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汗國1017年的統治者與隨行。沒有太多圖片可用,截這張圖片用一下。Wiki Commons, "The Kara-Khanid ruler Ilig Khan on horse submitting to Mahmud of Ghazni riding an elephant, Persian painting, 1306-14.jpg"
在耶律大石於葉密立稱帝後,新生的大遼帝國繼續將戰略目標放在中亞,以高昌回鶻及東、西喀喇汗國為主要目標。
高昌回鶻很快地就舉手投降,作了西遼的附庸國。東喀喇汗國情況則複雜一些。
在耶律大石初次西征時,東喀喇汗,「阿爾斯蘭汗」(意即獅子汗)阿合馬.伊本.哈桑在喀什噶爾激烈抵抗,結果居然大敗遼軍,使耶律大石死傷慘重,前次在付費文章已有說過。顯然這位穆斯林獅子不是好對付的敵人。
然而,東喀喇汗國的民族衝突,卻給了耶律大石可趁之機。
原來,當時在東喀喇汗國邊境,已經有大量遼國的移民居住,這些突厥—契丹混居的聚落,數量達「一萬六千帳」。
他們本來為東喀喇汗歡迎,作為邊境鎮守者。但在耶律大石來到中亞前後,東喀喇汗國卻「強迫他們與妻子隔離,使之不再繁衍。」這些契丹、突厥人震怒之下,起兵抗爭,阿爾斯蘭汗則以「聖戰」回應。
於是,耶律大石大軍調轉,湧向這塊內戰中的七河地區。大旗一招,把這些叛亂的契丹、突厥人都納入了大遼麾下。新生的西遼軍不費吹灰之力,人數忽地擴增一倍。但大石仍不冒進,全軍在邊境駐紮,等待時機變動。
而轉機很快來臨:阿爾斯蘭汗病故。繼位者伊卜拉欣壓制不住旗下的康里人和葛羅祿人,無計可施之下,乾脆派使節向西遼獻土臣服:
「把自己的軟弱、康里人和哈剌魯(葛羅祿人)的強大和奸詐告訴他,並請求他到他的都城去,以此他可以把他的整個版圖置於他的治下,從而使他自己擺脫這塵世的煩惱。」
因而,在1134年,西遼大軍開進東喀喇汗國的首都巴拉沙袞(Balāsāghūn),「登上那不費他分文的寶座。」不久,東喀喇汗國壓制完成。
巴拉沙袞在中亞地理條件相當優良。近一個世紀後,跟隨丘處機來此遊歷的全真教道士,李志常寫道:
「平地頗多,以農桑爲務。釀蒲萄爲酒,果實與中國同,惟經夏秋無雨,皆疏河灌漑,百穀用成。」
故耶律大石決定遷都此地,新都又叫虎思斡耳朵,意為「強而有力的宮帳」。未來近一百年的西遼中亞霸政,就是從這座新都展開。
&
資料來源:
魏良弢,《中國歷史:喀喇汗王朝史、西遼史》,頁269-272。
中文維基百科條目,"八剌沙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