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向日真的有好處嗎?

向日葵向日真的有好處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之所以會向日,過去的研究已經做得相當多;目前大抵上認為向日葵之所以向日,不只是因為受到陽光的刺激,也與生物節律有關。但是,向日葵向日到底會有什麼好處呢?


過去的一些研究發現,向日葵向日的好處,主要在於能夠產生較多的後代。但是,最近有研究團隊在自然環境下進行這個實驗,卻有了不太一樣的發現。


他們先用具有黏性的向日葵模型,模擬花盤朝著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計算被黏住的昆蟲數量。結果發現,不同方向的向日葵模型之間黏住的昆蟲數量,並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


這個發現讓他們覺得非常驚訝,畢竟過去許多論文都顯示有差異。


於是,他們用真實的向日葵再做了一次。這次,因為不能黏昆蟲,所以他們採取每20分鐘計算一次落在花盤上的授粉昆蟲數量。結果同樣顯示沒有差異。


為什麼會這樣呢?會不會是因為過去的實驗都是在人工的條件下進行的,而這次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所以無法顯出差異?


當然不能排除這個可能性。不過,當研究團隊仔細檢視數據時,他們發現:在早上8-10點之間,落在東向與北向花盤上的授粉昆蟲的確比較多。尤其是在使用真實的向日葵的實驗中,8點時落在東向與北向花盤的授粉昆蟲最多,大約是南向與西向花盤的1.5-1.8倍。


由於向日葵花粉主要在早晨釋放,所以在這個時間能吸引到更多的授粉昆蟲,對向日葵來說還是很重要的。


因此,研究團隊認為,雖然一整天下來,朝向不同方向的向日葵花盤吸引到的授粉昆蟲並沒有什麼差異;但是因為早晨吸引到的授粉昆蟲最多,而早晨也是向日葵釋放花粉的時間,所以還是可以認為,向日葵之所以向日,是一種繁殖上的優勢。


有點可惜的是,研究團隊並沒有讓他們的向日葵結種子並計算種子的數目與重量。過去的一些研究都發現,向日的向日葵不但結的種子比較多,種子也比較大。


參考文獻:


Horváth, G., Dárdai, B., Bíró, M., Slíz-Balogh, J., Száz, D., Barta, A. and Egri, Á. (2024), The all-day pollinator visits of sunflower inflorescences in Helianthus annuus plantations are independent of head orientation: Testing a widespread hypothesis. Plant J. https://doi.org/10.1111/tpj.17070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81會員
583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葉報報 的其他內容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