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尾草屬(Neurachne)植物的C4之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原生於澳洲的南澳省、維多利亞省、新南威爾斯省的狐尾草屬(Neurachne)植物,在當地俗稱為mulga grass,其屬下至少有七個物種。有趣的是,光是這七個物種,就有C4植物(3種)與C3植物(1種)。


過去對C4植物的研究認為,C4植物應該是在演化較晚期才出現的代謝類型,因為在目前發現的將近1500種C4植物,它們分散在18科(單子葉3科,雙子葉15科),但是沒有任何一科是全科都是C4植物。相對的,C3與CAM都有全科都是C3或CAM。


由於狐尾草屬本屬中就存在著C4與C3植物,這使得研究團隊認為,這一屬的植物很適合用來研究C4植物的演化。


於是他們定序、分析了七種狐尾草屬植物的11500個信息RNA,得到了非常有趣的結果。


首先,他們發現,當他們把這11500個序列分析完,並建立了一個系統發育樹以後,他們看到有兩種植物,N. muelleriN. munroi(如圖)並沒有聚在一起,而是分散在樹的不同分枝上。這意味著,這兩種植物是從不同的祖先獨力演化而來,也就是說,C4型態的光合作用,光是在狐尾草屬裡,就至少演化了兩次。


其次,當他們在分析這些基因時,他們發現有一個包含許多參與C4代謝的基因群組。這個群組中,有兩個基因特別受到研究團隊的注意:一個是「葉肉細胞包膜蛋白2(Mesophyll envelope protein 2,MEP2),另一個是「葉綠體內膜轉運蛋白21(translocon at the inner chloroplast envelope 21,TIC21)。研究團隊發現,這兩個基因在C4物種的葉片中表現量更高。雖然目前還不清楚它們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功能,但是應該是有其重要性的。


第三,研究團隊發現了β-碳酸酐酶1(β-CA1)基因透過選擇性剪接產生了兩種同工酶:β-CA1a(位於葉綠體)和β-CA1b(位於細胞質)。而在C4的物種中,細胞質版本的β-碳酸酐酶1的表現量比C3物種的更多。由於碳酸酐酶在C4植物中負責將二氧化碳與水轉化為重碳酸根(HCO3-),讓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PEPC)可以催化下一個步驟的反應,因此較高表現量的細胞質版本的β-碳酸酐酶1可能意味著這個酵素就是協助C4代謝的酵素。雖然研究團隊並沒有確認這個酵素是否在葉肉細胞中表現量較高,但這也是未來可以確認的。


第四,研究團隊發現,這些C4物種的PEPC的頭(N端)與尾(C端)都出現了變異!研究團隊認為,頭的變異可能影響到PEPC的活性調節,而尾的變異則會對它自己的穩定性以及與其他蛋白質的相互作用產生影響。由於PEPC負責C4固碳的第一個步驟:將重碳酸根加到磷酸烯醇丙酮酸(PEP)上,產生草醯乙酸(OAA,oxaloacetate),所以PEPC的變異應該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研究團隊發現,C4物種的NADP-蘋果酸酶(NADP-ME)也有變異。NADP-ME在C4植物中是負責在髓鞘細胞裡把蘋果酸脫羧以釋放出二氧化碳供RuBisCO使用,因此它也是非常重要的酵素。研究團隊發現C4物種的NADP-ME的第231號胺基酸從纈胺酸(Val)變成半胱胺酸(Cys)。過去對C4植物的研究發現,這個位置對C4植物裡的NADP-ME很重要,所以雖然對它的詳細功能還不清楚,但應該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酵素。


總而言之,透過研究狐尾草屬的植物,研究團隊發現了C4植物的許多特點,也找到了更多的研究方向,有待更多團隊的繼續努力。另外,近年來一直有科學家想要把C3作物轉化為C4,或許藉由研究狐尾草屬的植物們,科學家們也會更清楚要怎麼下手!


參考文獻:


Tran, T. M., & Robil, J. M. (2024). Evolution of C4 photosynthesis: A lesson from the diverse photosynthesis genus neurachne. Plant Physiology. https://doi.org/10.1093/plphys/kiae52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 莊小昕-avatar-img
2024/10/10
謝謝老師分享!科學家們真的很努力!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44會員
792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棘頭動物(acanthocephalan)是一群專性寄生動物(絕對寄生),目前已發現近1,500個物種。生命週期複雜,常涉及兩種以上的寄生宿主,幼蟲期寄生於無脊椎動物宿主,包含甲殼類、昆蟲;成蟲期則寄生於脊椎動物宿主,有魚類、鳥類、哺乳類等。因為是專性寄生,牠們並不存在口部與消化道。成蟲生活在最終宿
Thumbnail
棘頭動物(acanthocephalan)是一群專性寄生動物(絕對寄生),目前已發現近1,500個物種。生命週期複雜,常涉及兩種以上的寄生宿主,幼蟲期寄生於無脊椎動物宿主,包含甲殼類、昆蟲;成蟲期則寄生於脊椎動物宿主,有魚類、鳥類、哺乳類等。因為是專性寄生,牠們並不存在口部與消化道。成蟲生活在最終宿
Thumbnail
想到毒液生物,你是否只想到蛇、蠍子、蜘蛛?事實上,自然界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毒」。 而且,放毒並不是一定要夠大隻才能做的事情!眼睛看不到的生物,照樣可以放毒。 連不會動的植物,也想出各種放毒妙招,不必吃它也可以被毒得哇哇叫--如果還能叫的話!
Thumbnail
想到毒液生物,你是否只想到蛇、蠍子、蜘蛛?事實上,自然界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毒」。 而且,放毒並不是一定要夠大隻才能做的事情!眼睛看不到的生物,照樣可以放毒。 連不會動的植物,也想出各種放毒妙招,不必吃它也可以被毒得哇哇叫--如果還能叫的話!
Thumbnail
反刺莧,俗名豬草,是一種分布相當廣泛的C4雜草。它可以在廣泛的pH範圍(4-10)下生長,對鹽分與乾旱都有不錯的忍耐力,又能產生大量萌發率高(90%)的種子,然後長得又快。 最糟糕的是,現在連除草劑都對它無效了...該怎麼辦呢?
Thumbnail
反刺莧,俗名豬草,是一種分布相當廣泛的C4雜草。它可以在廣泛的pH範圍(4-10)下生長,對鹽分與乾旱都有不錯的忍耐力,又能產生大量萌發率高(90%)的種子,然後長得又快。 最糟糕的是,現在連除草劑都對它無效了...該怎麼辦呢?
Thumbnail
植物遇到病蟲害時,一定會啟動自己的防禦機制:如分泌水楊酸(SA)、茉莉酸(JA),以及釋放揮發性化合物(VOCs)等等。這些機制,在過去都已經透過研究了解了。 不過,馴化(domestication)是否會造成植物對害蟲的反應下降呢?過去好像沒有人研究過呢!
Thumbnail
植物遇到病蟲害時,一定會啟動自己的防禦機制:如分泌水楊酸(SA)、茉莉酸(JA),以及釋放揮發性化合物(VOCs)等等。這些機制,在過去都已經透過研究了解了。 不過,馴化(domestication)是否會造成植物對害蟲的反應下降呢?過去好像沒有人研究過呢!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根據研究,植物大概在4.7億到4.5億年前開始登陸。在漫長而漸進的登陸過程中,植物會面對許多新的挑戰。 新的挑戰需要新的基因,而這些新的基因從何而來呢?
Thumbnail
根據研究,植物大概在4.7億到4.5億年前開始登陸。在漫長而漸進的登陸過程中,植物會面對許多新的挑戰。 新的挑戰需要新的基因,而這些新的基因從何而來呢?
Thumbnail
在我還沒有跨進植物這個領域之前,我對於植物只有很粗淺的了解。當時,我並不知道植物有所謂的多倍體,就更不用提異源多倍體了。 而且,因為從小就知道馬與驢交配後生出來的騾並不具有生殖能力(後來知道有極少數有),所以一直認為生物就是不能異種交配。卻沒想到,植物有很多多倍體!
Thumbnail
在我還沒有跨進植物這個領域之前,我對於植物只有很粗淺的了解。當時,我並不知道植物有所謂的多倍體,就更不用提異源多倍體了。 而且,因為從小就知道馬與驢交配後生出來的騾並不具有生殖能力(後來知道有極少數有),所以一直認為生物就是不能異種交配。卻沒想到,植物有很多多倍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