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兒時的童玩嗎?跳繩、陀螺、扯鈴……這些陪伴無數人成長的遊戲,在《漢聲中國童玩》這本書裡得到了完整的記錄與考證。這不只是一本關於童年的書,更是一部文化的回憶錄。
《漢聲中國童玩》在很久以前家裡頭其實已經有一本了,只是不知為何這本封底和最後兩頁已經付之闕如,為求書本的完整,在2009年在二手網拍網站上買到這本,目前看起來二手網拍還有很多本,看倌們想找的話只要輸入「漢聲中國童玩」搜尋就可以找到了。
《漢聲中國童玩》這本專書的前身是漢聲月刊雜誌裡面有關「玩」的篇章在1978年集結成冊,出版了「漢聲月刊雜誌中國童玩專集」(1)、(2),後來將兩本合而為一,於1979出版一本名為《漢聲中國童玩》的專書,而專集(1)、(2)的封面分別拿來做為專書的封面與封底。我手頭上這一本就是1979年出版的專書,是血與汗的結晶,內容蒐集了中國與台灣早期民間童玩,種類繁多並考據確實,從中國北方兒時同玩開始介紹,到早期台灣兒童常見遊戲,分門別類,提綱挈領,內容豐富,取材自大自然製作而成的玩具、只要有場地就能進行的團體遊戲、或是向街頭貨郎買的小玩藝兒,都能在這本書找得到,當我們翻開這本書,就像打開了時光隧道,一幕幕兒時的畫面浮現眼前。那個時代沒有手機、沒有電動,卻有數不盡的快樂——一根繩子、一顆毽子、一隻紙鳶,都能讓我們玩上一整天。
以下介紹節錄自本書,請各位看倌看一看呗!
春
除面具之外,明清時的兒童在春節裏還流行吹撥琉璃喇叭和擊太平鼓。除此以外,孩子們還玩「跳百索」,這遊戲至少也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跳百索」的名稱是因為當繩飛轉時,可以幻成千百條而起。到今天,孩童們依舊玩這樣的遊戲,只是不限元宵節,名字也改成「跳繩」了。
隨經春暖花開,孩子們往戶外活動的時間越來越多。正是楊柳兒放青的季節,當天空吹起溫煦和風,那個小孩不想在花園裏打鞦韆、鬥百草或是出去放風箏,打陀螺呢?
風箏舊稱「紙鳶」。我們可以看見當真的鳶在天上飛的時候,經常兩翼不動,倒像是紙糊的鳥一般。大概這就是古人創造和命名的源由罷。
紙鳶的形狀非常繁富,可以有各種動物生態。也有人用緊密的絲弦,繃在竹弓上,這樣風箏在天空中,被風一吹,就發出樂聲來,就像樂器裡的「箏」,紙鳶因此又被稱作「風箏」。
說起陀螺,宋朝人稱之為「千千」。到了明朝,陀螺就已和今天的類似了,是實心木做的,用繩抽動以達到旋轉的效果。
夏
當楊柳兒放青的時節,空鐘是兒童們最好的玩具之一。空鐘也有人稱空箏,又叫扯鈴或地鈴。兒童抖空鐘時,用兩根短木棍兒,大約兩尺長,把兩根木棍的頂端繫以一根長繩;繩子纏繞在空鐘軸上,然後抖動兩棒,空鐘便旋轉起來。
秋
到了秋天,「鬥蟋蟀」的遊戲可要熱烈地在孩子世界裏展開了。在未鬥的四、五天前,每個罐子裏,可以放進去一隻雌蟋蟀,鬥前再取出。到了鬥的那一天,把兩隻雄的蟋蟀放在鬥盆中,雄蟋蟀先是彼此發鳴生示威,接著用鉗子似的巨口互咬起來,最後當然是勝者展翅而鳴,敗者落荒而逃。
過了立秋,到白露、秋分時,天氣也逐漸轉涼了。「楊柳兒死,踢毽子」,從秋涼以至隆冬時分踢毽子,實有暖身活血的功能。
踢毽子這遊戲在宋朝就已經很流行了,孩子們自己拿銅錢、雞毛做好毽子,踢了起來。技巧好的人可以使毽子上下翻飛,一會兒在頭上,一會兒在臂上,又可以左右腳互踢,甚至使毽子「終日繞身不墮」,真使人嘆為觀止。
冬
冬天在中國其他省份就是玩雪,還有在下課時間學生為了取暖擠在牆邊擠呀擠的,把人給擠出來,這叫「擠狗屎」,名字不太好聽,卻是冬天時節學生愛玩的項目。
陀螺的起緣
中國在宋朝時就以現了類似陀螺的玩具,名字叫做「千千」。千千是直徑四寸象牙製的圓盤,當中有一個一寸長的鐵針,用手擰轉這鐵針,使針尖立在桌面上旋轉如飛。快停時再用衣袖拂動它,比賽誰轉得久;這是當時宮女們在帝王深宮內的遊戲。
「陀螺」的名詞最早出現於明朝。它是否由宋朝的千千演變而來,已不可考,但明朝時陀螺已成為兒童的玩具,而不是宮女角勝之戲了。
根據記載,當時陀羅是木製的,實心而無柄,用繩子繞好了,一拋一抽,陀羅便在地上無聲地旋轉。當它緩慢下來時,再用繩子鞭它給它加油,便可轉個不停。這種玩法傳了兩三百年,一直到民國初年,大陸的兒童還有這種玩法。
這本書不只是記錄了中國童玩的歷史與演變,更喚起了無數人的童年回憶。在現代社會,科技讓娛樂變得更加多元,但那些簡單而純真的遊戲,依舊擁有無可取代的魅力。《漢聲中國童玩》不僅是一部關於童年的回憶錄,更是一扇通往傳統文化的大門。
或許,當我們翻開這本書,不只是回憶,而是重新拾起童年的樂趣。何不試著親手做一個紙鳶,或是走到戶外,找到一棵可以攀爬的樹,讓那份單純的快樂再次回到我們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