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長年以來交通亂象不斷,媒體報導幾乎天天都能看到並排停車、不禮讓行人、騎樓騎車、三寶亂竄等行為,以及衍伸出那些數不清的車禍事故,這也讓「台灣是行人地獄」這個說法幾乎變成一種共識。平時溫和的台灣人,只要一坐上駕駛座,不論是汽車還是機車,就會瞬間開啟「第二人格」,變得急躁、激進、絲毫不願退讓。近期我開始思考,這種現象會不會不只是道德問題或法規執行的鬆散,而是來自於「認知差異」的根本性錯誤?
什麼是認知?為何會出現差異?
所謂「認知」,其實是指我們怎麼理解這個世界、怎麼定義我們所處的情境與角色,認知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長期的經驗、環境與文化中被形塑而來。舉例來說,對於一條斑馬線,行人眼中看到的是能安全通行的空間;但機車族可能會認為是可以進行兩段式左轉的地方;而開車族可能覺得這是應該快速通過的動線。甚至在很多地方,人行道同時被當作自行車道、臨停區、攤販空間,於是每一個使用者的認知都不同,彼此的權利和責任界線模糊,自然就容易產生摩擦與衝突。這樣的「認知錯位」,如果沒有從制度或教育端做出修正,那就會持續在各種層面發酵,並轉化為我們日常中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這也是為什麼政府再三宣導「禮讓行人」,但很多駕駛依舊認為「你走太慢我會被後面按喇叭」、「人都還沒走到我為什麼要停」,因為這些人根本不是「不願意遵守」,而是壓根沒有認知到這是自己該負責的事情。認知與行銷
那麼,這與行銷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非常直接。在行銷溝通中,品牌與消費者之間也常常出現「認知差異」——企業認為產品很棒,但消費者/買主根本不在乎;你認為你的主打亮點清楚,對方卻壓根不知道你賣的是什麼。這正如同駕駛與行人站在同一條馬路上,卻看見了完全不同的風景。所以,成功的行銷不是靠一味地「把訊息說清楚」,而是要先理解對方「怎麼看世界」——他的認知框架是什麼?他習慣用什麼語言解讀資訊?他的角色與處境,是否和我們預設的使用情境不同?
改變從認知開始
要改變交通問題,除了法規與執法,更根本的是重塑每個人的認知框架——讓不同的用路人之間互相尊重、讓設計空間的人回到使用者觀點重新思考路線的合理性。同理,在行銷中也是如此,唯有理解對方的世界觀,調整溝通語言與方式,才能真正達成有效的對話。
所以,與其嘆氣台灣是行人地獄,不如問問:我們是否有勇氣重新定義彼此的位置?是否有意識去打破認知的慣性與盲區?同樣地,當我們做品牌、做行銷時,也該反問:我們的訊息,真的傳進對方的世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