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跨完年,農曆春節和西洋情人節又即將來臨,走在路上,會發現四周逐漸充滿年味的裝飾與造景。節日,本是人們用來表達愛意、共享時光的美好時刻,現今卻成了商人手中的「黃金機會」。無論是傳統節日還是新創節日,背後都隱藏著一場精心策劃的消費風暴。
在聖誕節、萬聖節、春節、情人節等節日中,商人們不僅巧妙地利用人們對情感的需求,也精準捕捉了物質欲望向外擴張的機會。
節日中,有許多面對面表達愛意,或者是家人、朋友間的聚會,直接刺激了餐廳、咖啡廳和各色景點的收益。同時,人們也願意花更多錢購買各式「表心意」的商品作為禮物,無論是鮮花、巧克力,還是稍微高單價的電子產品、球鞋,都因節日而更暢銷。而各種布置小物像聖誕樹、南瓜燈,或者是聖誕老人、萬聖節鬼怪的服飾裝扮,也經常因為增加節日氣氛而被購入,然後就被永遠塵封在櫥櫃的角落。
除了傳統節日,商人們甚至創造出許多「值得慶祝」的新日子,例如黑色星期五、雙十一等等。這些節日以限時折扣為誘餌,營造購物搶便宜的緊迫感,讓人感覺不買就是虧、花的多省的更多,消費者因而衝動購物一去不復返。
而單身光棍節、38女王節這類節日,則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將購物提升至另外一個層面,巧妙放大了「犒賞自己」的心理慾望,把「給自己放假」、「因為你值得」的概念推至高潮。
節日逐漸成了購物的理由,那些膨脹慾望被滿足的罪惡感被抵銷,讓人對自己的消費行為多了份心安理得,成功吸引消費者買單。
在行銷策略中,商人們不僅滿足既有需求,還會精心設計以「創造需求」。這一切的關鍵在於是否足夠了解目標客群的喜好與痛點。
像 iPhone 就是經典範例,從初期的「重新定義手機」到後來每代產品的升級,Apple總能以創新的功能與設計,讓果粉覺得「非買不可」。這不僅滿足了功能需求,更激發了對身份與生活方式的追求。
雙十一則是抓住11月秋冬換季期需要採買很多東西,但又沒有較大消費節慶的特點,喊出光棍節的口號,讓年輕人購買小禮物犒賞自己。後來通過折扣誘因、限時搶購及多平台合作,雙十一成功轉型為全球購物狂歡日,讓人不知不覺把「剁手」變成年度盛事,不僅滿足了消費需求,更讓人覺得「這一天不買東西就浪費」。
商人設計的節日陰謀讓我們花錢毫不手軟,彷彿晚一秒都是對關係、對自己的不重視,但節日的真正意義應該是與重要的人共享時間、表達愛與感恩。在可負擔範圍內理性購物,珍惜節日與親朋好友的相聚時光,也不失為一種好好對待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