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古】一人份的勇氣,扛民族音樂學的大旗!二十世紀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Bartók)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作曲家巴爾托克(匈牙利語:Bartók Béla Viktor János) 圖/DW.com

作曲家巴爾托克(匈牙利語:Bartók Béla Viktor János) 圖/DW.com


二十世紀代表作曲家之一的巴爾托克(匈牙利語:Bartók Béla Viktor János)(1881-1945),除最著名的代表作——鋼琴音樂教材《小宇宙》外,他畢生致力於研究民間歌曲,不辭勞苦,走遍東歐各地,所記錄整理的民歌與民樂超過一萬三千首。同時,民謠也成為他往後作曲上的根基與泉源,被後人稱作「民族音樂學之父」。

然而,巴爾托克作品中刻意不協調的曲調,引起音樂界震盪,他的作品曾被譏諷猶如「穿著靴子在琴鍵上踩踏」所發出的聲音、是一種「野蠻的快板」,生前的音樂始終不被世人所理解。

作品鮮少被搬演且欠缺演出機會,一生清苦、疾病纏,直至逝世後,巴爾托克才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世人逐漸理解他在音樂上帶來的嘗試與突破,也在世界各地廣泛上演他的作品!

敢於與眾不同!他在方方面面都是「關鍵少數」

攝於1910年,巴爾托克大量蒐集並研究匈牙利民歌。 圖/Editio Musica Budapest

攝於1910年,巴爾托克大量蒐集並研究匈牙利民歌。 圖/Editio Musica Budapest

若以來自後人的、清醒的第三者旁觀角度視之,不論生活還是回歸藝術,巴爾托克都是那個「特別且出眾」的個體,然而,他同時也是那種「格格不入」的存在。

政治立場上,他所處的環境是二戰期間受法西斯主義籠罩下的匈牙利,但他敢於此刻站出來,為猶太民族發聲。理念上,與當時多數學院派音樂家將傳統民間音樂經過美化後不同、一反其道,在創作的音樂教材《小宇宙》編纂上,以民間音樂為一切之基礎,被後世奉為民族樂派作曲家。

音樂上,他的樂風尤為特別,吸收民謠先慢後快的簡短調式,曲調中不和諧、粗獷而激情的風格,乍聽之下不易被接受,可是以現代的視角看待,都是十足的超前!可以說,巴爾托克是音樂史上難以被忽視的一筆濃墨重彩。

在故事開始之前,那個匈牙利東部小鎮的小男孩

(由左至右)依序為 5 歲、18 歲剛進入李斯特音樂學院就讀、22 歲、以及 31 歲任教於李斯特音樂學院的巴爾托克。 圖/(由左至右)依序為 A. DAGLI ORTI 攝、Wikepedia

(由左至右)依序為 5 歲、18 歲剛進入李斯特音樂學院就讀、22 歲、以及 31 歲任教於李斯特音樂學院的巴爾托克。 圖/(由左至右)依序為 A. DAGLI ORTI 攝、Wikepedia

巴爾托克出生於匈牙利東部小鎮的一個音樂世家,父親是一所農業學校的校長,酷愛音樂,特別喜愛鋼琴、大提琴,不僅客串樂團指揮,還嘗試音樂創作。母親是一名優秀的鋼琴教師,因此,小巴爾托克自幼跟隨母親學習鋼琴、作曲。

10 歲首次登臺演出,18 歲進入李斯特音樂學院(又稱布達佩斯皇家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作曲, 31 歲時即上任該院鋼琴教授。

深入東歐鄉土,願一生與民族音樂為伍

二十世紀一○年代,巴爾托克自李斯特音樂學院(又稱布達佩斯皇家音樂學院)畢業後,受當時匈牙利波濤洶湧的民族主義影響,對民間音樂産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收集並研究匈牙利民歌。

點我聆聽:留聲機的發明,讓我們很幸運地,可以於今日聽見巴爾托克錄製羅馬尼亞民間舞蹈樂曲的聲音片段。

原本抱持著狹隘民族主義觀的他,自踏入民間音樂研究的領域之後,得以走出地域主義的束縛,以更寬廣的胸襟來接納各國民間音樂。

採樣範圍從匈牙利境內開始,逐步擴大到匈牙利、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甚至阿拉伯、土耳其等東歐地區!他將各地民間音樂語法分解再生,將收集來的民間音樂進行科學比較,分析其結構來源和變遷,這些研究對他後來的音樂創作有著很深的影響。

巴爾托克本人在 1928 年寫道:「為更深地了解民間音樂的旋律,我們必須自己收集民歌,而不僅僅是透過書面印刷,紙質材料是死的,但民間音樂那種真實的、跳動的生命力,唯有透過與農民的直接接觸,親身經歷與感受才有了解民間音樂的可能。」

進入 1920 年代後,巴爾托克同時受著現代音樂的衝擊,加上長年醉心於民間音樂的研究,漸漸將民謠素材從形式上的運用內化、再進一步融合現代主義與無調音樂的特色,形成自身的獨特風格,代表作紛紛出現,他在曲調中加入許多不和諧樂音,形成一種充滿了既野性、粗暴,又充滿活力的曲風,既融合了古樸的民間音樂元素,又反映了宏偉博大的民族意識!

他的代表作都從民間音樂為出發,但作品的面相廣泛多元,包含兼具民族靈魂與現代風格的芭蕾舞劇、歌劇、弦樂四重奏及管絃樂作品。

著名曲目如《匈牙利地區的羅馬尼亞舞曲》、《十五首匈牙利農民歌曲》、管弦樂《匈牙利素描》等,以及他最為代表性的,專為鋼琴初學者所寫的鋼琴曲集教材《小宇宙》(Mikrokosmos)。

最能代表巴爾托克作曲手法及民謠特色之作:《小宇宙》

巴爾托克( 右 )與其子彼得 ( 左,Bartók Péter )合影。 圖/VARIETAS

巴爾托克( 右 )與其子彼得 ( 左,Bartók Péter )合影。 圖/VARIETAS

為養家餬口,傾其一生於民間音樂研究與推廣的巴爾托克,也和多數音樂家一樣:以教職謀生。教授鋼琴的工作,提供了巴爾托克一份穩定的收入來源,得以支持他長期持續研究民間音樂。

儘管對巴爾托克來說,民間音樂蒐集才是畢生使命與第一優先次序,但他仍舊是一位十分盡責的教師。雖在音樂學院及私下教授的鋼琴學生均非初學者,但巴爾托克卻非常關心鋼琴初學者應有的音樂及技巧訓練!

因認為當時市面上除巴赫《簡易樂曲》及舒曼《青少年曲集》外,有價值的初學者教本十分匱乏, 1926 年,巴爾托克著手於為兒童鋼琴學習所創作的鋼琴曲集《小宇宙》(Mikrokosmos)

有趣的是,在創作過程中,正適逢他年幼的兒子彼得剛開啟音樂學習的道路, 據彼得回憶(Suchoff, 1956, p. 73),1936 年,是他開始學習鋼琴的第一年,父親巴爾托克便以手邊尚在創作中的《小宇宙》為教材,教導他彈奏鋼琴,可以說,他就是父《小宇宙》教材的第一個實驗品。

點我聆聽:很珍貴的,巴爾托克親自彈奏《小宇宙》音檔

直至1939年,《小宇宙》全部完成,共有六冊,153 首鋼琴曲。曲目始於初學者的五指練習,並有系統地逐步進階至高級艱深的音樂會作品,內容由淺入深,且在其中融入東歐民謠曲風,極具代表性。

《小宇宙》與一般初學者鋼琴教材不同之處在於,巴爾托克認為鋼琴教師應具備能自行向學生解說、無須參考教本的能力,因而在前三冊中,並無任何技巧或理論說明文字,同時,樂曲依技巧及音樂性的難易度編排,教師可依學生程度挑選合適樂曲進行授課。

《小宇宙》的創作風格亦十分特別!首先,它的旋律多為不規則或不對稱的樂句、節奏上拍子變化頻繁、拋棄傳統大小調、在曲調中加入不諧和音,此外,巴爾托克也刻意將升降記號置於實際音高,與一般常見的升降記號位置不同。種種設計,都增加演奏者識譜與彈奏上的難度,需更留意彈奏,才不致出錯。

《小宇宙》,是巴爾托克在編寫教材時,希望藉之鼓勵學生移調、改編樂曲、練習視奏,並拓展聽力的力作,足見其良苦用心。

《小宇宙》,是公認二十世紀重要的鋼琴教材,後人將之比擬前人蕭邦《練習曲》與巴赫《平均律》的不朽地位,它的重要性不僅在於訓練彈奏者的音樂性及技巧,更可被視為循序漸進地運用到二十世紀音樂的作曲手法,可說是巴爾托克一生創作的音樂語言縮影。

穿越時間與空間的桎梏,偉大作曲家近在眼前

到了 1930年 代未,歐洲局勢混亂不安,第二次世界大戰隨時可能爆發,他的健康狀況也出現了警訊。直到 1939 年巴爾托克的母親不幸病逝,加上隨後不久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公開反對法西斯,巴爾托克被迫流亡美國。

他畢生投入民間音樂研究,雖受聘於學院,生活卻缺乏保障——人們鮮少演出他的作品,也沒人邀請他演奏,生活長年孤獨貧困,且疾病纏身,在美國的最後四年裡,他只創作了二首曲子,以及二首未及完成的作品。1945 年 9 月 26 日上午,巴爾托克最終不敵白血病,於紐約與世長辭,享年 64 歲。

直至逝世 46 年後,他的遺體才被運回他心愛的故鄉匈牙利,長眠於匈牙利布達佩斯的法卡斯特雷蒂公墓中。直至他逝世後,他的作品也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世界各地廣泛上演。

回顧巴爾托克的一生,似乎注定是一個格格不入的人——對法西斯來說他的民族主義太平易近人,對共產主義者來說太資產階級,對傳統音樂擁護者而言他又太前衛,對每類型的人來說,他似乎都太難相處。

然而,當你回到他的音樂時,你會聽到一個熱愛人性的人的作品,在音樂裡,藏著他的一種優雅,一種快樂,一種尊嚴,一種來自民間的素樸聲音,具備人文關懷的智慧,這些種種美好,在不知不覺中,悄悄治癒了我們對他清苦一生感到惋惜的憂傷。

望著雪地中巴爾托克的雕像,我們似乎穿過時間回到二十世紀,只聽見他輕輕的一陣嘆息。

貝拉·巴托克紀念館花園中,Imre Varga 所創作之巴托克雕像。圖/James Franklin 攝

貝拉·巴托克紀念館花園中,Imre Varga 所創作之巴托克雕像。圖/James Franklin 攝

成功畢竟占少數,也許,音樂或任何一種藝術的學習,從來不是為了要成為多偉大的人物,而是讓我們在生命裡,具備與他人共感的可能,培養出一種深切的同理與人文關懷。於是,得以跨越時間與地域的限制,對於音樂家,彷彿親見,近在眼前。

音音旅遊團,初衷即是盼能陪伴音樂學子們,在學習的路上,一同負重前行。這次,我們將前往匈牙利,與二十世紀匈牙利作曲家,來場不期而遇的時空相會!


✈【音音旅遊團】即將帶大家出發!與我們一起重返巴爾托克的家鄉匈牙利💙,以及其他東歐音樂之都。詳情請點開【連結】了解報名資訊,偷偷告訴你:2023 年 9 月 30 日前報名現省 5000元哦!

════════❤【音音旅遊團】之音樂深度探索之旅 12 日❤ ════════

日期:2024 年 01 月 28 日 (日)~ 02 月 08 日 (四)
地點:奧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

raw-image

※ 文章原載自【音音有代誌】:《一人份的勇氣,扛民族音樂學的大旗!二十世紀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資料

  1. CPR Classical, “Listen: How Bela Bartok Turned Folk Melodies Into Classical Masterworks
  2. Hektoen International,“Béla Bartók (1881-1945): The years in America, triumph over tragedy
  3. ACO News,“Redemption and Liberation
  4. 國立歷史博物館華藝線上圖書館,「以民樂為師的古典音樂先趨-巴爾托克
  5. 博客來,「【巴爾托克】作曲家
  6.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系副教授胡聖玲 2011 年論文,「由《小宇宙》探討巴爾托克的鋼琴教學觀
  7. 維基百科,「巴爾托克·貝拉
avatar-img
1會員
27內容數
❝ 見字如晤,聲息可辨。 ❞ 一位有著大眾臉的編輯,期盼在充斥短影音的世界裡,以 #文字 認出彼此。 期許透過 #內容,讓讀者感受到不僅是達標的誠意,為世界帶來即便微小,卻正向的漣漪。 ​ 🖋 文字散見於音音有代誌、關鍵評論網、方格子 📧 合作:lettersalive09@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晤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馬勒創作上的兩大重心,是交響曲與藝術歌曲。若說馬勒的交響曲宛如一本編年體自傳,道盡他一生遭遇;他的歌曲則猶如澄清的湖面,忠實地倒映出他纖細幽微的情感世界看待生命的方式。馬勒的歌曲作品數量不多,卻能脫離以往以鋼琴為歌曲伴奏的傳統,改以管絃樂為伴奏,頗具新意。
有評論家大膽預測,近期超夯電影《奧本海默》( Oppenheimer )的男主角席尼墨菲( Cillian Murphy ),極可能以本作摘下奧斯卡獎!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以演員身份活躍之前,席尼墨菲年少時的夢想是成為搖滾歌手,他還曾因為音樂品味太好而加入影集的配樂團隊……螢幕之外,席尼墨菲他
❝ 妥善規劃與安排時間,讓生活井然有序。❞ —錢祥平 父親是鼓手,母親主修作曲,祥平無疑是來自音樂家庭的孩子,自幼即在充滿音樂的環境中成長,耳濡目染。外加上和媽媽一樣,都喜歡大提琴的音色,於是自就讀幼稚園大班開始,他便結下了與大提琴一路牽絆至今長達近十年的緣分。回想起音樂學習路上曾歷經的挫折,
孩子對音樂領域感興趣,卻在次次練習中消磨自信心,如何應對?身為家長和老師,又該如何陪伴?以及,許多人敲碗的熱門搜尋關鍵:做好一門音樂學問,是不是背後有什麼秘訣?這次很開心邀請到 2023 卓越盃國際音樂交流音樂會的優秀表演者們,以及在學習路上一路陪伴他們的老師與家長,分享學習路上的點點滴滴!
卓越盃,由創辦人鄭吉良先生創立,以累積超過十年的厚實底蘊,今年( 2023 )八月,卓越盃國際總決賽《 2023 EIMOC 卓越盃國際音樂公開賽》於功學社蘆洲音樂廳舉行,樂音再次響起,重磅登台!數年疫情,終於解封,世界秩序逐漸恢復正軌,連續四日不間斷的比賽序幕,由參與卓越盃系列賽事多年的小小鋼琴家
反覆敲擊的琴鍵、來回奏響的音階、撥動的每條琴弦、深吸的每口氣息,每一次的登台,都是表演者與自己的競賽。然而,有的時候,不費吹灰之力,卻拿到超乎期待的結果;有的時候,不肯放棄,卻總也拿不到滿分的獎勵。成長,就是這麼神奇,把你帶向未知之地。習藝之路,可謂是一點也不容易!華麗的表演服與舞台背後,是音樂
馬勒創作上的兩大重心,是交響曲與藝術歌曲。若說馬勒的交響曲宛如一本編年體自傳,道盡他一生遭遇;他的歌曲則猶如澄清的湖面,忠實地倒映出他纖細幽微的情感世界看待生命的方式。馬勒的歌曲作品數量不多,卻能脫離以往以鋼琴為歌曲伴奏的傳統,改以管絃樂為伴奏,頗具新意。
有評論家大膽預測,近期超夯電影《奧本海默》( Oppenheimer )的男主角席尼墨菲( Cillian Murphy ),極可能以本作摘下奧斯卡獎!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以演員身份活躍之前,席尼墨菲年少時的夢想是成為搖滾歌手,他還曾因為音樂品味太好而加入影集的配樂團隊……螢幕之外,席尼墨菲他
❝ 妥善規劃與安排時間,讓生活井然有序。❞ —錢祥平 父親是鼓手,母親主修作曲,祥平無疑是來自音樂家庭的孩子,自幼即在充滿音樂的環境中成長,耳濡目染。外加上和媽媽一樣,都喜歡大提琴的音色,於是自就讀幼稚園大班開始,他便結下了與大提琴一路牽絆至今長達近十年的緣分。回想起音樂學習路上曾歷經的挫折,
孩子對音樂領域感興趣,卻在次次練習中消磨自信心,如何應對?身為家長和老師,又該如何陪伴?以及,許多人敲碗的熱門搜尋關鍵:做好一門音樂學問,是不是背後有什麼秘訣?這次很開心邀請到 2023 卓越盃國際音樂交流音樂會的優秀表演者們,以及在學習路上一路陪伴他們的老師與家長,分享學習路上的點點滴滴!
卓越盃,由創辦人鄭吉良先生創立,以累積超過十年的厚實底蘊,今年( 2023 )八月,卓越盃國際總決賽《 2023 EIMOC 卓越盃國際音樂公開賽》於功學社蘆洲音樂廳舉行,樂音再次響起,重磅登台!數年疫情,終於解封,世界秩序逐漸恢復正軌,連續四日不間斷的比賽序幕,由參與卓越盃系列賽事多年的小小鋼琴家
反覆敲擊的琴鍵、來回奏響的音階、撥動的每條琴弦、深吸的每口氣息,每一次的登台,都是表演者與自己的競賽。然而,有的時候,不費吹灰之力,卻拿到超乎期待的結果;有的時候,不肯放棄,卻總也拿不到滿分的獎勵。成長,就是這麼神奇,把你帶向未知之地。習藝之路,可謂是一點也不容易!華麗的表演服與舞台背後,是音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EMKS0vTPR8聽過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嗎?妳一定聽過,只要幾個小節帶過,妳一定可以辨認出來。這幾乎是所有大提琴家必備的曲目,從卡薩爾斯、羅斯托波維奇、愛穿三宅一生的穆斯基一直到馬友友,一定都會錄製的曲目。 這個曲子自從巴
Thumbnail
巴哈的《賦格的藝術》被視為教科書般作品,在他過世百年後重新挖掘出來,依舊是音樂會常見的曲目,優美到被視為文學作品,甚至宛如詩詞。《賦格的藝術》更令人驚嘆的地方,是展現了巴哈的彈性,雖然音樂創新的能力走下坡,巴哈並沒陷入沮喪與憂鬱,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是快樂的老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EMKS0vTPR8聽過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嗎?妳一定聽過,只要幾個小節帶過,妳一定可以辨認出來。這幾乎是所有大提琴家必備的曲目,從卡薩爾斯、羅斯托波維奇、愛穿三宅一生的穆斯基一直到馬友友,一定都會錄製的曲目。 這個曲子自從巴
Thumbnail
巴哈的《賦格的藝術》被視為教科書般作品,在他過世百年後重新挖掘出來,依舊是音樂會常見的曲目,優美到被視為文學作品,甚至宛如詩詞。《賦格的藝術》更令人驚嘆的地方,是展現了巴哈的彈性,雖然音樂創新的能力走下坡,巴哈並沒陷入沮喪與憂鬱,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是快樂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