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8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量子晶片能開啟下一個 iPhone 時刻嗎?


前幾天發了 Google Willow 量子晶片的文章後,有幾個不在科技圈產業的朋友問我:量子電腦的突破是否會像 iPhone 一樣改變人類的生活模式? 一級玩家的世界是不是有希望成真了?


引用自''Ready Player One''宣傳 / (圖) 該電影的科幻風潮曾經為大家帶來對虛擬世界的美好夢想,但人類距離這樣的世界似乎還很遠


首先説說我個人的看法:量子電腦的發展確實會徹底改變科學研究和某些產業,但它帶來的「革新」,很難直接反映到你我的日常生活中。

 

2007 年 iPhone 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這種改變體現在

 

*以前出門要帶手機、相機、MP3 播放器,現在一台手機全搞定

*當你想買個東西,打開手機就能下單購物

*想找餐廳,地圖 App 直接幫你導航

*無聊時能滑社群、看短影片或用手機遊戲打發時間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讓「隨時隨地上網」成為生活常態,人和世界的連結方式因此徹底改變了,而量子電腦的突破卻不容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掀起這樣的革命

 

原因在於,量子電腦並不是用來取代你手中的筆電或手機的。它的能力在於解決非常專業、非常複雜的問題,比如:化學反應模擬、新藥物設計、金融風險分析、甚至天氣預測等

 

量子電腦的計算方式非常特殊,它並不擅長處理日常應用所需的「普通任務」。你不可能用量子電腦來刷TikTok,也不會用它來回覆公司群組的訊息

 

你可以這樣理解:
智慧型手機就像是瑞士軍刀,能處理各種日常需求;量子電腦則像是高精度的顯微鏡,專門解決特定的科學難題


▌量子晶片 Willow 因為快而偉大?

 

既然 Willow 無法開啟人類的下一個 iPhone 時刻,那為何能造成科技圈如此轟動?首先,我們得理解它到底辦到了什麼


在各大報導中,我們不難看出 Willow 的震撼之處,是 Google 宣稱 Willow  可以在5分鐘內輕鬆完成一個需要世界上最快的傳統超級電腦10的25次方年才能完成的運算任務

 

這聽起來非常科幻,但其實是一次精心設計的行銷話術


因為 Willow 解決的問題本身就是量子電腦的「主場」,而傳統電腦並不擅長處理這類型的運算,兩者的比較並不公平

 

▌因式分解:傳統電腦 vs 量子電腦

 

讓我們用因式分解來舉例,這是最典型且最簡單的量子電腦「主場」問題


所謂因式分解,指的是把一個大數字分解成兩個質數的乘積,例如把15分解成3和5。這個問題對聰明的你來說肯定非常簡單,對電腦來說也是


但如果數字變得更大一些呢? 例如,請你試著分解 9527 可能就會讓你覺得頭大了!而數字一旦變得極大,有上百位或更多,計算難度也會急劇上升


如果你熟悉因式分解,不如試著分解100並分享你的答案。接著,再嘗試分解 9527 你是否覺得雖然不難,但使用質數窮舉需要花上不少時間呢?

 

傳統電腦在處理這類問題時,用的方法其實跟你是一樣的。都是採用一種逐步嘗試的方式,也就是不斷測試可能的質數組合,直到找到正確答案為止

 

這種方法效率之低下,隨著數字位數增加,計算所需的時間會呈指數級增長。當數字大到一定程度,哪怕動用全球最強的超級電腦,可能也需要幾千年甚至更久才能完成


量子電腦的運作方式則完全不同

 

它基於量子力學的特性,例如「疊加態」和「糾纏」,可以同時測試大量的解答組合,而不是像傳統電腦那樣一個一個地慢慢試。因此,在因式分解這樣的問題上,量子電腦天生就比傳統電腦快得多


兩者設計的用途不同,速度上的差距也理所當然差得很多


你可以這樣理解: 
傳統電腦就像是一台摩托車,速度雖然不快,但勝在穩定可靠,足以滿足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需求;而量子電腦則像是一架噴射飛機,速度極快,但只能在特定的情境下發揮出它的強大優勢


▌速度快,但有意義嗎?

 

雖然 Willow 的速度提升聽起來令人興奮,但它的「快」有很高的局限性:量子電腦只能在特定類型的問題上展現優勢,而無法處理一般任務


這也是為什麼它不可能取代傳統電腦的原因!

 

從技術層面來看,量子電腦的核心計算單位「量子比特」(qubit)並非以 0 和 1 的形式穩定運作,而是基於「疊加態」和「量子糾纏」等量子力學特性來同時計算多種可能性。這使得量子電腦在解決某些「組合爆炸」問題(如優化路徑、因式分解)時效率極高,因為它能同時探索多個解答路徑

 

然而,這種優勢並不適用於日常運算

 

傳統電腦依靠「邏輯電路」穩定地處理指令,從打開電子郵件、撰寫文件到運行遊戲,這些任務需要的是確定性的結果與穩定的執行,而非量子電腦擅長的「並行探索」。換句話說,量子電腦在處理非結構化、需要大量邏輯運算的日常任務時,反而顯得力不從心

 

我們可以把量子電腦想像成一個極其擅長解謎的「數學天才」,面對複雜的解題(如模擬分子結構或破解密碼),它的速度遠遠超越傳統電腦

 

但如果讓這位天才來記帳、編輯影片或玩遊戲,他的表現反而不如普通人(傳統電腦)那麼穩定和高效

 

更重要的是,量子電腦的運作需要極端的物理條件,例如接近絕對零度的低溫環境、極高的隔絕噪音技術,以及龐大的系統維護成本,這使得它難以像傳統電腦那樣普及。這也意味著,即使量子電腦的速度飛快,它仍無法走進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因此,量子電腦難以像 iPhone 那樣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模式

 

iPhone 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通訊方式、工作流程和娛樂習慣,成為觸手可及的日常工具。然而,量子電腦的價值更多體現在科學研究、密碼學或材料設計等前沿領域,這些成果雖然深刻影響人類未來,但距離「改變日常生活」仍有一段遙遠的距離


▌真正的突破:降低錯誤率

 

那麼,Willow 的真正價值在哪裡呢?答案是它在「降低量子計算錯誤率」上實現的重大突破

 

量子比特(qubit)的脆弱性是量子電腦發展的一大障礙

 

qubit 能處於「疊加態」,讓量子電腦可以進行平行運算,但它也非常敏感,容易受到環境噪聲、溫度波動或操作不穩定的影響,導致計算出錯


當量子電腦需要更多 qubit 處理更複雜的問題時,問題就變得更加棘手

 

雖然單個操作的錯誤率可能微乎其微,但複雜計算涉及數千甚至數百萬次操作,這些微小的錯誤會快速累積,讓計算結果變得不可靠

 

我們可以用建造積木塔來形象化這個問題


如果你只有兩三塊積木,搭建出穩定的結構並不難。但如果你想用上百塊積木搭建高塔,稍微一晃,塔就會瞬間倒塌。類似地,每增加一個 qubit 運算中需要操作的邏輯層級越多,累積的錯誤就越難避免,最終「量子計算塔」可能會崩潰

 

更令人頭疼的是量子電腦的「除錯困境」


在量子計算中,修正錯誤並不簡單,它需要依賴量子糾錯(quantum error correction) 這個過程需要用多個「實體 qubit」來構建一個「邏輯 qubit」

 

也就是說,為了讓計算更穩定,量子電腦不得不額外增加 qubit 來修正誤差

 

但每增加一個 qubit 又可能引入更多新的錯誤,這種「修錯又帶來更多錯誤」的兩難問題讓量子計算的實用化遙遙無期


想像你在沙灘上建造一座城堡,海浪隨時會侵蝕地基

 

為了防止海浪沖毀,你必須增加更多沙子加固基礎,但沙子的重量又可能壓垮其他部分,最終讓整個城堡難以維持。同理,量子電腦的除錯過程不但耗費大量資源,也增加了新的不穩定性

 

量子晶片 Willow 的突破點就在於顯著降低了量子運算過程中的錯誤率


具體來說,它在量子糾錯協議上進行了優化,減少了構建邏輯 qubit 所需的實體 qubit 數量。此外,Willow 的低錯誤率減少了糾錯的負擔,等於釋放了更多 qubit 的資源去專注於計算本身,而不是浪費在「自我修復」上

 

▌筆者觀點


量子電腦或許無法開啟像 iPhone 那樣的消費電子革命,但它的價值並不在於取悅大眾市場,而在於推進科學的前沿探索

 

無論是加速新藥物的開發、設計更高效的能源材料,還是解開複雜的自然現象,它都將成為科學家手中的尖端工具

 

量子計算的真正意義在於改變我們理解和應對這個世界的方式,這些突破雖然不會立即改變日常生活,但卻可能深刻塑造人類的未來,讓我們活得更健康、更高效、更可持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因為長得像駱駝(?)所以叫駝哥!? 歡迎加入我的沙龍,閱讀前沿科技文章、探討新興科技的實際應用! 有任何問題都歡迎跟我交流,讓我有機會水更多文章~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