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的台股,算是走出了一個很奇異的走勢 。從新春的開盤大跌、到了週五的時候漲回了幾乎是封關前的23,478。DeepSeek在年節中造成的餘波,在目前大概是反應殆盡了。而今天的開盤,則是要面對我們週六所說的非農和就業數據的反應。在昨天大概世界沒有什麼更巨大的變動了,今天的台股還是要承受一些反彈了。
最近我的腦海中一直在想著,假設真的川普瘋起來,課了台灣晶片 100 % 關稅,這時候,應該要的定價可能會差多呢?這裡我們以蘋果為例,蘋果手機在美國本土的銷量約為占其年銷售量的 31.8 %
美國占全球iPhone出貨的31.8%,日本占7.2%。據其最新的產業調查顯示,去年第四季全球iPhone 16系列出貨量與2023年第四季iPhone 15系列出貨量分別約6,600萬支與6,800萬支。
可以再更一步地大概地來推算,其全年約出2.64億支iPhone 手機,若用31.8 % 來計,全美約為8,184 萬支。當然在成本的估算上,總支數可能不這麼重要,重點還是在於在售價上的比例。也因此,我們可以試算一下:
假設iphone 本來的晶片組為 100 元美金的售價,在什麼都不變的前提之下:
蘋果的成本 = (((100 * 68.2) + ( 100 + 100) * 31.8)) / 100 = 131.8
其平均採購的成本會多31.8%,假設有 25% 的美國手機可以用美國廠支應的話,這時候蘋果的成本可以變成 123.85元:
蘋果的成本 = (((100 * (68.2 + 7.95)) + ( 100 + 100) * (31.8 - 7.95)) / 100 = 123.85
當然,這個晶片組的採購應該不是 100 美元,但是我們用 100 元來計的話,大概可以算出,蘋果在晶片上的成本約要上升 23.85% 左右。
而蘋果的晶片組約占其整個材料成本 (BOM)的 25 %。這時候,我們可以算出,假設這個關稅的部分,全部由蘋果承擔的話 ,在iphone 上,其成本將會上昇 5 %:
iPhone的成本概算 = 0.75 + 0.25 * 1.23 = 1.05
5 % 的概念是什麼,以現在 iPhone 16 512G約為 38,000 元,若是漲了 5 % 約為39,900元。這個感覺起來在心理上應該是絕對有感的,但是在作生意上,若是 5 % 的成本漲幅,在後段上,若可以在 10 % 之內,我覺得就是偷笑了。
假設上升了 10 % ,我猜大部分的電子產品也得面臨這樣的漲幅,因為還有很多的「新的」作業費。在成本上升上,必然會減產,抽單。這時候可能會面臨新冠時候缺單時,有部分客戶就會說,哪我拉高單量來減少成本。
這時候一個 BOM 上面的「天缺」單料,又會造成「搶購」效應。還記得,之前有大量的產品,在庫存賣完後,開始缺貨。因為IC 缺料的關係,沒有辦法出貨。當然這時候對於半導體或是IC 設計,「缺貨」就是代表新的「漲價」機會。
電子股可能會在大跌之後,因為缺貨開始搶貨的漲價。在這時候,又可以重跑一次 2023 的流程,但悲傷的是,在經濟學裡,東西漲上去之後,要再跌下來的機率是比較小的。受害的,可能都是薪水沒有漲的你和我。
剛剛的試算,算是把晶片稅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當然我不知道賴政府有沒有在美國的國會中使用。晶片稅有可能會成為台灣半導體力量(國力)消退的重要轉折點。政府可能要想辦法出點籌碼,來停止或是減緩這樣的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