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進百貨公司,總會瞧見Levis牛仔褲專賣店,而經典款501的招牌迎面而來。想起1970年代,北上補習,為了重考大學。當然下課難免到處閒逛,信步走到西門町,最渴望就是買一件牛仔褲。當時台灣禁止外國商品進口,來自美國的牛仔褲大多是由船員直接帶進來,然後轉賣給委托行。不管是西門町、迪化街或基隆,都可看到櫥窗內擺放著牛仔褲。
為什麼想要一件牛仔褲呢?記得高中一位同學提到,他哥哥強調每位大學生都會擁有一件牛仔褲。如此說法常駐腦海,久久無法遺忘。一旦駐足店家前面,乾乾脆脆就掏出銀兩380元,買了下來。價格高昂幾乎是用盡半個月的生活費!記得師大巷內的龍泉街,品嚐牛肉麵一碗,只要台幣10塊錢。
有趣的是,書籍和衣服往往無緣無故不翼而飛,也許是搬家,也許塞在衣櫃某個角落,也許被家人清倉了,也許是送給親朋好友。一旦無法確認,只好怪起腦袋是無法百分之百管用。
總而言之,牛仔褲初體驗的證據,已經消失匿跡。但身為作家好處多多,畢竟經由生花妙筆,讓它在作品中再度現身。按照法國思想家布朗肖的說法,消失了,同時沒消失。或是說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從而形成牛仔褲的故事鏈。
人生的旅途中,難免會穿插出奇的橋段。記得到大學教書再買了一件Levis。結果後來還是神隱了。這次無法再扯到大腦,只好牽拖搬家。各位看客,你們應該了解台北房東的招式,要你搬家,理由一大堆。三遷再一遷之後,只好下決心買房子。此後每件衣褲一直聞風不動,除非主人動手換裝。
有趣的是,我和Levis的關係,竟然是由閱讀和書寫來連結。記得開始閱讀日文書籍後,常常大量購買有關時尚的書籍。有一次到中山北路永漢書店,赫然發現講談社口袋書系列,有一本是講述牛仔褲物語,二話不說,馬上付帳納入包包。
丹寧褲的來龍去脈
原來牛仔褲跟淘金熱息息相關。19世紀中期之後,美國加州掀起一股淘金熱。來自德國的猶太人李維斯,篷車的布料做成牛仔褲,但褲袋塞進金礦後,容易爆裂。有位商人雅各,建議他不妨打入銅釘,這樣一來,就不會變形。
牛仔褲的興衰起伏,如同股票漲漲跌跌。1960年代學生運動,如火如荼,街頭校園抗爭的憤青身上總是套上一條牛仔褲。當時一些具有叛逆的明星,如馬龍白蘭度、詹姆斯迪恩,無形中在螢幕為牛仔褲塑造反體制的形象。
既然透過書冊了解牛仔褲的來龍去脈,當時已經在報章雜誌寫稿。當時詩人許悔之邀我撰寫時尚專欄。因緣際會之下,便在《自由副刊》寫了一篇牛仔褲簡史。
在寫作的過程中,到處去找尋英日文的資料,發現原來Leavis 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競爭,因為歐美設計師也開始以自己的品牌推出牛仔褲,比如說卡文克萊、凡賽斯、亞曼尼。CK率先打響第一炮,一時之間風起雲湧,年輕人敗衣選褲。逐漸聚焦新銳設計師。
新銳設計師的誕生
凡賽斯的Logo,來自希臘神話的蛇髮女妖美杜莎。根據神話的敘述,一旦親眼目睹女妖,必然當場化為石頭。你可以發現來自義大利的設計師,線條往往非常俐落。至於亞曼尼也不遑多讓,因為不管柔軟的面料以及造型都可圈可點。我記得買了兩件亞曼尼的牛仔褲。尤其錐形線條,類似於馬褲的造型,穿起來也和 501的感覺大異其趣。
當時名牌牛仔褲的價格節節高漲。比如說大約在20年前一件就要價$4000。既然衣櫃裡塞了好幾件牛仔褲,只好改變策略,以欣賞代替血拼,記得有一次到東區一家選聘品店,發現英國設計師微微安威斯伍德,推出的牛仔褲竟然是車上一條條紅線,真是讓人耳目一新。
經過歲月的變化牛仔褲,又出現種種新的造型。好比說褲子上面也貼上徽章,更有一些打上各種不同的英文字體,不管夜市等級或名牌牛仔褲,像CDG 渡邊淳彌就曾推出褲管印上英文字體的造型。比利時設計師馬丁馬吉拉,設計的褲子是拆掉銅釘,這應該也算是解構,也許傳達的訊息是淘金熱已經一去不復返,要淘的恐怕是晶片吧。
記得十年前流行刷破牛仔褲,覺得也蠻新奇的,輸人不輸陣,我也跟風到了夜市買了一件,只花費$800而已,非常值得,不但酷炫,剛好又適合自己的腿型。
一件褲子,又破裂,又是處處洞洞,到底有何意義。我個人獨斷的詮釋,那就是每個人從小到大,內心不免傷痕累累,認同褲子裂解,以致於包裹著雙腿,正是無意識的展現。但也因為處處挫折,得以讓我們成長而轉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