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要擺什麼植物可以除掉空污?

家裡要擺什麼植物可以除掉空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是否曾進入過新裝修的房子?如果有,應該會聞到一股刺鼻的氣味。那個味道來自於「苯」。苯(bezene)的化學式為C6H6,是一種使用廣泛的有機溶劑。但很不巧的是,苯會揮發,也有致癌性;而且,它還不容易分解。


由於苯的使用廣泛,包括家具、黏著劑、清潔劑、殺蟲劑、芳香劑裡面都會用到苯,這也使得我們隨時都有可能暴露在苯之中。就連吸煙也會放出苯呢!


過去的研究發現,室內苯的濃度普遍高於室外5-10倍,尤其是剛裝修好的建築物,裡面苯的濃度可達室外的100倍!而大部分的人類有80%的時間在室內,因此我們必須要留意空氣污染的問題。


雖然擺一台空氣清淨機應該也可以,但是如果能擺株植物,既收賞心悅目之效,又能幫忙除掉空氣中的污染物,豈不是兩全其美呢?因此,便有研究團隊選了13種常見的室內植物來研究它們除掉苯的能力。


研究團隊以80x80x80公分的玻璃箱進行薰蒸實驗。每組都設立三重複,實驗開時前先將盆栽土壤與花盆用塑膠膜包裹起來,以免土壤中的微生物干擾了實驗結果。然後,他們以25、50與100 mg/m3的苯薰蒸植物24小時。然後,他們用氣相色譜儀測量箱子裡的苯濃度。


結果發現,從淨化率來看,在各組中,清除效果最好的都是白鶴芋,其次是虎尾蘭;清除效果最差的都是羅漢松。另外,頗受歡迎的秋海棠與長壽花效果也不錯。


若是從單位面積淨化量來看,第一名都是虎尾蘭,其次是蘆薈,第三名則是白鶴芋;而效果最差的則是粉紅火鶴花與黃金葛。


另外,三組的清除數據顯示,苯的濃度在50 mg/m3時,植物已經趨近飽和:到了100 mg/m3時,清除苯的效果反而變得更差。事實上,過去的研究發現,苯也會對植物造成傷害,或許100 mg/m3組所呈現的,其實是植物受傷的反應。


到底為什麼植物可以吸收苯呢?研究團隊認為,植物不只是可以從氣孔吸收苯,它們的角質層和蠟質也可以吸收苯。而蠟質裡面的棕櫚酸,具有比較強的苯吸收能力。


總而言之,實驗數據顯示虎尾蘭(Sansevieria trifasciata var. laurentii)應該是最適合用於清除室內苯污染的植物,其次為白鶴芋與蘆薈。如果要考慮觀賞價值,或許是白鶴芋比較好;但是若考慮到照顧的難易度,應該還是以虎尾蘭為首選。


另外,之前曾有研究發現,白鶴芋可以清除空氣中的二氧化氮(NO2)。先前的研究並沒有使用虎尾蘭,所以並不清楚虎尾蘭是否也有清除二氧化氮的能力;如果把這個因素也考量進去,似乎白鶴芋又成為更好的選擇了。


有趣的是,虎尾蘭的英文俗名除了稱為snake plant (蛇植物),還被稱為mother-in-law’s tongue(親家母的舌頭),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參考文獻:


Li, D., Wang, H., Gao, Q., & Lu, M. (2024). Study on the ability of indoor plants to absorb and purify benzene pollution. Scientific Reports, 14(1), 13169.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4-63811-4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82會員
593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葉報報 的其他內容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