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多了就明白,真實的生命總是道阻且長,但功課總是要做,而且不論成敗,必得認真做,才不愧對在人間的學習之路。
感謝作家林楷倫,從去年(2023)起,我開始思考屬於自己每年的關鍵字,去年為「尋找」,今年為「定位」;而明年,「回歸」應該是最恰當的註解。
依據今年的關鍵字(定位),我明確地完成的進度為三場路跑、一場滂沱大雨中的健走、鋼琴課進度及單曲完成、50張明信片寄送、龐大地斷捨離、一個月一篇部落格文章的標準進度(這幾年來產出最穩定的期間)、即將參加人生首場音樂會(對,真的是首場)以及提前決定明年生活重心:回歸家庭陪伴家人、運動、閱讀、繼續學琴。
另一個驚喜,便是成為臉書【春槑】專頁的小編,期盼未來將能運用文字的興趣,陪伴好友實踐微小但溫暖的「信箋之夢」,讓明信片載著文字飛翔,在離開數位之後,仍能感受到躍然紙上的,無形的眷念。
而工作,愈發成為擁有穩定比例,但卻不是那麼絕對的存在。但這不表示我將放棄工作重心,而是適度地調整與取捨家庭、個人與工作,努力取得天秤的平衡。
一直以來,於工作不求業績,但求問心無愧;於運動不在意名次,但求健康完賽;於讀書不追逐本數,但求吸收智慧領悟真理。我學習與探索許多許多,如學琴、學收納、學塔羅,都只為了自己,因為我此生並不偉大,沒有足夠的能力與意願成為一位好母親、好妻子、好員工……。
我只能拚命照顧自己,但因為我可以拚命照顧我自己,所以把這份功課做好,便是世間第一圓滿的事。我無法發光,也不需要發光,我只要不阻礙其他人發光,甚至在照顧自己之餘,有能力在他人發光的路上加點火苗,看著這份明亮一路延續下去,此生即無憾。
我從不後悔,也未感到孤獨。自幼時起,我明白自己從來就是習慣孤身的人,偶爾有伴攜手前行,我感到溫暖而有衝勁,但更多時候,我想要的是一片淡泊與寧靜,以及遠方偶爾稍來的問候信息,各自安好,互不打擾。這樣的我,才是我認同的「真正的自己」。
這讓我想起榮格理論的意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否認、拒絕、反抗、不作為,往往是在成人的世界裡不被「允許」的結果。如果能允許孩子,先認同他們的認同(與不認同),才有可能讓孩子在未來發展中,學會把「自己」長好。當自己長成真正的自己,就能在任何時刻在挫折中順利復原,完成與自己和解的任務。
這條與自己和解的路,我走了四十幾年,至今才懂,但猶未晚也。
至於寫作,當然繼續,反正就任性地寫自己,寫生活,寫一些往後世界不會記得,但我記得就可以的命運與歲月。
來年,也請大家多多關懷指教,給予一位再過幾年就得邁入半百的懷舊老派女子各式各樣的照顧(請勿拍打,但可以餵食,謝謝)。
春槑在這兒: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781667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