨識最常互動的人,以獨特聲音和動作回應,經常互動會使它更快樂安全和平靜,但如果無視它,Moflin 可能會壓力大、焦慮和悲傷。

    Moflin 充電需躺在「專屬床」上,用「睡眠」充電,完全充電後可活動近 5 小時,充電需 3.5 小時。Moflin 售價 59,400 日圓,11 月 7 日發售。Casio 還推出 Club Moflin 訂閱服務,年費 6,600 日圓,可維修、清潔及更換外皮的折扣優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BtdTTyF32Q&embeds_referring_euri=https://technews.tw/&source_ve_path=MjM4NTE

    自動駕駛技術被視為未來交通的顛覆者,但各國對於這項技術的法規要求卻是個複雜的難題。以特斯拉執行長 Elon Musk 最新發表的「Robotaxi」為例,這台無方向盤、無踏板的自駕車號稱能讓乘客「睡著後醒來就到達目的地」。即使技術已經成熟,全球各地是否會因法規限制而延遲自駕車的上路?究竟是法律在拖科技的後腿,還是科技還未準備好滿足法律的標準呢?

    美國加州:開放與管控的平衡藝術

    加州無疑是全球自動駕駛法規最開放的地區之一,但這種開放並非無序放任。透過分析加州車輛管理局(DMV)的許可制度,設立一個精心設計的階梯式監管體系。自動駕駛車輛的商業化部署被分為多個層級:從Mercedes-Benz獲得的有條件自動駕駛許可(限速40mph、特定路段)到Waymo與Cruise取得的全面商業化營運許可。這種差異化管理體現了監管機構的智慧,既為創新預留空間,又確保安全底線不被突破。

    Tesla的Robotaxi要在加州上路,可能需要經過類似Waymo的嚴格測試流程,包括累計數百萬英里的路測數據、零重大事故紀錄等要求。這顯示出,即便是在最開放的市場,監管機構對安全的堅持仍是不打折扣的。

    德國:嚴格且靈活的監管模式

    德國作為全球汽車工業的重鎮,其自動駕駛法規呈現出「嚴格中見靈活」的特點。德國要求所有高度自動化車輛必須配備「技術監管員」的規定,德國的做法實際上建立了一個漸進式的監管架構:允許技術逐步演進,同時藉由人工監管確保安全。即使是完全無方向盤的車輛,也必須有遠端控制員的追蹤,這種做法雖然增加了營運成本,但為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實驗場域。對於像Tesla這樣的創新者而言,德國模式意味著他們必須在技術方案中加入更多的安全設計,這某種程度上也推動了自動駕駛技術的完善。

    英國:保守中求革新,態度謹慎

    英國目前的態度可以說是主要國家中最為保守的,但這種保守並非簡單的抗拒創新。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英國政府一直在試圖平衡創新與監管的關係。

    雖然目前仍不允許自動駕駛車輛在公共道路上常規行駛,但英國已經建立了完善的測試架構,並允許在特定封閉環境中進行驗證。這種謹慎的態度背後,反映的是英國監管機構對於公共安全的高度重視,以及對新技術帶來的潛在風險的慎重。對於Tesla這樣的創新企業來說,英國市場可能需要更長的突破時間,但一旦獲得入場券,往往代表更高的市場認可度。

    歐盟:傳統與創新的角力場

    目前歐盟的法規體系仍然強調車輛必須保留人工操控的可能性,要求車輛必須允許駕駛員隨時接管控制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已經開始討論針對完全自動駕駛系統的專門法規架構。這個新的架構將著重於系統的可靠性驗證、失效保護機制,以及緊急情況下的應對能力,而不是傳統的人機交互要求。這種轉變顯示出歐盟在保持審慎的同時,也在為未來的技術突破預留空間。

    日本:技術為本的監管思路

    日本的做法則體現出典型的「技術導向型」監管特色。雖然目前日本的法規同樣要求保留人工操控裝置,但其監管重點更多放在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上。日本國土交通省提出的「自動駕駛技術准入制度」特別強調了系統的設計、故障檢測能力,以及緊急處置機制。這種技術導向的監管思路,某種程度上為無方向盤設計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如果能夠證明系統具備足夠的安全保障能力,移除人工操控裝置的設計可能會得到認可。

    台灣:法律規範面臨不確定的風險

    目前台灣自駕車的法規基礎主要依賴《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然而,該條例僅限於測試階段,並無法涵蓋自駕車全面上路後的規範。此外,該條例的設計主要促進產業創新,但缺乏針對責任歸屬與駕駛人義務的詳細規定,使正式上路的準備不足。自駕車進入實際應用時,將面臨法律規範不確定的風險,這可能導致技術推廣的延遲。此外,台灣目前並未核准無人駕駛的全自動模式上路,因此駕駛人仍需對車輛的操作負責,進一步加深了責任認定的困難。

    自駕車技術發展迅速,但台灣法律的調整速度遠遠落後。台灣需要參考歐美國家如德國、加州的法規經驗,制定更全面的自動駕駛等級認定機制及駕駛權轉移的標準。此外,跨國企業如Tesla已在全球多地推動自動駕駛技術,台灣若無法迅速調整法規接軌,可能錯失技術應用與投資機會。

    結語

    從目前各國的態度來看,雖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守舊,但整體趨勢是逐步適應和接納這種創新。未來,真正的挑戰可能不是法規是否允許無方向盤設計,而是如何建立一個能夠充分保障公共安全的新型監管體系。

    「睡醒就到家」仍受限法規,全球各地自駕車夢想何時能成真?

    儘管許多 AI 產業人士說,人類即將擁有超越人類智慧的系統,甚至可能取代人類,但圖靈獎得主、主導 Meta AI 研究的首席科學家楊立昆(Yann LeCun)卻抱持相反態度。

    楊立昆認為,AI 模型雖然有用處,但無法與寵物的智力相比,更比不上人類。被問到人類是否應該擔心 AI 變得越來越強大,甚至構成威脅,他說這完全是胡說八道。

    許多人相信,現今以大型語言模型為基礎的 AI 正在創造所謂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像是特斯拉和 xAI 的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表示,通用人工智慧最快可能會在 2026 年實現;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撰文預測,超級人工智慧(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再過幾千個日子」就會問世。

    楊立昆表示這樣的說法恐怕還太早,今年 5 月當 OpenAI 前安全負責人萊克(Jan Leike)談論學習如何控制超級智慧的必要性時,楊立昆發文抨擊,「在我看來,急著弄清楚如何控制比我們聰明的 AI 系統前,我們需要開始設計一個比貓咪聰明的系統」,他在 X 這麼說。

    楊立昆喜歡用貓比喻,他說畢竟貓科動物擁有物質世界的心理模型、持久的記憶、一定程度的推理能力和規劃能力,這些能力具備的水準在現今的先進 AI 還達不到,就連 Meta 自身開發的 AI 也一樣。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2/01/13121127/manja-vitolic-gKXKBY-C-Dk-unsplash-e1642047101110.jpg

    ▲ 楊立昆認為,現今 AI 比貓還笨。(Source:Unsplash

    「未來,當人們與 AI 系統、智慧眼鏡或任何東西交談時,這些 AI 系統基本上需要具有人類層級的特徵,真正具有常識,表現得像人類助理一樣」,楊立昆說。但創造一個具有這種能力的 AI 需要幾十年時間,現今主流方法無法讓人類達成此一目標。

    生成式 AI 的蓬勃發展由大型語言模型和相似系統推動所致,這些系統透過大量資料進行訓練來模仿人類表達。隨著每一代模型變強大,一些專家得出結論,認為只需投入更多晶片和資料來開發未來的 AI,它將變得更強大,最終甚至超越人類智慧。這就是大量投資、生產越來越多專用晶片來訓練 AI 背後的邏輯。

    楊立昆則認為,現今 AI 系統的問題在於它們的設計方式、而非規模。無論科技巨頭將多少顆 GPU 塞進世界各地的資料中心進行運算,都不會為人類帶來通用人工智慧。

    楊立昆說,現今的模型實際只是預測文字內容中的下一個單字,它們太擅長這一點。由於它們有龐大的記憶容量,看起來像是推理,但實際上只是反芻接受過的訓練資料,以至於愚弄了人類。

    於是楊立昆帶領 Meta FAIR(Fundamental AI Research)團隊投身其中,研究以不同方式運作的 AI 開闢通往人類智慧水準的道路。這些假設的未來 AI 可能呈現多種形式,而 FAIR(Fundamental AI Research)正在摘錄來自現實世界的影片,是目前令他感到興奮的研究專案之一。這個想法是建立一個模型,該模型的學習方法類似小動物的學習方法,透過接收到的視覺資訊建立一個世界的模型。

    AI 智力不如貓?AI 科學家楊立昆試圖打破 AGI 迷思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即將於 17 日召開 2024 年第三季法說會,會中也將公布第三季的營運狀況,並將預期接下來第四季的財測數字。對此,市場開始關注該次法說會幾大重點,除了第三季先進製程的占比之外,包括接下來第四季的營收狀況、當前半導體與晶圓代工的市況、台積電相關資本支出的變化、以及接下來的先進製程與先進封裝擴產情況,預計其結果都將牽動接下來的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走勢。

    日前,台積電公布 9 月份營收數字,合併營收約為新台幣 2,518.73 億元,較 8 月增加 0.4%,較 2023 年同期增加 39.6%,創 2024 年單月次高紀錄。合計,第三季營收為 7,596.92 億元,優於財測數字,也創單季歷史新高。累計,1~9 月營收約 2 兆 258.47億元,較 2023 年同期增加 31.9%。由於第三季的營運亮眼,市場預計在第四季營運成績也將有所表現的情況下,使得 2024 年全年的營運表現能再創紀錄。然而,因為近期政府調漲電價的關係,會不會造成影響台積電營運成長的因素,市場也期待台積電能做說明。

    至於,在其他幾項市場關注的焦點部分,台積電上一季 3 奈米出貨占第二季晶圓銷售額 15%,5 奈米出貨占全季晶圓銷售額 35%;7 奈米出貨占 17%。總體而言,先進製程(含 7 奈米及更先進製程)營收達全季晶圓銷售額 67%。而本季的先進製程能否進一步拉上 7 成的水準,以高毛利達到高獲利的狀況,市場在期待中。

    另外,在接下來的財測方面,上一季法說會上,台積電指出,進入第三季,業績受惠智慧手機和 AI 商機對先進製程強勁需求。而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也表示,略拉升 2024 年全年美元營收預期,較預期 21%~26% 提升至 mid twenties(24%~26%)區間,調高低標的情況下,是不是依照預期況發生。而且,在 2024 年全年資本支出由 280 億至 320 億美元,調高到 300 億至 320 億美元的情況下,2024年是不是維持同樣的水準,則是受到供應鏈的關注。

    最後,市場也關注台積電先進製程與先進封裝的擴產狀況。其中,在先進製程部分,3 奈米當前產能供不應求,2 奈米製程則將於2025年量產情況下,台積電如何規劃接下來先進製程的產能狀況。還有,先進封裝方面,因為之前魏哲家曾經表示,台積電 CoWoS 先進封裝需求非常強,台積電 2025~2026 年會持續擴增,希望達供需平衡的情況。而如今情況如何,將會是市場關注的重點。

    台積電 10/17 法說會,市場關注幾項重點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最近訪談強調 NVIDIA 尚未把握的市場商機規模相當大,這種說法令人難以置信。他也形容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是超人。

    黃仁勳近期接受外媒 Altimeter Capital 訪問,認為 NVIDIA 持續看漲的情況與網路泡沫頂點時圍繞思科的狂熱完全不同。NVIDIA 正在「重塑運算」,未來將是「高度機器學習」的時代。

    黃仁勳認為,摩爾定律已經結束,為了擷取所需的運算能力,跟上未來對運算需求高昂的軟體,現有的資料中心四五年內需要價值約 1 兆美元的 GPU,以實現現代化並跟上不斷變化的需求環境。

    馬斯克 AI 新創 xAI 短短 19 天內整合 NVIDIA 設備,並在自家資料中心運行,這以往需要更長時間。黃仁勳表示,要在短時間內建造龐大工廠,需要液體冷卻通電,就像超人,世界只有一人能做到這點,就是馬斯克,他對工程、建築和大型系統的理解及資源調配都獨一無二。

    NVIDIA 最新 Blackwell GPU 12 個月內全部供貨售罄,因晶片需求仍相當高昂。

    NVIDIA 黃仁勳稱馬斯克是「超人」,再次強調摩爾定律已死

    安聯今日發布《全球財富報告》,將近 60 個國家的家戶資產負債狀況置於顯微鏡放大審視,其中台灣以高達 148,750 歐元(約台幣 523 萬元)的人均金融資產淨值,穩居亞洲第二富有經濟體,遙遙領先日本,展現經濟的韌性與成長潛力。

    安聯人壽 11 月 1 日將舉辦「2024 安聯經濟趨勢論壇」,邀請安聯亞太區及全球貿易高級經濟師黃黎洋深入剖析《全球財富報告》,同隸屬安聯集團的安聯投信投資長張惟閔及品浩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全球信用債暨 ESG 信用債策略首席經理人 Jelle Brons 進行專題演講及關鍵對談。

    出乎意料的緩解

    2023 年可謂是貨幣緊縮之年,但事實證明,各個經濟體都深具韌性,甚至市場大漲不休,全球家庭金融資產呈現強勁成長,7.6% 的增長不僅足以彌補去年 -3.5% 的損失,還綽綽有餘。整體來說,至 2023 年底,金融資產總額高達 239 兆歐元,但三大資產類的增長率卻差異顯著。

    一方面,證券 11.0% 和保險/退休金 6.2% 受益於股市繁榮和利率上升,增速明顯快於過去十年的平均水準。另一方面,相較於前幾年新冠疫情相關的高人氣,銀行存款成長率跌至 4.6%,創過去 20 年來的最低增幅之一。

    2023 年的復甦廣泛,只有紐西蘭和泰國兩個國家呈現負成長率,所有地區的成長相對均勻,尤其是亞洲和北美,成長都超過 8%,其中美國增長 8.6%,甚至較中國 8.2% 強勁,但對比已開發的經濟體來說,新興經濟體大大的喪失其成長優勢,去年僅領先 2 個百分點。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10/14212206/截圖-2024-10-14-下午9.19.04.png

    安聯首席經濟學家 Ludovic Subran 表示,較貧窮國家增長相對較弱,這反映世界分裂的新現實,直到 2017 年,也就是中美貿易戰爭爆發的那一年,較貧窮國家仍比較富裕國家多 10 個百分點或更高的成長優勢,雖然大家都將為脫鉤付出代價,但最受衝擊的就是新興經濟體。

    錢存銀行已退燒

    2023 年已不見幾年前與新冠相關的強迫性儲蓄行為,儲蓄回歸正常化的趨勢,存款率下滑 19.3% 至 3 兆歐元,完全歸因於銀行存款。總體來說,全世界的銀行存款僅收到 190 億歐元,銳減  97.7%。

    造成此原因的罪魁禍首為美國家戶提出價值 6,500 億歐元的存款,然而股票和債券仍廣受儲戶的青睞;資金強勢回歸證券,流入數目不少於 10.0%,但人氣有顯著變化;眾多市場紛紛減持股票,因利率的轉向,儲戶在債券方面獲利頗佳,而保險/退休金相對強勁,全世界的新增儲蓄僅降 4.9%。

    債務將超越金融資產

    2023 年亞洲家戶的金融資產成長 7.5% 至 63.8 兆歐元,較歐洲高出 1/4。對此,各個資產類別均有貢獻,最大助力來自銀行存款  9.3%,保險/退休金展現韌性,挹注 5.5%,而在對比全世界的股票市場蓬勃發展之餘,證券成長 5.9% 相對令人失望,中國 -0.8% 成為阻礙發展的主要絆腳石。

    共同作者 Michaela Grimm 表示,過去 20 年來,亞洲的負債增長已經超越金融資產。此差距每年平均為 1.5 個百分點。然而在大多數已開發的市場裡,情況恰恰相反。亞洲負債比率 62.8% 在 2023 年首次超過歐洲 59.5%,顯示亞洲家戶債務的日益增加,令人十分擔憂。

    台灣居「亞洲第二」富裕經濟體!安聯財富報告:錢存銀行已退燒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