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我解釋了「為什麼在AI時代下,你越來越需要寫個人的故事」。其中,提到了「信用」是個人最珍貴的資產。因為信用,人們願意給你更多機會,你的「身價水漲船高」,有更多人願意聽你說話,也就提升了你「個人的影響力」。
「影響力」是21世紀最有價值的東西。
個人影響力越大,越不害怕「被公司/平台綁架」,你才真正獲得「選擇工作」的自由,還有強大的「議價權」。
為什麼?
你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大部分的人工作的很痛苦,但都離不開公司?
因為尚未建立影響力。市場上沒有人知道你擅長什麼,能為他們解決什麼問題?因此你需要公司的名氣,及賦予你的頭銜,讓外界知道「你在社會上的定位」。
比如記者,依傍媒體平台,才有機會採訪知名人士;律師,初期需要依附大型律所,才有資源接觸大案子...
但假如你一直遲遲不向外界輸出「你的個人價值、觀點」,市場上永遠不會有人知道「你是誰?你能提供什麼價值?」,你也就永遠不可能脫離公司。
假如今天市場裡有人知道你的能力,認可你的價值,他們就能直接和你鏈接,你就不再需要「依附大公司/大平台」,而獲得「選擇工作的自由」,以及超越薪水的「強大議價權」。
也就是,影響力的打造,越早越好。
如何打造影響力?
據我的觀察,以及具體的實踐後發現,「寫自己的故事」是打造個人品牌及影響力,最簡單上手,效果最顯著,且後續效應最強的方式。
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注意力越來越成為「稀缺資源」,而「講故事」通常成為「爭奪注意力」的關鍵。
沒有人不愛故事。
我們從小到大聽課,最怕的就是老師從頭到尾「講理論」,最喜歡的就是有老師願意停下來說「現在給大家來講一個故事」,通常這時班上最不專心的學生,也會停下手中的事情,豎起耳朵聽。
我曾經分享過,「影響力 = 有多少人願意聽你說」。因此如果講故事,能幫你吸引到最大的注意力,同時也代表你能積累「更大的影響力」。
2024年4月份,我開始在Threads上以短文形式,發表自己的「經歷」,也是我能在短時間內累積「巨大瀏覽數」的關鍵。我發表「故事」的瀏覽數,總是比「單純分享心得」的貼文,多出「5-10倍」。
人們可能質疑一個理論,但不會苛責一個故事。
今天你光說一個理論,想要找碴的人很容易找到當中的「漏洞」來質疑你(這很容易,世界上本身就不存在完美的學說。所有學術論文的結尾前都會標註「此研究的局限性」,因此完美的論述本身就「不存在」)。
然而,假如你說的是自己的經驗或故事,進而帶出自己的反思與見解,你不僅會吸引「有過類似經驗」的人與你「共情」,你也讓「想要找碴」的人「無處下手」。
你要怎麼批評一個「真實發生過的經歷」呢?外人甚至質疑「事件的真實性」都很難。
在你的故事裡,你就是專家。
因此你的故事、你的經驗,就是最好的論述素材。
只要你善於深挖自己的故事,找到其中的價值,幾乎立於不敗之地。這也是為什麼世界名著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存在,舉凡《三國演義》、《紅樓夢》、《悲慘世界》、《老人與海》等等,都是透過故事帶出「發人深省」的感悟。
以「第一人稱」來講故事的衝擊性,遠比「第三人稱」轉述來的強。
我想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原創歌手」越來越受歡迎。會唱歌的人很多,然而能將自己的感受寫成歌的很少。不過,也正因如此,這種歌者「通常很受歡迎」。為什麼?
因為聽眾能直接與歌手「共情」。粉絲能透過「歌詞」感受到歌手真實的內心狀態,獲得「原來偶像也與我有相同的感受啊!」的親切感。
最知名的例子就是Taylor Swift,幾乎所有情感歌曲的歌詞都源自於「真實的情感經歷」。
自己唱自己寫的「歌詞」帶來的衝擊力,與情感細膩入微的程度,遠比「歌手翻唱他人的歌曲」來的強烈。
寫作也是如此。
會寫道理的人很多,然而能從自己的故事出發,讓大家對於「已經知道的道理」有更深層次的理解的寫作者,卻很少。
大家不缺「道理」了,但是大家想知道「透過你的生命經驗,在這麼多道理中,你認為哪些道理最重要?」,讓大家獲得「偷感」,認為自己「少走了幾十年彎路」。
下一篇將分享《我是如何透過寫自己的故事,寫出「自信」與「影響力」》,歡迎追蹤、持續鎖定。
我是Eve,前新加坡管理顧問,2024年開始在Threads上寫自己的故事,3個月內寫出200萬流量,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個人故事獲主流權威媒體(《商周》、《遠見》、《1111》)轉載。
我正在將「我是如何透過寫自己的故事,寫出自信與影響力」,做成一系列教學,想知道大家最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