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內向人,我深深覺得降生於台灣是一件無比美好的事。
世界本來就充滿灰暗,而內向者遭遇這些灰暗時,內耗的波濤洶湧程度是一般人無法確切感受的,但自身也必須主動覺察,暖陽一直在背後,只要願意轉頭望去,我們也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歲月靜好。我想,張瀞仁就是那位轉了頭,認真寫下了這片歲月靜好的人。
起初讀張瀞仁《安靜是種超能力》時,我已經進入需要大量社交與語境判讀的金融業,在工作的苦海裡翻騰。當時只覺得:終於有人精準地定義「內向者」,並提供許多經驗與小解方,拯救許多內向者於水火中。(其中有許多荊棘與破關之法,都是我已走過的路,我卻以為只有自己在這條孤獨的路上,因此回頭望去,深有共鳴。)
為了無更後顧之憂地經營我的生活,我選擇異常艱苦地進入完全不擅長的職場,只因我真正想做的事,就是在經濟無虞之後,透過觀察這個我選擇降生的人類世界,記錄一切美好與哀愁。只是,人生有許多選擇其實無法選擇,在寫作上,我未能全心全意,或許也無法開花結果,但看著達成目標的人,讀著喜愛的作品,寫下一點感想,也堪慰自己對文字的渴求。
並不意外張瀞仁能寫出《給台灣的情書》這樣的作品。從她敘述方式本來就是溫暖卻精準的。這裡的「精準」,並非指文字的犀利度與文章背後的深度,而是全書所表達的「情書」意涵。從前我多讀文史,出入職場後多了心理學,偶爾附加行銷類,這是我少數一口氣讀完的,如同「旅遊書」的「散文集」。
你愛台灣嗎?她用一整本給台灣的情書回答:「我愛你」。
也可以這麼說:「她用內向者的方式盡情對台灣說出:我愛你。」
字裡行間除了紐約的台灣日、進香走廟、接地氣菜市場與夜市,也有一些可愛的自嘲(球界的主場冥燈、求餵養的內向者)與自省(社交障礙與wingman情懷)。很明顯地,有一條由「台灣魂」與「內向特質」編織而成,稱作「共鳴」的隱形繩索,明確又柔軟地引導讀者默默前進。我相信,這是沒有讀書習慣,或有案頭書恐懼症的讀者,都能不知不覺完讀的散文集。
輕鬆閱讀並不意謂文字不具深度。相反地,生動流暢是一種獨特且難得的文字能力。所謂舉重若輕,用最潔白如雲吸引人的文字走過對台灣最深刻至底的記憶與情愫,如此告白,是我至今仍無法做到的。如同村上春樹在《邊境.近境》 裡形容墨西哥人熱愛音樂的程度的敘述方式:「在這個奇妙的國家,就算所有的機器都死了,所有的理想和革命都死了,由於某種奇妙的理由,只有車上的音響不會死。」
每個台灣人有自己愛台灣的方式。能用文字實實在在紀錄「我熱切愛著台灣的一切,與專心愛著台灣的那個自己」,讓我感到一種絕對踏實的幸福,我相信這也是多數內向者默默愛台灣的方式之一。
在我讀完本書當下,台灣奪得世界十二強棒球賽冠軍(2024 WBSC Premier 12),創造了無與倫比的台灣記憶。謝謝豐沛而自由的台灣,也謝謝張瀞仁,讓我與台灣一起前進、一起創造更多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