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電影了嗎?
看完電影的,請放心進入,
打算看完電影再看小說的,請稍等,
內有一點點點點小雷。
🤖按照慣例,先看封面:
這個版本的書衣多了是上映的動畫電影版,
不過打開這個書衣,會看到原本的封面,
兩個封面各有各的特色。
原始版本的封面以深綠色系為主,
有著荒野的深邃與生機,
機器人羅茲站立於一塊巨石之上,
俯瞰四周的森林,
強調羅茲與自然的距離感與挑戰,
傳達出對未來探索的勇氣與孤寂感
電影版本的封面較具活力和童趣,
使用了更動態的構圖方式,
讓羅茲更融入周圍的環境中,
而畫面傳遞的溫馨感,
也讓人感覺這是適合全家共享的故事。
🤖接著先聊聊作者彼得・布朗,
彼得・布朗在2008年創作繪本《好奇的花園》時,
首次萌生《荒野機器人》的靈感。
他在繪本中描繪植物在工業環境中的生存,
這些場景讓他開始思考自然與科技的並存,
最終誕生了機器人羅茲在荒野中求生的故事。
他提到:
「我非常著迷於把看似對立的概念放在一起——
機器人象徵著人造和科技,野外則是最自然的環境,這種對比非常吸引我。」
在創作過程中,他經歷漫長的摸索與不斷的自我懷疑,為了理解故事中的機器人角色,研究大量關於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及動物行為的資料,從最初的故事映射到不斷修改的人物設定,創作過程充滿挑戰與突破。
他曾提到,第一稿中的羅茲是一位軍事機器人,
能夠進行暴力反擊與自我防衛,但這並不符合他想要的「和平機器人」故事,最終呈現出一個充滿同理心與善意的角色。
🤖在書中,布朗的插圖為故事增添了廣度,
不過,他最初是不想繪製插圖的,
但在編輯的建議下,最終決定親自插畫。
他的插圖與文字緊密配合,
為故事增添情感和氛圍。
例如,羅茲獨自在深海中誕生時,
給人一種孤獨和壓抑的感覺。
還有初到小島上,
羅茲被視為敵人,被兩隻熊追趕著,
這畫面真的笑死我。
還有羅茲第一次抱著亮亮的場景,
那個目瞪口呆的樣子,
我想他內心獨白應該是「發生什麼事?」
這些插圖拉近了我和羅茲的距離,
也強化了故事中的情感張力,
對他的一切也更加的感同身受。
🤖這個故事開始於一個機器人——羅茲,
因貨船失事而漂流至一座偏遠的島嶼。
羅茲面對陌生的自然環境和不友好的動物,
她必須學習如何適應和生存,
更在偶然間成為了一隻小野雁的「媽媽」,
這也讓島上的其他動物逐漸接受她,
然而,她並無法在這座小島上「終其一生」⋯⋯
🤖在這本書中,
我感受到的並不只是一個在荒野中適應的機器人,
更多的是重新被定義的善良、家庭與歸屬感。
羅茲用她的善良贏得動物們的信任和友情,
這讓她在一個不屬於她的環境中找到歸屬感。
這種善良是羅茲適應自然的過程,
尤其面對困難時的包容和理解,
正是讓我們成為「人類」的重要部分。
此外,家庭的概念也不僅僅是人與人,
羅茲和小野雁亮亮之間的聯繫,
既超越物種,也超越生物與機械的界限。
他們的關係是一種不同尋常但又深刻的親情,
機器人與一隻鳥?也算是一種「多元成家」的概念。
🤖彼得・布朗為什麼選擇讓羅茲成為女性?
這樣的選擇並不是隨意的,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布朗在訪談中提到,最初羅茲被稱作「它」,
但這樣讓他難以對角色產生情感共鳴,
因此他決定使用女性代名詞「她」。
這樣的設定讓羅茲與小野雁間的關係更自然,
也讓讀者更容易感受到這個機器人角色中的溫柔與母性。
這個設定也讓我思考機器人角色的性別化問題,
在現實世界中,機器人沒有性別,
但在人類的語境和文化中,
性別往往被賦予特定角色。
是因為人們對女性和男性有不同的期望?
而這樣的期望也被投射到機器人身上,
不過這樣的選擇豐富了故事的情感層次,
也讓我們讀起這個故事能更加投入。
🤖這樣的機器人讓人聯想到當前AI技術的發展,
想想這樣的設計在2024年應該沒什麼好訝異的,
但是在布朗創作這本書的時候是2016年,
不禁佩服他的高瞻遠矚。
現今,我們看到人工智慧在各個領域的應用,
然而,人們對於AI的恐懼和擔憂依然存在。
布朗選擇了與傳統科幻不同的路徑,
他讓羅茲展現出善良和保護的特質,
這樣的設定或許是一種對當前AI技術發展的期許——
希望科技能夠服務於人類,而非成為威脅。
🤖透過羅茲這個機器人角色,
彼得・布朗讓我們看到,
無論是科技還是自然,
愛與理解都可以跨越物種的界限。
這樣的愛並非只是感情,而是基於選擇,
基於她對於家園和朋友的責任感。
這也是布朗想要透過羅茲告訴我們的——
科技並不必然冷酷無情,
它也可以充滿溫暖,成為聯結彼此的力量。
《荒野機器人》
作者|彼得.布朗(Peter Brown)
譯者|劉清彥
出版|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