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踏上中國。
中國對我來說,一直是個遙遠而親近的存在。因為喜歡讀古典文學、武俠小說的關係,中國傳統文化從幼時開始便在無形中滋養了我的審美與價值觀,卻一直沒有機會實際走過。而由於政治問題,對現今的中國又無可避免地帶著排斥。懷著好奇,我踏上了天子腳下—北京。
北京是個矛盾的地方。
左邊轉角的巷口是低矮的胡同巷弄,居民從上百年前就居住於此,操著一口純正的京片子。我很喜歡一個人在胡同巷弄裡亂晃,看著秋天的陽光一寸一寸地從青白磚瓦、朱紅大門、翠綠藤蔓移過,時間慢得像巷弄裡緩慢行進的三輪車。
右邊的街道卻是高樓大廈,在強權的統治下,北京的街道整齊而充滿秩序,因為政府全面推行電瓶車,還有城市綠化的關係,如今北京的空氣很乾淨。
二三十年前的台商帶著優越感去大陸拓荒,如今中國的經濟水準卻已經發展到難以想像的規模。此次的行程是跟隨科技論壇,除了必去的故宮、頤和園等古蹟,還參訪了開發機器人、自動駕駛的公司,讓人感受到中國正在急速發展中。
然而,如此進步開放的中國又十分封閉,搭地鐵一定要過安檢,必須翻牆才能使用Google還有IG、FB、LINE,對於從小生長在台灣的我來說很不適應,憑什麼有人可以限制我的自由?
但轉念又想,就算生長在自由民主的國度,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擁有接收資訊的自由又如何呢?很可能被洗腦還沾沾自喜,只看得見原本就相信的,自己為自己圍上的高牆,比別人給建立的牆還難以破除。
在中國,無論你的內心是多麼堅定的台獨份子,你依然得手拿台胞證,過海關的時候,在外國人和本地居民的兩個通道間游移,讓公安告訴你「你是本地居民。」然後安靜順從地走過去。
台灣不可能完全跟中國大陸斷絕往來,但只要一有往來,就必須捨棄一點自尊,暫時忘卻我們的身分認同,在優越感的失落下配合著強權的政策。這是所有台灣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走過紫禁城、頤和園、歷代帝王博物館,我知道典籍裡的中國早已逝去,古蹟可以保存得很完整,但早已不能代表現今的中國。
現今的中國該用什麼去定義呢?進步開放?封閉極權?傳統與現代同時並立著,需要用更複雜的眼光去審視,這不是短短去五天北京能下定論的,之後還有機會,還想去不同的城市走走。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雖然和中國同源,我們說著相似的語言,一樣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但在這百年間早就開枝散葉,因為際遇不同,各自融合出不同的風情。
很難精確地形容兩邊的不同,若說台灣是蒜蓉口味的甜醬油,滋味柔軟而溫和,北京就是正宗的辣椒油,帶著嗆辣鮮明的王者之氣。
每次到異鄉感受文化差異,就更確認了「我是台灣人」這件事,不管喜不喜歡,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接納自己的原生故鄉,就等於不接受自己的原貌。我想我喜歡台灣,不是因為他完美,而是因為他就是我自己,不管這裡有多混亂,存在許多必須客觀承認的缺點,仍然看得見他可愛善良的地方,帶著熟悉的親切感,因為這是我的家。
出國才能更加認識台灣,出走才能認識自我,這也就是旅行的意義吧。
想了那麼多,旅行中最喜歡的仍是拿著相機亂拍,無腦放空的時刻。比起高樓大廈和古蹟,還是最愛拍胡同巷口裡的人群和貓咪,不管世界如何複雜變化,依舊要把小日子過得開開心心,才是我對人生最大的堅持。
by希文樂見(寫於2024/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