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清明連假,我帶著全家人首度前往澎湖旅遊。身為此次主揪,在出發前其實已經把交通、住宿、行程規劃都準備好,也跟大家討論過幾輪,但沒想到旅程中還是出現一些突如其來的爭執。特別是當我們準備跳島時,有人忽然問我:「為什麼要來這裡?不是有別的選擇嗎?不能參加行程套票就好嗎?幹嘛還要自己找路線、自己騎車?」一連串的質問,讓我當下有些錯愕。後來冷靜想想,才發現這背後其實是「資訊落差」帶來的不安和潛意識的抗拒反應——對於一段未知、自己無法掌握的旅程,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質疑與保守,這是一種人類本能的自我保護。
資訊落差:焦慮的源頭
當一個人對環境、行程、規則或風險掌握不足時,大腦會自動啟動「保護機制」,這種狀態很容易引發焦慮。而這份焦慮往往不是因為真正的危險出現,而是來自「不確定性」——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不知道對方會怎麼做、不知道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這些未知會讓人傾向於抓住自己熟悉的事物,甚至做出過度謹慎、抗拒變化、或不願讓步的行為。
案例:工作中的「潛意識反抗」
這樣的現象,其實不只發生在旅遊這類日常生活中,在工作和產業界更是常見。以我輔導中小企業的經驗來說,當企業主對於數位轉型不熟悉時,最常見的不是嘗試學習,而是選擇不做,或是將所有事情一股腦外包出去,甚至誤以為「找一個人處理所有事情」是一種效率,結果導致行銷被行政文書部門處理、社群交給工讀生上稿。這些選擇看似保守、節省人力,其實背後是因為他們對這塊沒有足夠的資訊與控制權,於是下意識選擇最少碰觸、風險最低的路徑。
影響:從個人到群體
這種因資訊不對等所引發的反應,不僅出現在個人關係中,也常見於職場、家庭,甚至是社會制度中。對個人而言,這會影響情緒與人際關係,讓原本單純的交流變成猜疑與對立;對團體而言,則會使成員之間的合作變得綁手綁腳,每個決策都充滿質疑;而對企業來說,更可能因此錯失成長機會,或在錯誤的分工中耗費資源。當某個群體接收到的資訊較少,或無法理解一項新政策時,往往會出現「抗拒變革」的集體反應,這種反應其實並非「保守」、「不願意進步」,而是潛意識在傳達:「我沒有安全感,我怕我會錯。」
如何改善:資訊透明與情緒同理
若想降低因資訊落差所引發的焦慮,關鍵不在於強迫對方接受我們的安排或觀點,而是回到資訊本身,讓資訊變得透明、容易取得,讓流程可見,並在過程中持續共享與說明,陪伴對方一起理解與消化。像是旅遊前可以一起查資料、建立共享筆記,或主動說明每個決定背後的原因,讓旅伴清楚知道每天的節奏與選擇的邏輯,許多不安或許就能被及早安撫。
當一個人能感受到「我知道正在發生什麼事」,焦慮自然會減輕,原本的保守態度也會逐漸轉化為理解與參與。在職場上,可以透過培訓、說明會等方式建立共識與信任。同時,無論是在企業內部還是與外部的合作關係中,也需要有人持續扮演「溝通者」的角色——不是單方面推動進程,而是確保資訊被清楚理解,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在自己的掌握程度下持續前進。
資訊落差無法完全避免,但若缺乏處理這種差距的意識與方法,焦慮便更容易發酵,最終轉化為保守與抗拒。也許有時候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讓資訊透明、讓人安心,讓這個一直在變動的世界不再那麼不可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