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也不是什麼投資理財大師,但想說就順便記錄一下自己從學生時期到現在的投資理財感想。
我覺得像是投資理財這種事情,回顧我學生時代(2009年)的時候,算是一種大家會想知道,但好像不知道要從哪些平台得知。那時候只是會常常聽到長輩都會說股票很危險,大部分長輩都是選擇跟自己認識有在做保險的業務員購買儲蓄險。感覺可以選擇的投資工具並不多。
我覺得影響我最深的還是在學生時代,幸運的是我有去選修一門投資理財的課,還拼命去找老師簽加選才能上課。那時候就學到了投資理財的一些觀念,還有一些投資工具的基礎知識,還用空堂的時間跑去開證券戶和基金的投資平台。那時候的投資環境,我覺得對小資族沒有到很友善,零股都還是盤後交易,然後基金雖然可以定期定額投資,但又覺得手續費很高,還有也沒什麼人會分享投資方面的知識。
所以我覺得雖然我投資算是起步得早,但實際上投入的資金並不多。最關鍵的還是出社會工作後累積的薪水與獎金的投入。
對我自己的感受來說,投資和理財是兩個相輔相成的概念,但它們的重點不同。在小資金的時候,理財往往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時候我們的資金有限,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因此必須先建立穩定的理財觀念和基礎。這包括管理好自己的收支、儲蓄計劃,以及如何分配資金,讓每一分錢都能發揮最大效益。
理財的核心在於讓現有的資金能夠穩定運作,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並且確保有足夠的應急基金和保障。這個階段,我們不需要急於去做高風險的投資,而是應該專注於合理分配資源、減少負債、儲蓄,以及確保長期的財務穩定。
當理財的基礎打好之後,接下來要開始考慮的是如何利用投資來擴大財富。在這個階段,投資才是關鍵,因為你已經有了穩定的資金來源,並且了解如何管理風險。投資能夠提供比儲蓄更高的回報,特別是在長期運作的情況下。只要有適當的風險管理和選擇,投資就能夠成為累積財富的有力工具。
簡單來說,理財是奠定穩定財務基礎的第一步,而投資則是讓你達到財富增值的關鍵。兩者相輔相成,理財為投資提供了資金支持,而投資則能夠加速財富的增長。
時間拉回到近期(2022-2024年),我覺得整個投資環境變得很友善,甚至連學生都很方便投資。我自己目前使用的平台,定期定額都才1塊台幣手續費(還可以選擇一個月扣好幾次),甚至美股定期定額也才0.1美金手續費。由於沒有接到業配,就不說是哪家了,但應該也很好找。
回想學生的時候就有接觸到ETF這個概念,0050那時候也是不少書有寫到,但大家還是比較偏好購買個股。資金比較小的人比較偏好買單價比較低的個股,因為零股都還要等盤後交易,單價低的個股可以當下馬上買到1張。所以這樣一來,資金小的人比較想買儲蓄險或者基金定期定額。我覺得那時候如果你很幸運,家裡已經有辦法提供你一些資金的人,可以直接一張台積電買下去的話(那時候才50塊),放到現在過了10幾年,會有很不錯的漲幅(現在1000多塊)。
而且現在IG或者Youtube上面也是有很多人會分享一些適合投資理財新手的一些訊息,要吸取這方面的訊息有很多選擇。但就需要自己去分辨哪些是適合自己的,哪些是不適合的。再加上ChatGPT等相關Ai軟體的進步,隨時想問一些自己覺得可能不是很聰明的問題,這些工具都會很有耐心的回答你。
所以我覺得近幾年來說,投資環境變得相對比較成熟,學習的管道也很多,只剩下自己去判斷了。
但這個又回到長期持有的觀念,好像也是現在很多人說的財商。回過頭來看,很多時間其實你會覺得好像賺得不錯,就會賣掉,然後就買不回來了。長期持有聽起來好像很輕鬆,就是買進然後不看也不操作,但也是有很多難處。就像下面這個梗圖一樣:
雖然大家都知道台股或美股的大盤長期是一直向上,但是實際待在市場上的感受還是非常波動的。而且除了大環境或者一些無法預測的事情之外,有可能你臨時需要一筆大的花費,就需要賣出自己的持股。所以要做到長期投資不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
像我自己工作上就遇到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還有2022年股市大跌的影響。那時候就會覺得我自己的業績受到影響再加上自己股市的部分持續下跌,心理的壓力確實很大。但也還好有堅持下去,反而獲得不錯的回報。
我還記得之前學生時代(2010年)有一堂課,老師有請銀行的講師來分享投資理財的知識。他那時候提到說,他很懷念金融海嘯那個時候,真的是錯過了一個很好的時機。我那時候想說股市大跌不是很可怕嗎?完全不懂為什麼是好時機。現在回顧來看,2022年真的是超可怕,但真的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後來我覺得對我的投資理財幫助最大的是,在2020年疫情的時候聽了股癌的Podcast受到啟發,進而開始嘗試去開海外證券戶,然後投資美股。也因為有投入資金在裡面後,我就開始也聽其他投資理財或分享美股訊息的Podcast,還有生產力管理、國外業務相關經驗的Podcast。
還記得學生時代,那時候我很喜歡拉小提琴,所以其實對我來說,我覺得我自己是一個聽覺型學習的人。比起閱讀來說,我覺得聽別人講,吸收的比較快。
所以平常上下班我搭捷運通勤加起來差不多1個多小時,我就把這個零碎的時間拿來聽Podcast。對我來說一開始聽一定很多東西都聽不懂,反正聽不懂的然後又一直會被提到的東西我就先把他記下來,然後再去查。日積月累下來,我覺得我獲得不少,之後也會持續進行這個習慣。也要感謝這些願意免費的分享的人。
我覺得投資理財後來對我來說,也是培養一個習慣後,馬上可以拿到一些成果的事情。這邊想引用一下《原子習慣》中提到的培養習慣的四個原則:
要總結一下我從開始投資之後,還有每天搭捷運去上班通勤時間的零碎習慣,大概可以套用為:
如果你對投資有興趣,但又不確定從哪裡開始,我覺得定期定額大盤ETF是一個不錯的入門選擇。像台股的0050和006208,這些ETF代表的是台灣的藍籌股,涵蓋了台灣股市的主要企業,這樣一來,即使你是新手,也能輕鬆分散風險,不需要去挑選單一股票。
我個人是推薦被動追蹤大盤的市值型ETF,因為這類ETF通常會追蹤一個市場指數(像是台灣50或台灣中型100等),它的選股標準比較客觀,且能夠隨著市場變動自動調整,這樣就不需要擔心選股的問題。這種投資方式比較適合長期持有,風險分散也較為平衡。
除了台灣市場的ETF,對於國際市場的投資也可以進一步擴展。像是美股的ETF,我自己會推薦幾個選擇。如果你想分散全球市場的風險,VT(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 ETF)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涵蓋了全球各大市場,包括美國、歐洲和新興市場,讓你可以投資全球經濟。如果你想專注於美國市場的大盤,VOO(Vanguard S&P 500 ETF)或VTI(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則是追蹤美國股市的好選擇,它們包含了美國最具代表性的企業。想要有點挑戰的話,也可以選擇QQQ(Invesco QQQ ETF),這是追蹤納斯達克100指數的ETF,通常包含了科技股和成長股,風險相對較高,但也有機會帶來較大的回報。
我自己的經驗是,投資ETF的好處在於,除了風險分散之外,它還很適合長期持有。每個月固定投入相同金額,無論股市漲跌,都能保持冷靜,這樣就不容易被市場波動影響情緒。對於像我這種忙碌的上班族,定期定額的方式真的很簡單,不需要每次都擔心什麼時候買進,因為它是自動扣款的,省時又省力。
所以回顧自己從一開始學生時代就開始接觸投資理財的知識,到現在,覺得自己在工作上壓力比較沒那麼大。至少感覺,除了自己努力工作帶來的收入之外,還有一個東西在幫忙讓自己的資產增加的管道。而且,我覺得自己在自我提升這個部分是收穫最多的。
如果自己覺得現在投資理財會不會太晚,建議就先從定期定額大盤ETF開始,然後培養一些生活小習慣,這樣就可以了。
以上就是我小小回顧一下自己投資理財的過程,之後有機會也會介紹一下我平常習慣看的資訊以及每天使用不錯的App。也會延續這篇文章中有講到的一些東西,來延伸或補充。對我自己來說也算是做筆記與自己反思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