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效修護凝霜成分大公開
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統計,全台灣有將近30萬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除了皮破血流、肌膚卻又奇乾無比,平時皮屑像雪花般的飄散,皮膚缺乏皮脂保護,不論是洗澡、穿衣服,甚至是睡覺刺痛難耐,如果你有異位性皮膚炎,這些情形,你應該並不陌生,而這些,也嚴重影響著大家的生活品質。
異位性皮膚炎的人都知道,皮膚要保濕、肌膚屏障要健全,但是到底要使用哪一種保養品才比較好?你對保養品成分理解有多少?看完本篇,你就能一手掌握異位性皮膚炎全效修護凝膠應該要具備的特點。
異位性皮膚炎全效修護凝膠應該要具備的3大功效:強化屏障、強化保濕、抑制發炎
異位性皮膚炎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皮膚保濕功能缺損」所引發的疾病,然而多數的人常常只著重於「保濕」而忘記了要注意「皮膚屏障」的健康,當皮膚屏障功能缺損時,水分會變得極度容易散失,即便保濕做得再勤卻常常會事倍功半,這時候外來的刺激物、過敏原就更容易造成皮膚搔癢與發炎。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異位性皮膚炎的人,單純將皮膚屏障絲聚蛋白(Filaggrin)補充好,只要稍微加一點保濕,不太需要擔心會再度發作的原因。而一個異位性皮膚炎全效修護凝霜如果要做好皮膚保濕功能,那麼其中的成分就應該要具備3大功效:能強化肌膚屏障、能強化保濕作用以及可以抑制發炎惡化。
- 強化肌膚屏障:說到要讓異位性皮膚炎的肌膚能強化屏障,大家應該對於絲聚蛋白(Filaggrin)並不陌生,絲聚蛋白,是在皮膚角質層中的重要蛋白,能將角質層的細胞牢牢牽在一起,打造「滴水不漏」的環境,是肌膚屏障重要的蛋白之一,而異位性皮膚炎的個案中,有5成的個案,是因為絲聚蛋白(Filaggrin)基因缺乏,而導致肌膚屏障容易崩壞,但不僅只是基因問題,環境、免疫系統、身體素質等多種健康狀況,同樣也可能導致肌膚絲聚蛋白的缺乏進而導致異位性皮膚炎難以控制,這時候,就要靠外源保養品補足,像是Pyrrolidine Carboxylic Acid(咯烷酮羧酸)這類的天然保濕劑,就是Filaggrin 蛋白質的組成物,能有效填補不完整的皮膚排列,提升肌膚鎖水功能。
- 強化保濕作用:想透過保養品做好異位性皮膚炎的肌膚保濕,必須要做好「補油與補水」。補油,是要強化角質層的含油量,肌膚或皮脂含油量越高,水分散失速度越慢;補水,則是透過天然保濕因子(Natural Moisturizing Factor)來補充水分,讓肌膚深層涵養足夠水份,避免肌膚屏障因為乾燥而龜裂。在保養品中,「卵磷脂(Lecithin)」被認為能夠強化皮膚表層的修復與增加含油量,而「醣基海藻糖(Glycosyl Trehalose)」則是因為分子結構中富含「羥基(-OH)」夠透過氫鍵直接鎖住水分,除了強化肌膚的保水能力,還能與皮膚內的結構鏈結形成一層保護膜,加強防禦風吹、乾燥以及高溫等外界侵害,根據2019年發布的論文,醣基海藻糖不僅能降低經皮水分散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TEWL),還能有效增加皮膚含水度。
- 抑制發炎惡化:想讓異位性皮膚炎的肌膚狀態更穩固,那一定少不了抗發炎因子,即便在西醫所開立的藥物中,像是抗組織胺藥膏或是類固醇藥膏,也都是用來穩定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炎狀態,而自然界中的植萃衍生物,其中所富含的植化素(Phytochemicals),其抗氧化以及抗發炎的效價,都是大家熟知維生素C的數倍以上。而源自喜瑪拉雅的喜來芝(Shilajit)其中就富含植化素、大量礦物質、有機酸以及微量元素,自古就已經被廣泛應用在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個案上面。
異位性皮膚炎保養品正確挑選與使用6大關鍵
懂得如何挑選異位性皮膚炎的保養品之後,這邊要教大家如何正確挑選與使用保養品:
- 保養品選購前一定要注意沒有「特殊香氣」:許多的保養品為了增加香氣而添加人工香精,但這會惡化異位性皮膚炎的情形,應避免使用。
- 挑選的保養品要具備「減敏因子」:有減敏因子的保養品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的控制能事半功倍。
- 每天應持續使用產品至少1-2次:一般的保養品,其保濕作用大約只能持續4-8小時,因此應使用產品至少1-2次以上。
- 在使用前應做好皮膚清潔:由於多數的異位性皮膚炎保養品都會偏滋潤,容易將髒污吸附在其上,因此使用前應做好皮膚清潔。
- 搭配營養品補充:異位性皮膚炎的肌膚會受傷,通常都伴隨著營養物質的流失,這時候除了擦的,吃的也要同時補強肌膚營養。
- 減少清潔劑的使用:清潔劑會破壞皮脂,降低肌膚屏障的防禦能力,因此通常在清潔都建議只要用溫水清洗即可。
防護做得好,防「異」沒煩惱!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日常保養時,選用適當的保養品是緩解異位性皮膚炎發作重要的要素之一,許多人會因為台灣氣候溫暖潮濕,忽略了異位性皮膚炎保養品的使用,然而這才是讓我們「防異成功」的關鍵,記得在選品的時候熟記能「強化肌膚屏障」、「強化保濕作用」以及「抑制發炎惡化」,面對控制異位性皮膚炎,你將更有自信。
資料來源: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9168018/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