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辭傳下·第十章

繫辭傳下·第十章

雷冥-avatar-img
發佈於易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原文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 2. 白話文 《易經》這本書,內容廣博而且周備。它包含了天道(自然規律)、人道(人類行為)、地道(地理運行)。這三者相互結合,並透過陰陽兩分,所以產生了六爻。六爻的概念,正是來自於天地人「三才」的道理。 世間萬事萬物都在變動,因此稱之為「爻」。爻之間有高低層次之分,因此形成了「物」。各種事物交錯變化,因此產生了「文理」。如果這些文理不符合正道,那麼吉凶禍福就會隨之而生。 --- 3. 解釋 這一章主要探討《易經》的基本結構、爻的形成以及吉凶的產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 《易經》的完整性:三才與六爻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 《易經》包羅萬象,不僅是一部占卜書,更是一部闡述宇宙法則與人生智慧的經典。 它不僅僅適用於個人決策,還能解釋天地萬物的變化。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天道:指自然法則,例如四季變化、日月運行。 人道:指人類社會的倫理與行為,如道德、政治、經濟等。 地道:指地理與環境的影響,例如山川地勢、風水等。 這三者共同構成了世界運行的法則,《易經》正是用來統攝這些規律的。 「兼三才而兩之,故六。」 「三才」指的是天地人,而「兩之」則是指陰陽對立的原則。 三才與陰陽結合,形成了六爻的基本結構。例如: 天有陽、陰 地有陽、陰 人有陽、陰 因此,每一卦都有六爻,代表天、地、人的陰陽變化。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六爻並非隨意設定,而是源於天地人的規律。 六爻的變化,正是天、地、人互相作用的結果。 (2) 爻的變化與吉凶的產生 「道有變動,故曰爻。」 爻代表事物的變動,因為世界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 《易經》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變易」,所有事物都處於變化之中,因此才有了爻的概念。 「爻有等,故曰物。」 爻之間有不同的層次與等級,因此形成了各種事物。 六爻分為「初、二、三、四、五、上」,不同爻位代表不同的角色與狀態,這些差異形成了萬物的區別。 例如:處於初爻的人剛剛起步,處於五爻的人則可能已經登上高位,這就像社會中的不同階級。 「物相雜,故曰文。」 世間萬物相互交錯,形成了「文理」,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世界秩序。 這裡的「文」與「文明」有關,代表世界的結構與規律。 在《易經》中,「文」也指卦象的組合,這些組合呈現出事物的不同發展方向。 「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當這些規律與秩序違背自然法則時,就會產生吉凶禍福。 例如:一個人如果按照正確的方式處世,就能趨吉避凶;如果行為違背道理,就會遭遇災難。 這也是為什麼《易經》強調「順天應時」,遵循自然與社會的規律才能帶來好的結果。 --- 4. 總結 這一章探討了《易經》的結構與變化,重點包括: 1. 《易經》涵蓋天地人三道,並透過陰陽對立,形成了六爻的基本結構。 2. 爻的變化代表世界的變動,爻之間的層次區別形成了不同的事物。 3. 事物的交錯組合形成了「文理」,當這些文理不符合自然法則時,就會產生吉凶禍福。 這提醒我們:世界是由變動組成的,理解變化的規律,就能趨吉避凶,順應時勢,這正是《易經》的智慧所在。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5會員
465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時也。《無妄》災也。《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賁》無色也。《兌》見而《巽》伏也。《隨》無
1. 原文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遁,故受之以《大壯》。
1. 原文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
1. 原文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時也。《無妄》災也。《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賁》無色也。《兌》見而《巽》伏也。《隨》無
1. 原文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遁,故受之以《大壯》。
1. 原文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