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正在改變許多人對「錢」的想像
人總是喜歡穩定,所以對於「比特幣」這個名字,可能印象還停留在「炒幣」、「波動大」等刻板印象上。然而,比特幣並不只是一個投機工具。
最近我因爲興趣,讀了一些加密貨幣的書籍。
這個金融平等的夢真的很美。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全球仍有超過十億人沒有銀行帳戶,特別在非洲及南美等地區1。許多人無法開設帳戶或因高昂手續費望而卻步,但他們手上多半有一支手機。比特幣就成了這些「無銀行服務人群」的交易新選擇,通過手機錢包就能快速收付款,不需要經過繁複的審核與排隊手續。
比方說……
在薩爾瓦多(El Salvador),政府甚至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幫助民眾透過比特幣免收傳統銀行的昂貴手續費快速收取國外匯款。對一名當地咖啡農來說,他可以直接把咖啡賣到國外,賺更多、收到款也更快,再也不需要等待銀行漫長的匯款流程。
傳統貨幣因零錢或找零等問題,常在小額交易上不便,所以我們才會喜歡電子支付!除了有一些優惠之外,還可以省去領錢、找錢、收集到硬幣的困擾。比特幣可以被切割到極細的單位(最小單位是「聰」),讓小額支付更輕鬆。特別是在跨境支付時,無需擔心匯率或高額轉帳費用。尤其對於常常要跨國旅行或不想帶一堆現金的人,直接用比特幣支付可以免去換匯或被偷的風險。
作為記帳單位,比特幣的最小單位是0.00000001 (一億分之一)比特幣,稱為「1聰(sats)」 —— 維基百科
比方說……
某位自由插畫師接受國際委託,選擇用比特幣收款,就不用再付給 PayPal、銀行等第三方高達 3-5% 的交易費用。對他來說,每繪一張插畫都是寶貴的收入,能省則省。他在南美洲旅行時,用比特幣支付交通及住宿費,用手機錢包掃一掃就完成支付;也不用擔心身上帶太多現金而遭竊。這種新形態的旅行方式,對他來說既方便又安全。
比特幣的出現不僅是技術上的創新,更是「金融系統」本身的一次重塑。它重新定義了貨幣的四大功能(交易媒介、記帳單位、儲存價值、延期支付標準),也挑戰了傳統金融的壟斷。
傳統金融機構通常扮演中介的角色,收取高額手續費。比特幣則透過「去中心化」的方式,讓人與人直接交易,不需要中間機構的審核或抽成。
比方說……
在印度,有一家新創公司要支付給國外的供應商,過去每次跨國電匯要面臨約 5% 左右的匯差或服務費。如今,他們透過比特幣只需付極少量礦工費(Network Fee),大幅節省成本,省下的錢還能用在拓展業務上。
比特幣就像一種「世界語」——它的價值全球統一,不受國家或地區限制。對於需要頻繁跨國交易的人來說,這是一大福音。
比特幣的數量總量在程式碼中被設定為「2100 萬枚」,永遠不會超過這個數字,沒有辦法像法幣一樣一直印!因此,比特幣被視為一種「不會通膨」的資產(至少相較於可以無限印鈔的法幣),但是不會通膨不代表不會「被拋棄」。
真實案例:
在委內瑞拉,通膨率一度飆到天文數字。有些居民在貨幣完全崩盤前,把積蓄換成比特幣,不但成功避險,還因比特幣價格上漲而獲得不少收益。
許多人會購買美元來對抗臺灣的通膨,這並不一定是「投機」。同樣的,如果你買比特幣的動機是看好它的抗通膨與長期保值潛力,那麼就可以視為一種「價值儲存」策略,而非單純的價差交易。
小提醒:就像美元也可能因國際情勢變動而升貶,比特幣的價格更常有劇烈波動(參考下圖),投資前請務必先瞭解風險。
比特幣還能成為更多創新應用的入場券。你可以把它存到某些 DeFi 平台(可以想象成銀行,然後銀行內可能有很多業務可以參與)中,用作放貸或加入流動性挖礦,透過平台的智慧合約獲得額外利息或獎勵代幣。
真實案例:
我持有一些比特幣,他將它們存入 DeFi 協議,不但領取了平台代幣做獎勵,若幣價上漲時就能雙重獲利。對他來說,這比傳統銀行定存更具吸引力。
OKAY,我就是因爲利率的關係而嘗試接觸加密貨幣沒錯……
比特幣的故事,遠不僅僅是一場「炒幣」的冒險。它代表著新時代對傳統金融體制的挑戰,更帶來一種「財富自由」的新思維。
因爲這還是一個很神祕的東西(雖然已經不新了),而且我很膽小。所以我目前的規劃是規劃差不多2%放在加密貨幣。即使損失了,也不會對我的財務造成衝擊,但是這1%要是表現很好,也會提高原本的年化報酬率。
因爲我真的真的覺得這個夢好美。
你又是怎麼看比特幣的呢?是神話,還是未來?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想法。
免責聲明: 本文僅做為資訊分享,並非投資建議,請讀者自行評估自身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