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下,該種什麼?

氣候變遷下,該種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全球暖化造成氣候變遷,造成有時候下雨下到鬧水災,但是有時候又怎樣都不下雨鬧旱災。這真的讓農夫傷透腦筋!淹大水農作物泡爛了沒收成,但是鬧旱災也讓農作物乾死了,照樣沒收成。


最近有一個研究就想從目前現有的鷹嘴豆(chickpea,Cicer arietinum)品系中找出比較耐旱的品系。雖然也可以透過育種讓農作物變得更耐旱,但是育種需要時間,在氣候劇變的當下的確是緩不濟急。


為什麼是鷹嘴豆呢?雖然在台灣的我們直到近年來才對鷹嘴豆比較熟悉(我第一次聽到它的英文名字時還楞了一下...雞豆?),但鷹嘴豆是世界第四大豆類作物,地中海料理與中東料理都少不了它。


鷹嘴豆的產量也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團隊從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所(ICRISAT)的基因庫中取得了36個品系的鷹嘴豆,它們分別來自印度、伊朗、奈及利亞、俄羅斯、尼泊爾、緬甸、義大利。所有這些品系都是所謂的「地方品系」(Landrace),也就是說它們是各地的農夫自行留種的過程中培育出來的。


研究團隊在維也納大學的實驗園進行測試。他們將這些鷹嘴豆種到達到50%開花期的時候,便開始進行乾旱處理。


透過減少灌溉或停止灌溉以及使用探測儀器測量土壤含水量,研究團隊控制乾旱組的土壤含水量,使其顯著低於對照組。在開始處理後第七天,兩組的土壤含水量出現明顯的差異;這個差異到第19天達到穩定。


乾旱處理一共進行了45天。研究團隊在第19天、第24天和第45天採樣,然後他們讓植物一直長到衰老,以偵測乾旱對作物產量的影響。


結果發現,第24天是植物反應最強的時間點。研究團隊發現,鷹嘴豆在乾旱時會累積L-蘇糖酸(L-threonic acid)、果糖以及糖醇類化合物。其中L-蘇糖酸是維生素C分解的產物,意味著在乾旱壓力下,合成維生素C的途徑活性上升了;由於維生素C是一種強抗氧化劑,這個發現顯示植物為了抵抗乾旱的壓力,開始合成更多的維生素C。


而果糖與其他糖醇類,則是做為提升細胞滲透勢(osmotic potential,為滲透壓的反值)的化合物。這個發現意味著,植物為了要留住更多水分在細胞內,開始想方設法累積化合物。尤其是糖醇類,過去的研究發現,在乾旱壓力下,鷹嘴豆會合成大量的糖醇類,可以高達它所以滲透調節分子的一半。


為什麼鷹嘴豆在乾旱測試的第24天反應最強呢?應該是因為在那個時間點,鷹嘴豆正在努力地往種子裡面打包養分(豆莢填充中期),所以這個階段的鷹嘴豆,正在最脆弱的時候,絲毫不得大意!


根據他們測到的數據,研究團隊發現鷹嘴豆的確有比較耐旱又高產量的品系。他們將這些鷹嘴豆的表現依據產量與耐旱性分成四個象限,其中第一個象限就是既耐旱產量又高。不意外的是,落在這個象限的鷹嘴豆,大多來自印度與伊朗。其中三個品系表現得尤其好,除了可以向農民推廣種植這三個品系,研究團隊還計畫繼續研究它們的基因,希望能從中找到讓鷹嘴豆既不怕乾產量又大的重要基因(們)!


參考文獻:


Palak Chaturvedi, Iro Pierides, Cristina López‐Hidalgo, Vanika Garg, Shuang Zhang, Rutwik Barmukh, Anke Bellaire, Jiahang Li, Gert Bachmann, Luis Valledor, Rajeev K. Varshney, Arindam Ghatak, Wolfram Weckwerth. Natural variation in the chickpea metabolome under drought stress.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24; DOI: 10.1111/pbi.14447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76會員
569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email protecte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葉報報 的其他內容
秋天是柿子的季節!有的人愛吃柿餅,更多人愛吃甜柿。 不過,你知道柿子其實是有公母之分的嗎? 最近,科學家研究野生柿子的雌雄比例失衡的問題,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基因!
向日葵之所以會向日,過去的研究已經做得相當多;目前大抵上認為向日葵之所以向日,不只是因為受到陽光的刺激,也與生物節律有關。但是,向日葵向日到底會有什麼好處呢? 過去的一些研究發現,向日葵向日的好處,主要在於能夠產生較多的後代。但是,最近有研究團隊在自然環境做的研究,結果好像不太一樣?
植物對蟲害會有什麼反應?過去已經有許多研究都發現,當植物遇到「蟲蟲危機」的時候,會分泌許多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一方面用來通知自己的其他部分,另一方面則用來通知鄰居。 但是,這些研究都是在人工環境(溫室)與低植物密度下進行的,到底在自然環境中,植物會如何反應呢? 我們一起來看看!
過去對C4植物的研究認為,C4植物應該是在演化較晚期才出現的代謝類型,因為在目前發現的1500種C4植物中,沒有哪一科全科都是C4的。 但是,有個大哉問:到底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成為C4植物?
發掘古文化遺址時,有時也會挖到一些種子。不過,很多時候這些種子都碳化了,所以只能從種子的型態去判別它們可能是什麼植物。 如果運氣好,可能會找到一些尚未碳化的種子,甚至看起來好像可以種?不過,真的拿去種,有時也未必會發芽。畢竟,種子還是有它的保存期限的!不過,最近還真有人種出來!
植物的病害是影響作物產量的主因之一,所以非常多研究團隊都在研究植物的病害。在論文中,不乏展示植物被病菌感染的照片。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研究植物病害的論文,通常展示的照片,病菌都感染葉片的上表面;可是在自然界卻更常看到,葉片的下表面被感染! 有差別嗎?最近的研究發現,真的有差別!
秋天是柿子的季節!有的人愛吃柿餅,更多人愛吃甜柿。 不過,你知道柿子其實是有公母之分的嗎? 最近,科學家研究野生柿子的雌雄比例失衡的問題,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基因!
向日葵之所以會向日,過去的研究已經做得相當多;目前大抵上認為向日葵之所以向日,不只是因為受到陽光的刺激,也與生物節律有關。但是,向日葵向日到底會有什麼好處呢? 過去的一些研究發現,向日葵向日的好處,主要在於能夠產生較多的後代。但是,最近有研究團隊在自然環境做的研究,結果好像不太一樣?
植物對蟲害會有什麼反應?過去已經有許多研究都發現,當植物遇到「蟲蟲危機」的時候,會分泌許多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一方面用來通知自己的其他部分,另一方面則用來通知鄰居。 但是,這些研究都是在人工環境(溫室)與低植物密度下進行的,到底在自然環境中,植物會如何反應呢? 我們一起來看看!
過去對C4植物的研究認為,C4植物應該是在演化較晚期才出現的代謝類型,因為在目前發現的1500種C4植物中,沒有哪一科全科都是C4的。 但是,有個大哉問:到底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成為C4植物?
發掘古文化遺址時,有時也會挖到一些種子。不過,很多時候這些種子都碳化了,所以只能從種子的型態去判別它們可能是什麼植物。 如果運氣好,可能會找到一些尚未碳化的種子,甚至看起來好像可以種?不過,真的拿去種,有時也未必會發芽。畢竟,種子還是有它的保存期限的!不過,最近還真有人種出來!
植物的病害是影響作物產量的主因之一,所以非常多研究團隊都在研究植物的病害。在論文中,不乏展示植物被病菌感染的照片。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研究植物病害的論文,通常展示的照片,病菌都感染葉片的上表面;可是在自然界卻更常看到,葉片的下表面被感染! 有差別嗎?最近的研究發現,真的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