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導向」似乎是現在的教育新寵兒,各級學校總有喜歡將它作為招生標語,聽起來少走了十幾年彎路。
在台灣,這概念大概已經有個80年吧,過去那工業發展的時代,為了培養技術人力,開始使教育融入技術及專業,具體可以從高職、專科的出現開始。
而後開始在政府的推動下,開始有實習合作的出現並逐漸擴大接觸企業及領域。2002年開始有所謂的建教合作,使課程與實習緊密結合,這樣的就業與學習掛勾的教育方式,隨著台灣政策及變化,在近10年科技產業的興起,也開始與科技企業進行合作。
逐步擴大的產學合作,也成為今日的新口號—「就業導向」。
可在我眼中,這是一個使人受限的框架,既可以叫做趨勢,也能說是侵蝕,同時也使教育更容易屈就於政策。
人人稱道的「就業導向」,從大方向來講是契合社會職場需求,從具體其實就是就業輔導。
而對於現代人來說,在社會上勞動是一件重要的事,可不是唯一的事。因此就業導向是相當低階的教育目標,簡單來說就是主打一個能用,對多數人而言無非就是餬口飯吃。
可當你想轉換跑道時,誰知這是條單行道,結果就是個人應對意外的能力變差,因此需要更多的社會資源用於協助個人,而個人也更加依賴於社會資源的存在。因此那僅用於塑造勞動力,相對於人生的份量而言,我覺得應該持負面評價,除非餬口飯吃就是人生又或者社畜人生。畢竟看的到、用的著的東西叫做「現實」,也許也叫做短視近利。當然也不全是負面,這是一種降低風險的方式,隨著政策走,若有人遇到問題時,也代表有一大群人有相同問題,社會就有理由去看見,而政府就有義務要去處理,而牽扯到政府,往往就是低風險的象徵。
而創造力、小眾及傳統那些玩意兒時,怎麼確信能不能用。流行將是教育的唯一內容。
廢了專科,將專科的任務交給大學,亦或者是變相廢了大學,只是套了個新皮。
教育不應止於此。
缺工潮的來臨,政府及企業希望社會能持續維持應有的勞動力,因為他們有利可圖,政府圖社會安定,企業圖營收營利,那身為個人我圖什麼?我懂!圖餬口飯吃。
而人面對AI時代將要到來,可能轉換跑道甚至不用勞動的生活也將到來,為生存而勞動的人們,又該如何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