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以為理財就是省錢,把每一筆支出都壓到最低。 但老實說——省錢,是我的弱項。
我會為了療癒自己而買書、為了學習而買課程, 我喜歡過一種有品質、也有選擇的生活。
如果你也覺得自己不夠節省、不會比價、常常手滑, 那我想和你分享一件事:我不是靠省錢累積資產的,我是靠花對錢。
我不是節省的人,但我不亂花錢
我不會為了省五塊錢多走一公里,也不是會為了控制預算壓縮所有生活品質的人。 但我後來發現,不需要極端節省,也能讓錢幫助自己累積資產。
關鍵在於: 不是每一筆錢都該花,也不是每一筆錢都值得省。
我開始為自己建立預算分類,也把錢花在真正讓自己變好的地方, 像是課程、書、學習、系統化工具(例如 Notion 或 Canva Pro)。
這些錢不是「支出」,是「投資」。
錢要流動,但要流向對的地方
我試著用這樣的分配方式來整理我的財務節奏:
- 必要支出:50%(生活、交通、房租等)
- 儲蓄與投資:20~30%(定期定額、ETF)
- 成長支出:10~20%(買書、學習、設備、健康)
- 自由快樂金:10%(療癒自己、不設限的花費)
這樣一來,我不需要壓抑消費慾望,但也不會掉進亂花錢的陷阱。
我從這些小事開始練習「花得更聰明」
我用「時薪」來看待每一筆花費
有一次我花了 1200 元買了一個很普通的手提袋,當下覺得還好,反正是促銷。但事後我問自己:「這個東西真的有價值到這個程度嗎?」
後來我開始換一種方式思考:用自己的「工作時薪」來看花錢。
假設月薪是 4 萬元,扣掉勞健保與基本生活支出,每天工作 8 小時、每月約 22 天, 粗略計算下來,每小時的時薪大約是 200 元左右。
那麼:
- 買一杯 180 元的咖啡 ≈ 你工作 1 小時換來的錢
- 買一件 2400 元的衣服 ≈ 你工作 12 小時才有的報酬
- 衝動買下 5000 元的課程不看 ≈ 你白白丟掉 25 小時的生命
這種算法讓我不再只看價格,而是問:「這件事,值得我用幾小時的生命來換嗎?」
有的花費,反而變得更值得(例如一本 400 元幫我建立理財邏輯的書,只花 2 小時時薪,卻能幫我省下十年的冤枉錢)。
這個「時薪換算思維」,幫助我更有感地面對金錢,也學會尊重自己的努力。
使用高回饋信用卡,讓生活支出有回饋
改用免手續費帳戶與高利活存數位帳戶
建立簡單的資金分配表,用 Notion 做分類追蹤
設一筆「我就是想買」的預算(讓花錢不帶罪惡感)
每月一次回顧:「這個月我最值得花的錢是什麼?」
我感謝10年前的自己有開始行動
我真的不是一個會「勒緊褲帶」的人, 但幸好,我那時願意做一件事:開始。
開始記帳、開始定期投資、開始思考自己的花錢模式。 也因為這樣,我現在才能擁有更多選擇權。
所以我想說: 理財不是一場省錢比賽,而是一場「了解自己」的練習。
你不是要變得會算,而是要願意替未來的你做選擇。
如果你也不擅長省錢,也沒關係
你不需要變成節省達人,才有資格累積資產。
你只需要開始問自己一個問題:
「這筆錢,會讓我未來變得更好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值得。
如果你願意,也許我可以陪你一起練習,
慢慢把錢,花在對的地方。
給還沒開始的人:你不需要完美,只需要願意練習
如果你還沒開始記帳,沒關係。
如果你連 ETF 是什麼都還搞不清楚,也沒關係。
如果你覺得自己賺不多、根本沒辦法存錢,也沒關係。
我想說的是:你不是一個人。
我以前也不知道自己花了什麼、也不懂怎麼存錢,更別說投資。
但我不是一口氣學會的,是一點一點堆疊起來的。
從寫下第一筆消費、從開第一個數位帳戶、從聽完一堂理財課開始, 慢慢地,我開始看見自己其實有能力做選擇。
你不需要完美的開始。你只需要開始。
結語:錢,是為了讓你變得更自由,而不是更焦慮
如果你一直覺得「我不會理財」「我又不會省錢」「我應該更努力」… 那我想邀請你換個問法:
「我想過怎樣的生活?錢能怎麼幫我去到那裡?」
真正有效的理財,不是讓你變得緊繃,而是讓你更理解自己。
你會知道什麼值得投資、什麼可以放下、什麼花費是對未來的自己有意義的。
如果你願意,我想陪你一起練習這個過程。
✨ 歡迎來找我玩
📘 金の美好生活 (FB粉絲團)📷 @kimsgoodlife (IG)💬@kimsgoodlife (Threads)
不想看長文?來 IG 看可愛圖文,或到 Threads 聽我日常碎碎念,
每天輕鬆學一點理財投資,一起讓人生越來越好!💛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