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夏洛特王后:柏捷頓家族前傳』我本人對柏捷頓家族本身是沒有太大的興趣,感覺它的內容有點像古裝版的肥皂劇,不過因為有人推薦它的前傳,而且只有短短的六集就看了。
這部劇比柏捷頓家族好一些,不是一直在那裏愛來愛去,主要是說一個有黑人血統的女性貴族嫁給了英王喬治三世,然後發現喬治有精神病,整劇焦點在如何與精神疾病相處與種族政治的議題。片中夏洛特王后那股當代女性的坦率果決的作風,例如年輕的她為了反抗被安排的婚事而要爬牆逃婚,例如喬治國王的真誠坦率並不以國王身份來權壓別人等等,以及碧昂絲的歌曲在片中穿插,讓我感到強烈撲鼻而來的現代感,有種看穿越劇的感覺,令我覺得這部片僅僅是後人對時空與文化的倒置,對歷史的狂想。
結果看完劇後上網查了一下,什麼?十八世紀的英國真的有過黑人王后??
夏洛特王后(1744-1818)來自德國的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公國,她在1761年嫁給英王喬治三世,成為英國王后。至於她的「黑人血統」說法,則主要來自一些歷史畫像,因為她的五官特徵(如寬鼻和豐滿的嘴唇)讓某些學者認為她可能有非洲血統,當時的皇室畫家通常會把一些不討喜的長相特徵淡化,所以有些學者強調在這樣的風氣之下還能在畫上看到一些黑人特徵代表其重要性。一些學者提出,她的祖先可能與15世紀葡萄牙王室的非洲血統有關,但是並沒有明確的證據。當今的白金漢宮發言人表示「關於夏洛特王后有非洲血統一說已經是多年以來一直有的事了」。皇室多年來不反駁也不承認,反正大家都知道有這個可能就是了。
所以如果夏洛特王后真的是黑人,當時的社會看來並沒有把她視為黑人,而是接受她作為一位歐洲貴族。她之所以能夠成為王后,並不是因為種族平等,而是因為她是來自歐洲貴族家庭,符合英國皇室的政治需求。也就是說,我們也不需要因為英國在十八世紀有個黑人王后感到震驚,因為這並不是什麼人權勝利的事件,只是當時皇室用來決定「誰有權利被接受」的符號是階級,再來才是膚色罷了。即便在今天,社會仍然存在類似的現象——當某個人擁有財富、權勢或社會地位時,他們往往可以跨越種族障礙,而來自底層的族群則仍然面臨著制度性的歧視。
本劇中最令人心碎的一條劇情線,無疑是喬治三世的精神疾病。在影集中,他時而清醒,時而瘋狂,夏洛特王后則在努力支撐這段婚姻。
歷史上的喬治三世的確有類似的病情,近年來也有研究認為,他的症狀更符合躁鬱症。無論如何,這場疾病最終導致他在1810年被宣布無行為能力,王位則由他的兒子喬治四世代理。儘管喬治三世的精神狀況不穩定,他仍然貴為國王直到他七十歲。這是否也是因為他的「符號」足夠強大(當然也加上當時訊息不發達,大部分的人應該不知道國王有這方面的困擾),所以仍然被接受?
這令我想到,現代社會強調「多元文化」和「政治正確」,但這種包容是否真正落實,還是只是換了一種新的符號來區分?一些群體可能因為歷史上的壓迫而被優先保護,這可能導致其他群體感到被邊緣化,進而產生新的對立,被"取消"。例如,有些白人男性認為自己現在無論說什麼、做什麼,都可能被貼上「特權者」或「壓迫者」的標籤,反被逆向歧視。這是否代表我們只是換了一種方式來決定「誰有權利被接受」?當某些群體獲得更多話語權時,其他群體很有可能正在被邊緣化。
在歷史長河中,文明的進步總像鐘擺一樣,當指針晃到一側時,我們就會急著用力改正,但當指針晃向另一側,又會有人感到被忽視、被壓迫。歷史就在這兩邊來回晃蕩,擠壓著安全感,撕扯著既有的秩序,也動搖著人們對公平與正義的理解。每一次指針的晃動,都是對舊世界的鬆動,對新價值的試探,而在這個過程中,總會有人感到不安,感到自己的位置變得模糊,感到話語權在轉移,甚至覺得自己成了新的邊緣人。
但是,這似乎是人類的宿命。因為這世上有太多心理與社會因素會讓人們持續的歧視,總會有新的符號與標籤出現,決定歧視的對象。所以就讓這指針笨拙的持續晃下去吧。因為每一次晃動,都是人類試圖理解彼此、尋找平衡的過程。或許它不會帶來完美的公平,或許在撥正一種錯誤時,又無意間製造了另一種不公,但不好意思這正是我們前進的方式。只要我們不放棄學習,不放棄對彼此的同理,那麼這來回的鐘擺,終究會在某個時刻,讓我們離真正的共存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