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比一般人更容易有自殺傾向?與其想著自殺,不如想著殺掉別人:以涂爾淦自殺論探討過動症的自殺行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曾有過自殺的想法嗎?如果有,也許此刻你正想著,
那身為曾想自殺的我,希望能告訴你:
與其想著自殺,不如想著殺掉別人。(註)
本篇由個人經驗與社會事件為出發點,以涂爾幹自殺論探討過動症的自殺行為。

ADHD青少年的我,為什麼想自殺

身為一個容易自找麻煩的過動症,生活永遠充滿各種神奇的意外與驚喜,當然更多的時候,是驚嚇。我曾在遭遇種種不順時,充滿深刻的自我懷疑,想著自己做什麼都如此丟三落四、虎頭蛇尾,例如ADHD的我很會想,但常常做到一半就掰掰了;看著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自己,面對別人質疑「你明明就很聰明呀」、「想法很好怎麼不做完呢?又忘記什麼了?」、「我覺得人華超怪的!」各種排山倒海的負面評價,曾覺得做什麼都比別人差的我,根本就是個失敗品,幹嘛活著呢?反正永遠都有人比我好呀!我對不起辛苦把我從子宮擠出來的媽媽,生我還不如生塊叉燒勒!

開始想到原來自殺也是一個選項時,我14歲。

對啊,我是真的很聰明,13歲時曾做過智商測驗,記得分數是133左右,醫生說是在同儕中很前面的意思,但為什麼如此聰明的我,表現卻常常令人傻眼?渴望交朋友反而弄巧成拙被討厭;渴望成績變好而偷偷作弊,我是真的想不起來註釋到底背了什麼,但老師又要求一定要背得一模一樣,為了不辜負昨晚熬夜背誦的自己只好偷看一會,但卻被發現了;還有因為檢討考卷時發現一堆自己明明都會的題目,只是分粗心填錯代碼....真的好想撞牆死掉算了,連選項代碼都可以反覆填錯!我明明就會寫!幹。爛考卷。

我只是想要好成績讓師長開心,為什麼明明如此努力,卻還是經常遭遇失敗?才十幾歲的我經歷了自我價值的崩毀,覺得自己根本不需要活在這個充滿失望的世界。有好幾次搜尋關於自殺的資料,看看有沒有方法可以不痛又爽爽的死掉?

沒有,幾乎都很痛,俗辣的我完全不敢。那些自殺的人到底是怎麼鼓起勇氣又如此堅定的死掉呢?著名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在其1897年的巨作《自殺論:社會學的研究》中,將自殺歸為四種類型:

  • 利己型自殺(Egoistic Suicide):當個人與社會的聯繫較弱,缺乏社會整合時,容易發生這種類型的自殺。利他型自殺(Altruistic Suicide):當個人對社會的忠誠和責任感過強,個人利益完全服從於集體利益時,會產生這種自殺現象。
  • 2️⃣利他型自殺(Altruistic Suicide):個人利益低於於集體利益
  • 失範型自殺(Anomic Suicide):當社會規範遭到破壞或變動,個人在社會中感到迷失和混亂,容易發生這種類型的自殺。
  • 宿命型自殺(Fatalistic Suicide):當個人感到自己的命運被嚴格控制,沒有自由和選擇,會產生這種自殺現象。

我覺得我連自殺都找不到合適的分類,就跟我的adhd一樣沒有歸宿。我沒有與社會疏離,更不可能重視集體利益,也沒有歷經很誇張的生活劇變、沒有被限制自由;我只是累了,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根本不需要出現在這個世上害其他人被我雷到。雷包的我,除了雷別人還會雷自己,我根本就是自己人生遊戲中的終極BOSS,那段時間真的好想登出人生。

根據2023德國University of Augsburg的研究,發現ADHD嘗試自殺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出30%。首先ADHD比普通人更容易共病憂鬱症或PTSD,因為過動為生活帶來的許多困擾如衝動言行導致人際關係不良、或注意力問題影響課業與工作表現...等,導致容易有較低落的自我形象、或習慣性自我懷疑導致焦慮、常身陷各種難以理解的奇怪麻煩...長期累積挫折,容易成為自殺高風險族群。

想自殺的想法持續了整個青少年時期。我把精神寄託在創作中,畫畫跟創作讓我的生活充滿意義。最重要的是,我還沒接過吻!至少要接到吻才可以死掉吧!直到終於談了很多戀愛,有些不值一提、有些就像留下案底,這次我沒有怪自己到要死掉,這麼可愛、這麼漂亮、這麼聰明的我,怎麼可以死掉呢?

自殺行為普遍存在,ADHD更多

最近我曾一起推廣過動議題的朋友,選擇自己登出了。過動症的死亡除了意外,還有一個就是自我了結。我尊重他的選擇(不然還能怎樣?把艾倫從棺材裡挖起來對他大叫:欸你不准給我死掉欸?自什麼沙啊!!(下略一百萬字)...好啦我承認我很想這樣做)。近期日商東京威力也有一位跳樓的頂大碩士工程師,疑似因為被擊敗主管職場霸凌,選擇在公司輕生。人們選擇自我了結的原因不勝枚舉,世界上每天都在發生著各式各樣的自殺。

不管你是人生開局就抽到鬼牌、怎麼努力都不夠還有過動來攪局,或你的工作高薪又體面、有亮麗的外在條件,甚至你只是普通人沒有麻煩的過動症,不管是哪一種人,都可能會被周圍環境影響、而產生自殺的想法。

奇怪的是,似乎在亞洲社會中,大部份的人遇到問題,好像普遍較容易傾向選擇自我傷害?可是,那些造成傷害的人呢?導致社會結構與制度破爛不堪的人呢?他們有想著要死掉嗎?

社會學家涂爾淦認為,自殺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心理現象,而是一種深受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影響的行為,其著作《自殺論》中運用大量「社會自殺率」統計分析及研究資料,證實個人自殺與整個社會息息相關,由於社會成員與社會整合的步調不一致而使人自殺, 因此不能單個人因素來看待自殺,必須考量社會環境因素。台灣近年也有一份針對過動症自殺的研究: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自殺:敘述性回顧》潘嘉和,新光醫療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精神科
原文出處 : Pan et al. (2023).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Suicide: A Narrative Review. Journal of Suicidology, 18(1): 415-419.

期刊重點摘要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自殺率增加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合併存在精神病徵的自殺
  • 其他精神疾病共病下的 ADHD 自殺問題:
    1. 內化障礙(Internalizing disorder)-憂鬱症、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
    2. 外化障礙 (Externalizing disorder)-對立反抗性障礙(ODD)和品行疾患(CD)、物質濫用疾患
  • 教養方式的保護效應
  • 藥物治療效果
  • 結論:
    1. 在台灣患有 ADHD 的兒童自殺行為之盛行率估計為 20%,比非 ADHD 對照組高三 倍以上。
    2. 本文回顧有關 ADHD和自殺行為兩者關連性之研究,結果顯示ADHD和自殺行為間有高度相關。
    3. ADHD 增加男性患者自殺風險,尤其是在伴隨品行疾患和憂鬱症嚴重度增加的情況下;若與物質濫用共病自殺風險更高。

身為曾經對自殺充滿好奇的人,我很能同理為何有人想自殺;但根據社會學,我們知道自殺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個人的自殺是整個社會的問題。而根據近年台灣自殺防治研究,過動症的自殺率比普通人更高;不同生長環境下的ADHD自殺率也極為不同,可見過動症的自殺是可控的。

與其想著自殺,不如想著殺掉別人?(註)

那為什麼是我想著要自我了結,而不是其他把我的環境變得有問題的人該反省呢?如果自己犯錯了,就好好面對、彌補過錯一邊修正一邊往前走;若自己其實也沒錯,那就理直氣壯地去幹翻其他討厭的人。「當別人都叫你去死,你更要活得好好的,氣死其他人」這句經典名言出自一位也是ADHD的老師 大坦誠,我非常欣賞他的創作、圖文與生活態度;我認為,與其想著自殺,不如想著怎麼殺掉別人(註);錯的不是過動症,而是造成過動有自我了結想法的社會環境。過動沒有錯,我會繼續理直氣壯地去幹翻其他人。

註:「與其想著自殺,不如想著怎麼殺掉別人」是個比喻,意思是當你想著要自我了結時,也可以想想:「為什麼是你在想著自殺?」其實,與其有勇氣了結自己,不如用那股勇氣成為讓自己更強大的動力吧。請不要真的去了結別人!!謝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DHD藝術家 獨角兔 (白日夢美術館文化工作室)的沙龍
12會員
13內容數
過動症(ADHD)議題相關資訊,藉由自身ADHD診療經歷與生活觀察,將過動症的感受與體驗化為獨角兔的系列故事,分享因為過動症而發生的趣事與自我成長,也介紹過動症的親子教養、學校教育、教育心理學理論等相關特殊教育知識。
2024/11/11
本文探討過動症與過動特質的區別,以及個人如何接受和理解自己的過動特質。作者分享了童年時期對過動症的看法及對社會標籤的反思,並鼓勵人們認識到擁有過動特質並不一定意味著是過動症。最重要的是,這些特質不應被視為嚴重問題,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文章重申,不論是否過動,都無需對此過度擔心或焦慮。
Thumbnail
2024/11/11
本文探討過動症與過動特質的區別,以及個人如何接受和理解自己的過動特質。作者分享了童年時期對過動症的看法及對社會標籤的反思,並鼓勵人們認識到擁有過動特質並不一定意味著是過動症。最重要的是,這些特質不應被視為嚴重問題,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文章重申,不論是否過動,都無需對此過度擔心或焦慮。
Thumbnail
2024/07/24
文章闡述過動症的障礙與特質、ADHD兒童在動態狀態下的學習表現優勢。長期關注過動議題的台灣家庭醫學科醫生李佳燕醫師講座內容分享,她的講座筆記涵蓋ADHD的獨特特質、社會對疾病的負面態度、過動症醫療與生活方法等內容,充滿實用性並以個人故事作為例證。
Thumbnail
2024/07/24
文章闡述過動症的障礙與特質、ADHD兒童在動態狀態下的學習表現優勢。長期關注過動議題的台灣家庭醫學科醫生李佳燕醫師講座內容分享,她的講座筆記涵蓋ADHD的獨特特質、社會對疾病的負面態度、過動症醫療與生活方法等內容,充滿實用性並以個人故事作為例證。
Thumbnail
2024/06/23
本文摘錄了曲智鑛老師在新書發表會中分享的內容,包括有關三種過動症的表現形態、ADHD常見的迷思以及注意力訓練策略。作者意在提供對ADHD的正確理解和應對方式。
Thumbnail
2024/06/23
本文摘錄了曲智鑛老師在新書發表會中分享的內容,包括有關三種過動症的表現形態、ADHD常見的迷思以及注意力訓練策略。作者意在提供對ADHD的正確理解和應對方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我想要透過這篇文章,讓大家看到「想死」的背後也是出於「想要活得更好」的力量,只要大家對於「想死」的感覺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可以與其共存,並展望未來。
Thumbnail
我想要透過這篇文章,讓大家看到「想死」的背後也是出於「想要活得更好」的力量,只要大家對於「想死」的感覺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可以與其共存,並展望未來。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講述了一位曾患有重度憂鬱症,後被診斷患有躁鬱症、PTSD的患者,以及漸漸好轉與復發的過程,在經歷自殺未遂後,開始就診並接受身心科治療的過程,並提及了與諮商師的配對、不同醫生之間的轉換和其工作環境、生活壓力對其康復的影響。最後,文章還描述了患者重新診斷的病情和康復之路的挑戰。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講述了一位曾患有重度憂鬱症,後被診斷患有躁鬱症、PTSD的患者,以及漸漸好轉與復發的過程,在經歷自殺未遂後,開始就診並接受身心科治療的過程,並提及了與諮商師的配對、不同醫生之間的轉換和其工作環境、生活壓力對其康復的影響。最後,文章還描述了患者重新診斷的病情和康復之路的挑戰。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透過媒體獲得有關自殺者的新聞,而自殺的決定經常令人難以理解。但若我們能夠放下偏見,嘗試理解自殺者的處境與選擇,或許能為社會大眾帶來更深的包容。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透過媒體獲得有關自殺者的新聞,而自殺的決定經常令人難以理解。但若我們能夠放下偏見,嘗試理解自殺者的處境與選擇,或許能為社會大眾帶來更深的包容。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輔導者在面對自殺個案時的回應與感受,分析個案的情緒與心理狀態,探討如何建立信任的關係與情感連結。文章強調理解個案的痛苦、孤獨和過去經歷的重要性,並提出多種真誠的回應方式,以幫助個案走出心理陰霾,並尋找生活的意義。透過誠懇的交流,輔導者能夠更有效地支持自殺風險者,進而達成更好的輔導。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輔導者在面對自殺個案時的回應與感受,分析個案的情緒與心理狀態,探討如何建立信任的關係與情感連結。文章強調理解個案的痛苦、孤獨和過去經歷的重要性,並提出多種真誠的回應方式,以幫助個案走出心理陰霾,並尋找生活的意義。透過誠懇的交流,輔導者能夠更有效地支持自殺風險者,進而達成更好的輔導。
Thumbnail
心理治療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正是在所謂身心疾病的背後,試著找尋與看見那個獨一無二的你, 並讓你能夠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Thumbnail
心理治療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正是在所謂身心疾病的背後,試著找尋與看見那個獨一無二的你, 並讓你能夠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Thumbnail
《客製化自殺》中的終點線宗旨: 1. 只要不受強制、不傷及無辜,任何人都有權活下去—也有權決定自己如何死亡。 2. 我們絕對尊重求助者結束生命的自主選擇,不會試圖勸阻。 3. 若當事人做出這個選擇,志工依據教育訓練提供的情緒工具行事。我們聆聽卻不介入。
Thumbnail
《客製化自殺》中的終點線宗旨: 1. 只要不受強制、不傷及無辜,任何人都有權活下去—也有權決定自己如何死亡。 2. 我們絕對尊重求助者結束生命的自主選擇,不會試圖勸阻。 3. 若當事人做出這個選擇,志工依據教育訓練提供的情緒工具行事。我們聆聽卻不介入。
Thumbnail
  最近發現自己有許多執念,執著的希望事情按照自己預想的發生,想吃特定的東西、做事有自己的一套流程、想改變別人的壞習慣......想控制生活中的一切,這些念頭不干擾其他人的話,其實沒什麼好壞之分,可當事情發展不如我預想時,對我的情緒造成很大的打擊,花費我大量精神關注事件發展,面對未知讓我沉浸在焦慮中
Thumbnail
  最近發現自己有許多執念,執著的希望事情按照自己預想的發生,想吃特定的東西、做事有自己的一套流程、想改變別人的壞習慣......想控制生活中的一切,這些念頭不干擾其他人的話,其實沒什麼好壞之分,可當事情發展不如我預想時,對我的情緒造成很大的打擊,花費我大量精神關注事件發展,面對未知讓我沉浸在焦慮中
Thumbnail
自傷行為的出現,並非等待著被去除,而是期盼著被聽見與理解。
Thumbnail
自傷行為的出現,並非等待著被去除,而是期盼著被聽見與理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