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朗對以色列發動「飽和攻擊」飛彈襲擊後,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以色列將會如何對伊朗進行報復,然而,以色列仍是持續集中力量追擊黎巴嫩真主黨。這也引起各界臆測,是否受到美國的壓力,而讓以色列收斂鋒芒,就在各方都致力從已知情資裡拼湊出可能的走勢之際,讓人始料未及的──
以色列再度重拳出擊,而且如同上週「斬首」真主黨前總書記納斯拉勒一樣震撼全球,以色列轟炸了俄羅斯駐敘利亞最大的海外軍事基地「赫梅米姆空軍基地」(Авиабаза «Хмеймим»),同時空襲了納斯拉勒第二位繼任者哈希姆‧薩菲丁的所在地(第一位繼任者哈桑‧哈利勒‧亞辛在納斯拉勒被「定點清除」後24小時內也被「定點清除」)。
儘管「赫梅米姆空軍基地」屬於俄羅斯的海外基地,且位於敘利亞境內,但以色列的空襲在本質上依然是對俄羅斯開火,這就引發輿論界一片聲浪,擔憂戰事擴大升級。但,何以以色列在此際選擇對俄動武?俄羅斯對此又是做何反應?戰事是否真的會擴大、升級?筆者認為,對以上這些課題應該從以下幾個面向來進行更細緻的分析。
就在筆者撰寫本文前,最新確認的消息是,黎巴嫩首都貝魯特(بيروت)南郊達希耶(Dahieh)一帶,即真主黨總部所在地,經歷了一系列的大規模爆炸,所產生的衝擊波之大,據知方圓15英里內的建築都有強烈的震感,貝魯特全境各處都明顯感受到衝擊波及。黎巴嫩國家通訊社指出,此為去年10月份黎以衝突爆發以來,在其國內遭遇最嚴重的一次轟炸,爆炸次數近20次。
隨後,以色列軍方也透露,此番對貝魯特襲擊的主要戰術目標,便是要殲滅真主黨的最新領導人薩菲丁。根據各社群平台上所流傳的現場相關影音、照片可見,以色列在本次行動中同樣使用了巨型鑽地彈,被轟炸處出現與上一週斬首納斯拉勒時相同的極深巨坑。
對於今次以色列「斬首」薩菲丁是否成功,截至筆者撰寫本文的此時,仍待最終確認,黎巴嫩與以色列雙方官方都尚未進一步證實(需待發現遺體或透過相關殘骸比對DNA才能最終確認)。
與對黎巴嫩境內真主黨總部轟炸同步的,是以色列史無前例的直接空襲敘利亞港口城市傑卜萊(جَبْلَةٌ)的一項重要目標,該目標位於俄羅斯駐敘利亞的赫梅米姆空軍基地之內。據敘利亞官方媒體報導,敘利亞和俄羅斯的防空部隊第一時間啟動多處防空系統,對敵對目標(即以色列空襲飛彈)展開近1小時的攔截,但全數失敗,期間以軍至少發射30枚飛彈並擊中了赫梅米姆空軍基地的目標,整場襲擊持續45分鐘以上,且隨後引起長達數小時的後續爆炸。
為什麼會持續爆炸如此之久?實際上,是因為以色列所要攻擊的目標,是俄羅斯在中東最大的巨型武器彈藥庫。多年來,該彈藥庫一直充當伊朗向黎巴嫩真主黨運送武器的轉運站,存放於該庫內的武器、彈藥最終都會被運往黎巴嫩,供真主黨攻擊以色列用。正因如此,該庫長久以來,都是以色列欲除之而後快的目標,只是顧及該基地屬於俄羅斯的地盤,為免擴大地緣政治衝突而未下手。
然而近日,以色列確知伊朗再度透過大規模軍機運送,大量增援真主黨的武器於該基地內卸載,旋即果斷進行空襲,不惜觸及俄羅斯的勢力範圍也要切斷伊朗供應真主黨武器的通道。而這次行動,以色列再度震撼了全世界,幾乎無人料想的到,以色列拳打哈馬斯、腳踢真主黨、磨刀霍霍向伊朗之際,還會突然轉身一飛鏢射向普丁,以一己之力挑戰四個難纏無比的對手。
不過,筆者認為,儘管這次以色列的空襲甩了俄羅斯一巴掌,其用意仍舊是警告性質為主,旨在明示俄羅斯及真主黨潛在盟軍──「以色列這回跟真主黨是玩真的,是在真刀真槍的打仗,任何妄圖私下對真主黨施以援手的人,都別怪我以色列打斷你們的手」。
值得留意的是,這次以色列對赫梅米姆空軍基地的空襲後,俄羅斯一反常態,並未公開譴責以色列的行為,只是公開喊話撤僑、要求150萬俄羅斯公民離開以色列。有些評論認為,俄羅斯此舉意在撤僑後對以色列大打出手,但筆者研判可能性並不高。
俄羅斯目前深陷俄烏戰爭的泥潭中,而隨著中東地區戰火升溫,俄羅斯自知將無可避免地不同程度捲入其中,畢竟其所鼎力支持的伊朗和敘利亞都是眼下以色列的死敵,之所以撤僑更大的動機在於顧慮以色列可能對俄羅斯人產生敵意,是而選擇先對俄羅斯公民發出安全警告、呼籲盡快離開。
在國際政治層面──舉世皆知,如果未掌握俄羅斯基地涉及軍援真主黨的確鑿證據,以色列不可能如此強硬,且以色列絕對具有掌握相關證據的情報能力──因此,如果進一步擴大事態,以色列將相關證據公布,則普丁將陷入更為尷尬的境地(畢竟普丁在「檯面上」依然沒有直接捲入中東的戰爭)。
關於俄羅斯在基地遭空襲後可能的反應,以軍應該在行動前有充足的有效評估作業,畢竟以色列都還沒對伊朗進行報復,實在不太可能在對俄羅斯的反應沒有任何把握的情況下,直接去轟炸俄軍的基地;是而,就目前的事態來看,俄羅斯與以色列之間爆發直接軍事衝突的概率依然不高,雙邊更可能力求「點到為止」。
據美國媒體Axios報導,以色列官方明確表示,將對伊朗的大規模飛彈襲擊採取重大報復,目標可能包括伊朗的石油工業、防空系統以及其他戰略要地,甚至包括「對伊朗關鍵人物的定點清除」,但報復時間尚未決定,而如果伊朗決定「回應以色列的報復性打擊」,那包括摧毀伊朗核設施在內的所有選項都將擺在桌面上。
不久前,美國總統拜登已公開表示,「不支持以色列打擊伊朗核設施作為對伊朗飛彈襲擊的報復,但他強調「以色列有權做出回應,但應當適度進行反應」。同時,拜登總統亦透露七國集團(G7)將對伊朗實施新的制裁。從「以色列至今仍未對伊朗還手」其實亦可窺見,各方在這段時間內,無不於幕後、檯面下積極運作、斡旋,對於所謂「適度」的分寸,各方卯足全力、再三斟酌。
原因無他,距離美國舉行總統大選的投票日越來越近,美國政府對於一個「相對可控的中東局面」需求越來越高,從目前態勢發展來看,筆者先前於〈伊朗對以色列發動「飽和攻擊」,中東會爆發全面大戰嗎?〉一文中所指,「伊朗核設施可能被視為紅線」的分析得到進一步印證。
就目前涉入中東賽局的各方而言,戰爭出現重大升級的可能性雖不能說無,實則不高,即便是挨了以色列一巴掌的俄羅斯,也必須謹慎看待在侵略烏克蘭的戰爭陷入消耗與膠著之際,再介入更為複雜而嚴峻的中東戰局,是否符合其自身的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