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四次《花束般的戀愛》,漸漸地會有我該把自己的感覺寫下來的衝動。我想會這麼喜歡,必然是有某部分的投射在裡頭,藉此梳理自己的各種矛盾。
與其說麥跟小絹是因為環境、現實而被分開(頭兩次看也是這種感覺),或許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建立真正深層的連結,而是停留在「喜好一致」的表面共鳴。然而喜歡同一本書,並不等同於被觸動的是同一種情感。
不停地追求三觀契合的愛情對我來說太理想化了。相比之下,我更相信真正穩固的關係來自雙方能否理解彼此的個體性,願意在關係中持續對話與調整,並且尊重彼此間必然存在著的差異。人是流動的,我們的想法、價值觀會隨著時間與經歷變化,愛情的關鍵並非找到一個與自己完全契合的人,而是能否在變化中依然願意互相靠近,並在差異中找到平衡與共鳴。
然而,這件事並不容易。我們太害怕衝突,太渴望被認同,誠實地表露自己需要很大的安全感與信任,以至於在關係中常常選擇隱藏真實的想法,害怕坦承會讓彼此的距離變遠,甚至導致失去對方。但當一段感情建立在害怕失去的基礎上,愛就會變得小心翼翼,甚至失去自由。
日本名主持人 所ジョージ 曾經分享他對婚姻的看法,認為「價值觀的不同反而能讓關係更好」,他認為夫妻之間若完全相同,可能會陷入無聊和缺乏挑戰的狀態。相反,當兩個人有不同的觀點和想法時,反而能促進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溝通,使關係更加穩固和有趣。他也強調,重要的是能夠尊重對方的不同,而非強求一致,這樣的多樣性才能讓兩人的生活充滿色彩和動力。
這樣的觀點,與多數現代人所追求的「愛上另一個自己」、「尋找三觀契合的另一伴」似乎有所不同。現階段的我較傾向於在不同的價值觀中創造新的思考方向,當兩個人帶著各自獨特的視角相遇,一切才會變得更有趣吧!這樣的關係或許需要更多的交流,中間可能會有很多的衝撞,但正是因為不同,才讓彼此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
在近期的第四次觀看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摩天輪裡的一段對話。
麥向只在乎車廂內菜單有什麼餐點的小絹說:「坐摩天輪不是應該要欣賞外面的景色嗎?」
「你喜歡夜景嗎?」小絹問
「還好。」麥回答。
「我不覺得夜景有多棒。」小絹說。
那一刻,他們終於能在對方面前做自己,不再顧慮對方的期待與偏好,而是誠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或許,當一段關係走到可以自在做自己的階段,結局是分開還是繼續,反而沒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