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臉部外傷:流血不止時,如何正確止血與消毒?

3.2 臉部外傷:流血不止時,如何正確止血與消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臉部外傷是最常見的創傷之一,無論是摔倒、撞傷、刀割、玻璃刮傷,甚至是運動或意外打鬥,都可能導致皮膚裂傷、大量流血或傷口感染。由於臉部血管豐富,傷口容易出血,但也正因如此,處理得當的話,臉部傷口癒合速度相對較快,且疤痕較小

本章將教你如何在臉部受傷時正確止血、清潔傷口,並判斷是否需要就醫縫合,以減少後續感染與疤痕的可能性。

raw-image



📌 什麼樣的臉部傷口最容易大量出血?

由於臉部血管豐富,受傷後可能流很多血,但並不代表傷勢一定嚴重。以下幾種類型的傷口,最容易造成持續流血或需要縫合

🔴 眉毛、額頭、頭皮裂傷(頭皮血管豐富,流血量大)


🔴 嘴唇、鼻部受傷(嘴唇傷口很難癒合,鼻部出血量大)


🔴 靠近眼睛的傷口(可能影響視力,需特別小心)


🔴 深度傷口,皮膚裂開超過 1 公分(可能需要縫合)


🔴 被玻璃、刀片劃傷,邊緣不平整(清創不完全會影響癒合)


⚠️ 重要提醒!


即使臉部出血量大,但只要沒有傷到眼睛、口腔內部或深層神經,大多數的傷口都能透過正確處置自行癒合。



🩸 如何正確止血?(第一時間處置)

✅ 3 個步驟快速止血

1️⃣ 用乾淨紗布或毛巾直接壓住傷口,至少 10 分鐘不間斷!

  • 不要頻繁查看傷口! 不斷掀開檢查反而會讓血流更多。
  • 如果血浸透了第一層紗布,不要移開,直接再加一層繼續壓。

2️⃣ 抬高頭部,降低血流到受傷部位

  • 例如額頭、鼻子受傷時,可以稍微往後仰,但不能過度壓迫頸部
  • 如果嘴唇或下巴受傷,讓頭微微側向一邊,避免血液倒流進口腔或氣管。

3️⃣ 冷敷幫助血管收縮

  • 用毛巾包裹冰塊或冰袋,輕輕敷在傷口附近(但不能直接壓在開放性傷口上)。

🚑 什麼情況要立即送醫?


⚠️ 10 分鐘以上仍無法止血(可能是動脈出血)


⚠️ 傷口深可見脂肪或骨頭(需要縫合)


⚠️ 有異物嵌入傷口,無法自行取出


⚠️ 傷口邊緣不平整,撕裂感嚴重(影響癒合)



🧼 如何正確消毒傷口?(避免感染)

止血後,最重要的步驟就是徹底清潔傷口,避免感染

✅ 正確清潔 & 消毒方式

1️⃣ 用清水或生理食鹽水徹底沖洗傷口(至少 30 秒)

  • 避免用酒精或雙氧水直接沖洗! 這些會刺激皮膚,反而延長癒合時間。
  • 若有明顯污物,可用乾淨的棉棒或紗布輕輕擦拭

2️⃣ 塗抹適量的抗生素藥膏(如優碘、莫匹羅星軟膏)

  • 有助於預防細菌感染,但不要塗太厚,以免影響傷口呼吸。

3️⃣ 使用無菌敷料覆蓋傷口

  • 小傷口可以開放通風(如刮傷),但較深的傷口應先貼上透氣敷料,防止細菌入侵。
  • 避免使用棉花球! 棉絮可能殘留在傷口內,增加感染風險。

🚑 什麼情況要立即就醫?


⚠️ 傷口 48 小時內紅腫加劇,或開始流膿(可能感染)


⚠️ 超過 5 年沒打過破傷風疫苗,或傷口被金屬、玻璃割傷


⚠️ 傷口周圍感覺麻木,或有異常疼痛(可能傷及神經)



🪡 這些傷口需要縫合嗎?

有些較深或較大的傷口無法自行癒合,需要由醫生縫合或膠合,以確保美觀與功能性恢復。

🔹 何時需要縫合?


傷口長度超過 1 公分,且無法自行閉合


傷口邊緣凹凸不平,皮膚撕裂嚴重


深可見脂肪、肌肉或骨骼


嘴唇、眼皮等部位受傷,影響美觀


💡 越早縫合,疤痕越小!


黃金縫合時間:


  • 臉部傷口:8 小時內最理想,超過 24 小時感染風險大增
  • 一般傷口:12-24 小時內

🚨 不能拖延的部位!


⚠️ 嘴唇 / 眼皮 / 鼻翼:影響外觀與功能


⚠️ 關節處 / 下巴:活動頻繁,癒合較慢



🩹 如何照顧臉部傷口,減少疤痕?

✅ 1. 避免過度碰觸或摳抓結痂


✅ 2. 1-2 週內避免陽光直射,防止色素沉澱


✅ 3. 若有縫線,需依醫囑 5-7 天拆線


✅ 4. 使用醫療級矽膠貼片,幫助減少疤痕



🔀 臉部外傷處理速查表

raw-image

💡 小結

臉部出血雖多,但通常不會致命,關鍵是「正確止血與消毒」!


超過 1 公分的深傷、無法止血、或發炎感染的傷口,應儘早就醫!


正確照顧傷口,可有效減少疤痕,確保最佳恢復效果!


avatar-img
Sandwich-Care急救 101:現場救援與急診室觀察
4會員
118內容數
當意外發生,你知道該如何正確施救嗎?本沙龍由第一線消防急救員分享現場救援實戰經驗,深入解析黃金 10 分鐘應變、急診室處置、病情觀察,幫助你掌握關鍵急救知識。從 CPR、哈姆立克法到創傷止血,帶你了解如何在危急時刻拯救生命。無論你是任何人🚨 關鍵時刻,Sandwich-Care 與你同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你是不是也常問自己或醫生:「欸,那我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恢復正常啊?」 比如扭到腳、動完手術、骨折、拉傷之後,雖然不再痛到不行,但總覺得「好像還沒完全好」,走路會小心翼翼,動作變慢、怕又弄到。 今天這篇,就像我坐你旁邊跟你聊一樣,幫你整理出關於復健、物理治療你該知道的關鍵觀念,不只幫你判斷「可以動到
出院那天你是不是也鬆了一口氣? 醫生說可以回家,感覺像是:「好耶,終於沒事了!」 但其實啊,出院不是結束,是你復原的開始。 接下來的幾天、幾週,才是讓身體真正「修好」的關鍵時期,尤其是有傷口、有動過手術的人,照顧得好不好,影響超大。 這一篇就來跟你聊聊,回家後該怎麼好好照顧傷
說真的,**「要不要開刀?」**這句話,是很多人聽到會瞬間心跳加速、腦袋一片空白的問題。 不管是自己,還是家人聽到這句話,內心通常都會冒出超多問號:「真的有必要嗎?不開會怎樣?會不會只是例行開刀?可以拖一下再觀察嗎?」 今天這篇,我就當作朋友坐你旁邊,幫你預習一下醫生在你面前講「可能要手術」的時
你是不是也常問自己或醫生:「欸,那我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恢復正常啊?」 比如扭到腳、動完手術、骨折、拉傷之後,雖然不再痛到不行,但總覺得「好像還沒完全好」,走路會小心翼翼,動作變慢、怕又弄到。 今天這篇,就像我坐你旁邊跟你聊一樣,幫你整理出關於復健、物理治療你該知道的關鍵觀念,不只幫你判斷「可以動到
出院那天你是不是也鬆了一口氣? 醫生說可以回家,感覺像是:「好耶,終於沒事了!」 但其實啊,出院不是結束,是你復原的開始。 接下來的幾天、幾週,才是讓身體真正「修好」的關鍵時期,尤其是有傷口、有動過手術的人,照顧得好不好,影響超大。 這一篇就來跟你聊聊,回家後該怎麼好好照顧傷
說真的,**「要不要開刀?」**這句話,是很多人聽到會瞬間心跳加速、腦袋一片空白的問題。 不管是自己,還是家人聽到這句話,內心通常都會冒出超多問號:「真的有必要嗎?不開會怎樣?會不會只是例行開刀?可以拖一下再觀察嗎?」 今天這篇,我就當作朋友坐你旁邊,幫你預習一下醫生在你面前講「可能要手術」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