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過動症與過動特質:理解與共存

其他普通人不要覺得過動是什麼嚴重的問題,我們過動的問題就少了一半。



當五歲的我被告知自己是過動症的時候,我覺得這個聽起來根本沒什麼,但周圍的大人都好緊張。而五歲的我一點也聽不懂醫師和爸媽在討論什麼,隱約也感覺到爸媽的擔憂,小小的我完全無法解決他們那鋪天蓋地對我的焦慮,開始感到自己對這個世界非常無助,那一刻我發現有太多就算努力也不能掌控的事情、有太多難以理解又不得不克服的事情,我不知道我是怎麼了?為什麼爸爸媽媽感覺因為我不太開心?我到底該怎麼辦才好?抱著這種徬徨跟困惑,小小的我努力地生活著,試圖配合別人的期待,讓自己「不要那麼過動」。

我想試著欣賞自己,例如藝術創作表現優秀、學科能力跟智商都在前段,我找了很多好像可以證明自己能力的外在條件,想說服自己與師長我不是問題小孩;但仍然常被無預警的責罵或處罰,有時我根本不記得到底做了什麼,就又被罰了、被同學討厭了。過動一直是個很無解的困境,我想解決問題,但我的工作記憶斷線了,有時會原地登出。這讓我非常焦慮,因為大家都可以按部就班的掌控自己的生活,擔心與其他人脫節、擔心自己被貼上怪異的標籤,我只好一直努力假裝自己是普通人...。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接受自己的過動與眾不同、感受過動帶來的不便跟快樂、了解過動的相關知識,我認為過動「特質」(性格、傾向、給人的感覺)與過動「症」(發展障礙、行為表現影響生活)是不一樣的。例如,某人講話快又多、健忘、不拘小節、精力充沛喜歡整天動個不停,還常常無法準時、有主見又很擅長創造力相關的事務,我會說他「很有過動特質」;但過動「症」則是除了以上之外,專注力不易維持無法好好學習知識或記住自己的行程、言行衝動到打擾旁人、工作總是出包...等嚴重到影響生活各層面的程度,這時候可以尋求藥物或行為訓練的幫助。

社會上有極多具備過動特質的人,他的過動特質沒有影響生活,當然也不需要就醫或接受認知行為訓練,但究竟是不是過動症?不重要。而且算說他不是過動症,這些表現跟特質仍然存在,且日復一日的出現。其實有過動特質,並不等於就一定是過動症。真正的過動症仍然要經過專業醫師的心理衡鑑測驗與手續,才能確定屬於過動症,否則只是有過動特質。

其實台灣真的有超多人有過動特質,甚至很多我的朋友是在知道我在推廣過動議題後,才發現自己根本就超像過動 ! 我聽完他們的描述,結合我對他們的觀察,覺得他們其實只是「有過動特質」而已,例如想法天馬行空、沒耐心等待、有時容易分心、興趣多元廣泛等;無論過動特質多麼明顯,在還沒做心理衡鑑前,都是「薛丁格的過動症」,介於有跟沒有之間。

我非常推薦覺得自己是過動、想要改善自己過動特質的朋友,可以去醫院做心理衡鑑;如果覺得排衡鑑很麻煩,可以上網去找ADHD自評表自己測測看,至少確定後可以獲得更多治療或積極改善的資源。

無論如何,有過動特質其實不是壞事,最壞的是那些聽到你是過動,就開始用擔心增加你的壓力、或把你的過動當八卦、揶揄ADHD話題的普通人。

所以,如果被說有過動特質請不要先急著緊張或大驚小怪,是過動又怎樣呢?一堆跟過動無關的普通人也是奇形怪狀,例如洗錢詐騙被關、說謊亂搞男女關係、貪汙收賄等族繁不及備載,就算不是過動,歪到爛掉的普通人也比比皆是;過動症中的衝動症狀可能會使過動症者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行為,但過動症狀跟人的思想模式與價值觀並無直接關聯,一個心術不正的人無論有沒有過動都是敗類一坨。

與其擔心孩子或自己是過動,不如問問自己:是過動又怎樣呢?是或不是,干別人屁事。

我們ADHD想要的很簡單,就是:其他普通人不要覺得過動是什麼嚴重的問題,我們過動的問題就少了一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