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拜年在香港來說是一直流傳至今仍沒有過時的傳統文化習俗。今年拜年因為我媽有工作在身,不能出席聚首一堂的拜年機會。她把拜年要做的工作都交給我,令我深感這是一件頗頻蹸的任務。值得寫一下。
大家在小時候會不會很嚮往農曆新年?在中小學時期,我挺嚮往農曆新年。因為學校有長假期,給長期要融入群體,和人打交道而造成的情緒繃緊有一個放鬆的機會。另一個重點是,農曆新年會有利是收入,在學生時代零用錢僅僅夠買午餐的情況之下,可以有一個收入,買其他想要的東西。
但這些美好的體驗原來只是家族中的後輩和小孩才會感受到。對成年人,尤其是已經結婚的人來說,拜年要做的事,可能是繁忙的任務。要準備利是給後輩(這裏要找換現金、準備利是封、點算要派的利是數量、要包利是、到拜年當日要確保把利是交到後輩手)、準備賀禮(這裏要一早買好準備送禮用的賀年禮盒,要考慮贈送的禮盒是否大方得體、人們會不會吃),假如是在自己家中迎接親戚,也要把地方打掃乾淨,拜年當日還要煮好足夠應付大人小孩食量的食物。我認為一整年裏面,最需要隆重其事地的日子就是農曆新年。
在社交的方面來說,拜年就好像警察截車查牌一樣。一年一度的農曆新年,就是查牌的時候,要查證你的身份。每出席一個拜年聚會,就是要向認識的人表明自己現在的社會地位。即使不是遭遇到令人反感、戲劇性又老土的大台劇情:和價值觀完全相反,但因為有血緣關係的親戚聚首一堂,無奈地接受無情、冒犯的問候。但輕輕地提到自己現時狀況,也有可能在言談中透露出自己的價值觀。出於本來就注定的血緣而每年一聚,人口基數少的情況下,親戚擁有恰巧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價值觀機會,比起在外面世界認識到有相同價值觀的人,機會較少,較容易會產生衝突。
以上說這些社交衝突,是我想像到可能會遇到的情況,並不代表我有遭遇到這些問題。相反我有一群包容我的好親戚,在他們面前,我只需要飾演自己就好。沒有電視情節般,在親戚面前要裝模作樣地需要扮演一個社會地位體面的角色(實際上應該大部份人都是平民,珍貴的血緣關係按道理應該互相尊重包容,長輩在年輕時候都經歷過拜年被他們長輩問候,所以現在成為長輩後,聚會時應該都不會「離地」地故意刁難後輩才是常態。好奇大家喜不喜歡拜年?和親戚的關係如何?歡迎留言)。在我的體驗中是:「只要看到我有出席聚會,親戚們就覺得好。」的感覺。
因為確實是有很多事情要做啊!事關今次我媽不能出席,她把她要做的事情轉托我和父親處理。首先有:
1.派利是給後輩
2.給我媽的媽(我外婆)五百元
3.順利把一早買好的Royce朱古力薯片禮盒送到親戚的手上
然後還有我本來的任務,因為都是我做,所以就繼續數下去:
4.確保自己不會失禮,對每個給我利是的長輩講恭賀語。要低調收斂而從容,不要說些可能會挑戰別人價值觀的話題。
5.保管好交給我轉交給我弟的利是
6.在同時處理這些事之餘要吃飽
⋯⋯
除了第一項派利是之外,其餘第二至六項都要我來處理。拜年團聚真的不只是聚首一堂吃頓飯那麼簡單。
在人數方面,外婆有七個子女,分別有4個女兒、3個兒子。我媽是排第三的女兒,我的阿姨舅父和他們小孩,就我的大姨為例,她有三個女兒,是和我同輩,但是她們出生比我早,而且都有小孩。所以我也會得到她們的利是。
在數人數準備利是和賀年禮盒時,都會感嘆生命的偉大。好像一棵樹會長出樹冠,樹冠上的樹枝會長出小樹枝,小樹枝會長出樹葉。樹上會開花、會結果。
感嘆生命的偉大同時,每一個單位都是要準備禮盒和利是的對象。有多少個家庭就要準備多少個禮盒還有後輩的每人兩封(來自我媽和我父親)的利是, 是一個巨大的工作。
在我看來要有效率地處理好這些事還吃飽的話,最理想的做法就是:早點到達,比大部份親戚早就贏。因為早到的話就可以因應着每位比我晚抵達的親戚來拿出禮包,在送他們禮包的同時,長輩們也會給我利是,我就可以把利是分開我和弟弟兩份,然後還可以從容地說出恭賀語。每個家庭不會同一時間到達,所以我送出禮包和收到利是然後分成兩份,都能優雅地完成。而且早到又不會失禮。還可以在人少的時候,順利地把媽媽託我的五百元交給外婆。在沒有事要處理的時候,就把肚子填滿。
巨大的check list滿✓完成。
今篇文章的結論就是如果想從容地拜年,最好的做法就是早點到達,就能優雅地完成使命。還有就是體會到拜年對長輩來說是一項繁忙的任務。感激一直以來給我家準備利是和禮盒的長輩。這從來都不是件輕鬆的事。
今篇完!歡迎請我喝杯咖啡、訂閱、心、likecoin!
https://www.buymeacoffee.com/fionkwankwan
https://medium.com/@fionkwankwa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