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救現場與急診室的銜接過程中,傷病患的交接至關重要。良好的交接能確保信息完整傳遞,減少錯誤,並為患者提供無縫的後續治療。ISBAR是一種結構化溝通模式,被廣泛應用於急救與醫療環境中,能有效提升交接效率與準確性。
1. ISBAR模式概述
ISBAR的五個步驟
- I – Identification(身分確認)
- 確認交接雙方身分與職責:介紹自己(如「我是救護員××」)。確認接收方(如「您是急診室主治醫師××嗎?」)。
- 明確患者身分:姓名、年齡、性別、病歷號碼(如適用)。
- S – Situation(情況簡述)
- 說明患者的主要問題或現況:「患者因車禍導致多發性創傷,目前血壓90/60 mmHg,脈搏120次/分鐘,意識清醒。」
- B – Background(背景資訊)
- 提供相關病史與急救過程:「患者有糖尿病史,車禍時未繫安全帶,現場處置包括止血帶及骨內注射。」
- A – Assessment(評估結果)
- 傳遞您對患者情況的初步判斷:「疑似骨盆骨折伴內出血,患者皮膚蒼白、冷汗。」
- R – Recommendation(建議與需求)
- 提出後續處置建議或資源需求:「建議立即進行CT檢查並準備輸血。」
2. ISBAR模式的實際應用
常見場景與案例
- 多發性創傷患者的交接
- ISBAR交接內容:I: 「我是救護員李先生,將患者交接給急診室張醫師。」S: 「患者為35歲男性,遭遇車禍導致多處外傷。」B: 「患者有心律不整病史,現場進行了止血帶和液體復甦處置。」A: 「目前血壓85/50 mmHg,懷疑骨盆骨折引起內出血。」R: 「建議立即進行骨盆X光並啟動創傷團隊。」
- 呼吸窘迫患者的交接
- ISBAR交接內容:I: 「我是救護員王小姐,將呼吸困難患者交接給急診主治醫師。」S: 「患者為60歲女性,有COPD病史,呼吸急促且SPO2為88%。」B: 「吸氧6 L/min後,患者SPO2提升至92%。無其他病史。」A: 「懷疑急性COPD惡化,目前生命徵象穩定。」R: 「建議進一步吸氧治療並監測二氧化碳滯留。」
3. ISBAR模式的優勢
- 結構化溝通
- 減少溝通錯誤
- 避免因表達不清或遺漏關鍵信息導致的醫療延誤或錯誤。
- 提升效率
4. 溝通技巧與注意事項
- 主動確認理解
- 接收方可通過重述或提問確認信息準確性。
- 如:「您的意思是患者可能有內出血並需要緊急輸血?」
- 保持冷靜與專業
- 遇到緊急情況時,使用簡潔、直觀的語言。
- 避免使用過於專業術語,確保對方能理解。
- 強調關鍵信息
- 文件輔助
- 使用傷病記錄表(如PCR, Patient Care Record)輔助交接,確保書面與口頭信息一致。
5. 案例分析:交接中的問題與改進
案例:信息遺漏導致的交接問題
一名急救員交接時未提及患者過敏史,導致醫院使用抗生素後患者出現過敏反應。
問題分析:
- 未完整使用ISBAR框架,忽略患者背景資訊(B部分)。
- 交接過程中未進行雙方確認。
改進措施:
- 按ISBAR框架全面提供信息,包括病史與特殊需求。
- 鼓勵接收方重述關鍵點並記錄過敏史。
6. 結語
ISBAR模式提供了一個結構化的溝通框架,幫助EMT在急救現場與急診室之間高效完成患者交接。通過準確、清晰的表達,確保醫療團隊能快速制定後續處置計劃,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