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於台北永福橋
放下了學期間的重擔,最後這一個寒假常覺得惶惶不安,很難專注,對未來也感到很迷茫。
以交換學生的身份在歐洲過了半年幾乎抽離於過往與未來的人生,無憂無慮的生活後,除了成堆的照片和回憶無處安放,更多的是許多自己都難易解釋的改變。像是變得十分易感,會用一整晚的眼淚洩洪壓力;原本兩三年感冒一次,卻在一學期內重感冒發燒了三次;越來越害怕吵鬧,同時越來越遠離人群,並且與五月至今的伴侶疊合地更深,不過這就是另一個很長的故事了。
若要將前前後後發生的事串連起來,交換給我的重要影響是開始習慣移動,或是更有遷徙移動的行動力。這個學期間做了很多以前會因為忙碌或懶惰出門而放棄的事,看了不少展覽和影劇,去東部玩,還自己做了在龍山藝術宮的田野。下學期雖然還沒畢業,但我將要搬到宜蘭頭城做地方創生的工作,每週來台北上課一天。經歷了在歐洲四處飄流旅行的日子,以及多次臨時起意買車票到義大利其他城鎮一日遊的刺激和感動,換個地方居住和短時間內頻繁移動都漸漸習慣成自然。另一方面是,在台北無法逃離的交通噪音、擁擠人潮相形之下變得越來越難以忍受,令我終日煩躁。而大概是交換的經歷讓我終於付諸行動,不只是在嘴上抱怨台北。
離開臺北到宜蘭工作的事底定,未來感覺充滿希望,但實際開始找租屋處、處理搬家的事,以及伴隨著的關於錢的問題,都讓我焦慮難眠。交換回來後開始認真檢視帳戶餘額與金錢的進出,無論是認清了或鐵齒著自己不再會有後援,都是應該要逐漸獨立的階段。此後每隔一陣子我都會對經濟嚴重的焦慮,因此我開始投資買股票,起初總會本著某種人文社科學生的使命或包袱覺得罪惡,但發現大家都多少有在做時便大感釋懷,就像世界上所有微小積累的惡都會被共犯給稀釋,我們都只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明天。
未來,似乎不再是像交換或換宿那樣可以不瞻前顧後地嘗試和體驗的一段時間。實習的薪水很低,遷移的成本卻很高,讓我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恰當。除了想要逃離喧囂,我對居住空間、生活品質的要求也已經除卻巫山不是雲。然而實際成為租屋市場的羔羊後才知道,享有合理的陽光、空氣、寧靜,甚至是可以開伙煮飯的廚房,竟然那麼困難。我想要的是什麼?職涯和收入是否對應?我必須這樣問自己,但這些大概都是做了之後才會有答案。
那麼,願我可以繼續勇敢嘗試和選擇,不被陳規常態所限,不被情緒勒索和錯誤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