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各位回到伍德的十分鐘個體經濟學專欄。本週國際政經重大話題莫過於美國第47任總統川普在白宮玫瑰園洋洋灑灑宣布了對一百多個國家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作為個體經濟學專欄,伍德今天就以個體供需均衡的角度切入,從學理上來聊聊到底關稅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有什麼影響,而對消費者和生產者又有什麼利弊。
供需均衡與福利極大化
經濟學中供給與需求就像兩隻看不見的手,決定了市場的均衡價格與數量。其中對消費者而言,需求(Demand)的數量(Quantity)和價格(Price)是反向關係。換句話說東西越貴需求越少。另一方面,從生產者(角度)的角度,供給(Supply)的數量和價格則是正向關係。市場上價格越高,願意生產的人就越多。我們會在專欄的第四章討論負斜率的需求線怎麼導出,第七章和第八章則談正斜率的供給線怎麼導出。在今天的專欄我們就假設已經有這兩條線。交會處則是均衡價格P*、以及均衡數量Q*。

我們一般認為當市場自由運作時,社會的福利是極大化的。其中經濟學家定義的福利可粗淺地分為兩類:
- 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假設P*=50,而你非常想要那商品、願意花120元去買該商品──那你賺到了,只花50元就買到了。其中的差價120-50=70元就被稱為消費者剩餘,也就是這種賺到了的感覺。將市場上所有消費者的剩餘加起來就能得到消費者剩餘。反映在圖上就是在需求曲線以下、均衡價格上方的區域,也就是下圖中的橘色三角形。
- 生產者剩餘(Supplier Surplus):假設P*=50,而某間廠商認為其實賣30元就好──那他也賺到了,竟然可以買50元。其中的差價50-30=20元就被稱為生產者剩餘。將市場上所有生產者的剩餘加起來就得到生產者剩餘。在圖上是供給曲線上方、均衡價格下方的區域,也就是下圖中的藍色三角形。

大家應該可以很容易確認在均衡價格下,消費者剩餘CS和生產者剩餘PS的總合會是最大的。這也是經濟學家鼓吹自由市場的最重要根基。
開放國際貿易
那麼當一個國家開放國際貿易,會發生什麼事呢?假設A、B兩國都在種香蕉,A國要花50元、B國花30元就能種*1,那A國就乾脆向B國進口更便宜的香蕉就好。反之,B國沒必要向A國買更貴的香蕉,而是將自己的香蕉外銷、賺B國的外匯。簡而言之,忽略品質問題,當一個國家能用更便宜的價格生產,那他就變成出口國、反之就變成進口國。
現在我們從A國(進口國)的角度來看。當開放國際貿易,市場上的供給會增加,進而壓低A國的市價、並提升總成交數量。

供給從S變成了S+S外(外國的外),市價從P*降到了P**。與之相對,消費者在市場上能買到的商品從Q* 變成了Q**。而這些Q**中,Q內是由國內廠商提供,差額的Q**-Q內則由進口補齊。其中因為價格往下降,Q內<Q*。
我們來看看生產者和消費者剩餘的變化:

- 消費者剩餘:相較於一開始,消費者剩餘因為價格下降、變大到△afd。用白話來說,商品價格下降了,對消費者是福音。
- 生產者剩餘:價格下跌使得國內的生產者生產量下降,從Q*掉到Q內。而生產者剩餘也跟著掉到△bfe。
然而從市場眼光來看,消費者和生產者剩餘的總和,原先是△abc,現在則變成△afd+△bfe,整個社會的剩餘明顯是上升的。我們簡單總結開放自由貿易後,對進口國的影響:
- 對消費者來說,產品變便宜了,消費者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 對生產者而言,價格往下掉,願意生產的廠商減少,本國產業是受傷的。
- 對政府而言,有外匯流出,量是進口量Q**-Q內,以及價格P**的乘積。也就是長方形edQ**Q內。
所以開放自由貿易不見得對所有人都是好事,特別是進口國的國內廠商會因價格下跌而蒙受損失。這也是為何有所謂的「反傾銷」法,禁止他國以破壞市場似地低價讓本國產業受傷;又或著是「進口配額」(例如他國電影在我國上映是必須抽配額的)或其他貿易障礙,讓他國產品進不來我國,進而保護我國商品。
作為小說作者,伍德以前也聽過透過禁止他國作品進來,進而保護我國創作者的論調。不過在網路時代,想要禁止國內消費者看國外作品,大概只有禁網路才能做到這種事。
關稅 (Tariff)
關稅則是另一種保護國內產業的手段。透過對進口商品課稅,讓國外產品的成本提昇,削弱它們在本國的競爭力。我們來看課了關稅後會發生什麼事。

課了關稅後,由於生產成本上升,原先的國際供給S+S外被往上抬變成紫色線S'(相同價格Q下、市場上負擔的價格提昇)。均衡價格從開放國際貿易的P**往上變成P***。另一方面市場的數量從Q**往下掉成Q***,而與之相對,因為價格上升,國內生產量從Q內上升成Q內'。換句話說,進口量是減少的。
我們來看看社會的剩餘發生什麼事。由於需要的點很多,這裡就不塗色了。

- 消費者:在開放自由貿易下,剩餘是△afd。現在由於關稅而價格上升,剩餘退縮到△agi。
- 生產者:在價格上升下,生產量提升,總體剩餘也從△bde變成△bgh,受到了關稅的「保護」。
- 出口國:原先出口國拿到的是長方形edQ**Q的外匯,現在進口量變少成Q***-Q內',而收到的價格也不是P***,而是比Q**更低的P外。市場上感受到的價格是P***,其中P***-P外是政府收走的關稅,而P外才是出口國真正收到的價格。換句話說,出口國在關稅打擊下,必須削價競爭。而收到的外匯也從長方形edQ**Q大幅跌落成長方形jkQ***Q內'。
- 政府:流出的外匯從長方形edQ**Q變成長方形jkQ***Q內',與此同時,還收到關稅長方形hijk。
換句話說,課了關稅後,在需求不變下,消費者會被上升的價格所傷,部分關稅是會透過供需反映在物價和消費者身上。出口國受傷最重,不管是量還是價都會下降。反過來說,國內產業確實有得到保護,政府也有稅收。關稅也因此可以被看為是一種對消費者「課稅」、斲傷出口國,進而來補貼生產者及開拓政府財源的政策。
被打擊的出口國該怎麼做
綜上所述,關稅是種打擊出口國的強力武器。而被打擊的出口國又該怎麼自救?
- 補貼
短期內,產業被進口國的關稅所傷,出口國的政府可以用補貼產業來度過短期難關。然而補貼終究是出口國內的國內政策,對於進口國不痛不癢,甚至可說是某種「認賠屈從」;與此同時,政府的銀彈終究有限,長期的補貼會造成政府財政惡化,遑論政府的經費大部分來自人民稅收,補貼也是種慷他人之慨。
事實上,當進口國想扶植本國產業,補貼當然也是種手段;但同樣地,只有一味地補貼,而不去思考補貼是否有效、有沒有補貼到真的該補貼的廠商身上、或甚至是反而阻礙了進步的動力,補貼就變成了高價的糖衣毒藥。
- 關稅談判
兩國間往往不是單純的進口和出口關係,有的商品是進口、有的商品則是出口。當出口國被制裁,自然能其他商品上提高關稅制裁回去。短期內關稅壁壘、或甚至直接阻斷關鍵物料或產品出口是種談判和叫板的手段。當然,若是出口國已經把關鍵產業外移,那就是no cards了。
另外,築起關稅壁壘是種「冤冤相報」,長期對兩國的消費者都是折磨,甚至會造成經濟蕭條。歷史上的經濟大恐慌(Great Depression)就和關稅壁壘有關,並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遠因,領導者不可不慎。
反過來說,降低在其他領域的關稅則是種外交示好、也是種談判方法。但就像上面提及的,必須小心此舉對國內產業的衝擊。
- 技術與品質進步
關稅使得出口國能賣出去的國際價格降低,治本之道應該是投入研發,讓生產技術繼續進步、進而得以繼續削弱成本,以更好的體質應付貿易障礙。
另一方面,上面的分析始終假設本國和外國的產品可以完全替代。要是本國的產業得以升級、使產品可以和舶來品做出區別,讓消費者願意購買*2、甚至是花相對高價支持,才是本國產業及消費者真正的福祉。
這點對於扶植新興或弱勢產業也是一樣的道理。補助從來就不是理所當然的。產業若不能自立自強,一方面可能是生產技術或品質就是不如人,另一方面也可能整體產業政策有誤,必須要有人進行體檢及修正。
- 開拓市場
上面的分析假設只有兩個國家,但世界上有一百多個國家,總有在貿易上沒那麼多障礙的地方。甚至若不同國家同病相憐,談妥貿易優惠條件、或甚至形成自由貿易區抱團也是種與人為善的手段。
其他關於匯率操控(屬於總體經濟學領域)、談判或訴諸國際仲裁(和經濟學理論無關)等手段本專欄略過不談。伍德唯一能說的是面對貿易障礙,補貼是最方便、但也是最短期拖時間、甚至有飲鴆止渴意味的政策(更別說真正需要、卻沒辦法收到補貼的廠商)。面對多變的國際情勢,實在需要產官學各界共同商討、從經濟、外交和法律等途徑尋找出路。安心睡覺只是逃避問題、溫情的喊話廉價而對既成事實毫無助益,只有好好面對變局、提出政策才是福國利民的正道。
那麼今天就聊到這裡,我是伍德,我們下次的「十分鐘個體經濟學」見!
*1. 本篇專欄忽略匯率問題,事實上在國際貿易裡匯率的重要性就體現在生產成本和消費力的變動。
*2. 訴諸民族主義,「愛用國貨」等手段雖是一種方法,但伍德認為與其對國民情緒勒索、要人買單,好好提升產業競爭力比較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