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同學阿里的關係,在臉書結識作家林楷倫。這兩天讀到他說每年都會給自己一個關鍵字,今年的關鍵字是「離開」,我想,所謂關鍵字,不外乎兩種狀態,一種是目標設定,另一種是狀態呈現。對我而言,今年的關鍵字是「尋找」,「尋找」比較像是狀態呈現;而明年,應該可以走向「定位」,「定位」就比較偏目標設定了。
漫長的一年也就這麼跌跌撞撞地即將過完。說跌跌撞撞,大抵是工作辛勞,並與微恙的身體在搏鬥,往好處想,經過一整年各種嘗試後,在生活與工作的天秤兩端,我開始懂得微調只屬於我的身心平衡。
今年,我開啟了尋找自我的旅程:報名兩場路跑、一場登山、鑽研MBTI領域並參與工作坊、寄出八十張國際明信片;上半年,部落格發佈七篇短文,而下半年,我啟動籌謀已久的線上鋼琴課……這些全是人生中豐富有趣的體驗。
我明白,目前金融工作所需的能力,已然完全超過大腦運轉的負荷上限(誰讓我是文科腦?),於是常感到身心衰疲。但我從未後悔,因為這是我的選擇,我珍惜目前的工作,是因為珍惜工作帶給我的另一份生活上的餘裕。當生活有餘裕,才有更多選擇權,才有心去思考寫與不寫、要寫什麼、什麼時候寫,又如何持續不輟地寫下去。
若我最終仍期盼用寫作建構我的生命,那麼寫作便是一條悠長路途。所有日常活動與感知,即使是不經意的瑣事,都是素材的採擷、收集與醞釀,緩緩成為寫作時溫柔透出的光,使文字更豐富的養分;停留,不是逃避,而是為了更了解自己,讓自己更清楚想看見何種風景、何種傾訴,就算寫作不為什麼,只是命運的速寫也沒有關係。因為無論寫不寫,我都會走出自己的路,也必須走出自己的路。
只是寫作這件事之於我,如同一種歸依,岔路繞來繞去,回到寫作的路上,仍然感到無比安心。唯一對自己稍不滿意的是,寫作的頻率與節奏仍然沒有回到我想要的高度,我想,是時候給自己點自律的壓力了,這也是讀陳雪老師《寫作課》才下的決心。 陳雪老師說:去愛、去寫、去實踐。老師也說,她在42歲之後才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剛滿42歲的我,隱隱有種觸動,離開能恣意寫作的東海時光,踏過迷霧般徬徨的二十載,在不惑之年將工作安定下來後,終於斷斷續續又開始讀書寫作。
這幾年由於工作與家事,讀書的時間幾乎限於睡前,於是書買得少,也以電子書為主,但比起從前多讀文史,現在只要有興趣,什麼書都會讀一點,哲學心理學經濟學行銷學藝術甚至醫藥……。欣慰的是。至少我還能讀。而寫作,卻成為零散時間裡最為難達成的活動,畢竟寫作本身之於我,是需要用一片龐大的心靈靜謐,鋪滿一個無人打擾的完整的時空,才能成就一場文字的心流體驗,在忙碌的韶光裡,要取得這樣一大塊純然的獨處與空白,並非不可得,但很靠運氣。
但我不想再把寫作想得太高太遠太艱困,這樣更容易把寫作逼到絕路,讓自己僅剩的一點寫作初心與樂趣蕩然無存。我比較趨向的生活形式,是如同Rhonda Byrne《秘密》裡關於吸引力法則的心法,肯定地想像自己將要成為的模樣,當自己喜愛某種狀態,頻率及能量將會幫助自己往那樣的路途推進。
當然,我不會虛妄地想像成為億萬富翁,我只是向屬於文字的那個自己預告,新的一年來臨,我將會成為一個規律(而非多產)的寫作者。日子歡愉或哀淒,忙碌或悠閒,都得寫寫字,讓寫作將成為年歲遞嬗間永不荒廢的習慣,而從此,我不為寫而寫,而是為了面對生命中所有放不下的人、跨不過的坎、追不回的青春而寫。這是我定義的,真正屬於我生命裡的寫作。
每個人都有自己註定要走的路,也都需要找出自己能走的路。我的路,很簡單也很平凡,只要覺察自己所有,並勇敢書寫所有,無視任何眼光,無懼任何毀譽,這樣就可以了。我有不少朋友,早早走在屬於自己的那條對的路上,而我,終於也要踏上充滿自我歸屬的旅途了嗎?
希望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