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回到伍德的十分鐘個體經濟學。上一期的專欄我們提到經濟學家用偏好(Preference)的概念來記錄一般人對商品的喜好,並且要求理性的偏好至少要是完備的(Complete)以及遞移的(Transitive)。只不過要討論偏好,幾乎每次都得把數不盡的商品組合中兩兩抓出來問,實在很不方便。也因此,何不乾脆就給每個商品一個分數,這樣要比較喜好就容易得多?而這個分數,在經濟學上就被稱為「效用」(Utility)。
效用(Utility)
市場上眾多商品,比起建構偏好需要兩兩比較,在了解效用時,我們問的問題更直接。
請問給你商品X,你有多滿足?能不能給個分數?舉例來說,對某個消費者來說蘋果是50、橘子是60、香蕉是40,這些分數就被稱為效用(Utility)。由此得知這個消費者最喜歡橘子、其次是蘋果,最後才是香蕉。我們可以記成U(蘋果)=50、U(橘子)=60、U(香蕉)=40。這樣假設又多進了一樣商品芒果,我們就可以直接問消費者U(芒果);假設U(芒果)=55,我們就能很輕鬆地將它跟其他商品做比較。
所以說白了,效用U(.)這個函數將消費者在持有商品時的滿意程度數值化,進而排序。也可以想成我們給每個商品一個分數,做為比較基準。而每個人喜好不同,給出的分數排序也就不同。
那麼效用跟我們在第一章學過的偏好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一個人比較喜歡商品X勝過Y,X對他的效用應該要比Y還要高,也就是U(X)≧U(Y);反之亦然,如果今天我們知道U(X)≧U(Y),那消費者應該是比較喜歡X的。效用函數和偏好彼此一致的狀況下,我們稱這個效用函數U代表了這個消費者的偏好⪰。
如果U代表了消費者的偏好⪰,那麼X⪰Y ⇔ U(X)≧U(Y)
值得注意的是,效用看起來很方便,但事實上確實存在一些沒辦法寫成效用函數的偏好,例如我們上次聊過的字典偏好就是一例*1。
另一個問題是,兩個人的效用能不能比較?例如某個消費者說U(蘋果)=50,伍德的效用函數用V表示,說V(蘋果)=10。可以說因為50>10,所以伍德就比較不喜歡蘋果嗎?並不是如此。很粗略來說,說不定該位消費者的「滿分」是100分,而伍德的滿分就是10分,伍德就是很愛蘋果。不同消費者間的效用函數是不能比較的。
而事實上,效用函數也不是唯一的。舉例來說前面的消費者說U(蘋果)=50、U(橘子)=60、U(香蕉)=40,可能心裡想的滿分是100分;如果我們請他改用0-10分打分數,改用V(.)表示,變成V(蘋果)=5、V(橘子)=6、V(香蕉)=4,消費者還是最喜歡橘子、最不喜歡香蕉,效用的尺度改變了,但是對經濟學家來說,最重要的偏好並沒有改變。U(.)和V(.)都代表了偏好。
這反映出效用是沒有單位的,而我們只關心它的相對大小。只要相對大小對了,不管尺度是0-100、0-10,或甚至100-1000都沒有關係。假設一個消費者的偏好可以用U(.)表示,那麼將其+100(平移)或是*2(伸縮),對於這個效用的有效性不會有影響*2。而我們也稱效用是「排序性」(Ordinal)的,代表我們其實不太在乎它的真正數值。
和效用有關的概念
接下來我們來看幾個由效用延伸的概念。有了效用函數後,我們就有很多數學工具可以用來幫助分析。
接下來我們假設U(x)代表消費者有x瓶水的滿足程度。

也就是說,有一瓶水,消費者的效用是8;有兩瓶水,消費者的效用是15,以此類推。對於一個數量x,我們定義三個名詞:
- 總效用(Total Utility;TU):U(x),也就是消費者的總滿足程度。
- 平均效用(Average Utility;AU):U(x)/x,消費者在持有x瓶水下,平均每瓶水給他多少滿足程度。例如AU(4)=U(4)/4=5.5。
- 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MU):在有x瓶水下,再多給消費者一瓶水,會給消費者多少效用。也就是U(x+1)-U(x)。舉例來說,MU(2)=U(3)-U(2)=20-15=5。
換各位試試看,能不能算出AU(2),以及MU(3)呢*3?
我們特別來看邊際效用:
- MU(0)=8
- MU(1)=15-8=7
- MU(2)=20-15=5
- MU(3)=22-20=2
- MU(4)=21-22=-1
可以看到邊際效用遞減,這是一般都會做的重要假設。想想MU(0):在你一瓶水都沒有時,多給你一瓶水真是太重要的,邊際效用會很大。MU(1):已經有一瓶水,再多一瓶也還不錯。MU(55):已經有55瓶水,再多一瓶是要淹死人嗎?邊際效用大概不怎麼樣,甚至是負的。
一般的效用
一般的情況下我們假設商品是可以無限分割的,不只是一瓶水,你可以買0.5瓶、0.02瓶、小到一滴水。整個效用函數會是條平滑的曲線。

紅色曲線為效用函數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同樣可以定義總效用TU和平均函數AU。例如在(x,U(x))的平均效用同樣是AU(x)=U(x)/x,恰好是上面藍色虛線的斜率。而邊際效用MU需要一點修正:比起問在有x瓶水下,多一瓶水多給消費者的效用,我們問在有x瓶水下,多0.1瓶、甚至是多一滴水給消費者,那一滴水的平均效用會是多少。
換句話說,MU(x)=lim△x→0[U(x+△x)-U(x)]/(x+△x-x)──有點眼熟了嗎?沒錯,這就是取這點的微分值。MU(x)=U'(x)。
大家基本上可以把邊際效用想成效用在x這點的增加速度。對應到上面的圖就是橘色切線的斜率。而「邊際」這個概念將在本專欄持續不斷地出現,請務必要搞懂。
而在上面的圖,我們做了至少兩個數學假設U'(x)>0、U''(x)<0,分別代表下面三個意思:
- 商品是好的(good) (U'(x)>0):多收到商品,效用會上升(消費者更開心)。這代表商品是個好東西。與之相對,像是垃圾、汙染、犯罪等等「商品」是不好的(bad)。
- 邊際效用遞減 (U''(x)<0):前面也提過,當沒有商品時,多一個給人的效用很大;但當手上已經擁有很多了,多一個好像就沒那麼稀奇。
- 沒有滿足點 (U'(x)>0)(No saturation):邊際效用雖然遞減,但不會像我們一開始的例子變成負的。消費者可以感覺麻痺(邊際效用很小),但不至於厭惡多的商品。現實來說,可以假設消費者可以(無成本地)銷毀過多而不需要的商品。
在往後除非另外提及,我們直接假設效用函數滿足以上的條件。
水與鑽石的矛盾 (Diamond-Water Paradox)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他的代表作《國富論》提到一個問題:水對人類來說太重要了,卻很廉價;相對地,鑽石沒什麼特別用處,卻號稱鑽石恆久遠,一顆就破產(原文並不是這麼說的)。
重要的東西應該要很貴、沒什麼用的東西應該要很便宜,不是嗎?這個問題被經濟學家稱為水與鑽石的矛盾(Diamond-Water Paradox)。時至今日,大部分的經濟學家認為這可以用我們今天提到的效用理論來解釋。而核心觀念,是願付價格由邊際效用決定。換句話說,你願意花多少錢買東西,跟多了那東西給你的邊際效用有關*4。
水對我們真的很重要,沒有水我們活不下去。它給我們的總效用很高,但因為我們的水消費量很大,再多一滴水的邊際效用其實不大。與之相對,我們沒什麼鑽石,多一顆鑽石給我們的邊際效用還有點大,才使得鑽石的價格比較高。極端地來說,如果你在沙漠裡已經兩天沒喝水,想必也願意花比鑽石還高的價格買水,因為那時的水給你的邊際效用很高。
我們會在第四章討論消費者決策時,再好好地解釋價格和邊際效用的關係。
如果商品不只一種
現實生活裡,商品當然不只水一種。我們同樣可以問消費者2顆蘋果+3根香蕉的效用為何、或是3顆蘋果+1根香蕉的效用。在這種情況下,效用函數會有兩個(以上)的參數(parameter)。我們記成U(x1,x2),例如2顆蘋果+3根香蕉的效用就寫成U(2,3)。而當有兩種以上商品時,我們就能討論商品間的取捨、拿走一顆蘋果需要補消費者多少香蕉才能讓他覺得沒差。而這就和另一個重要觀念:無異曲線(Indifference Curve)有關。我們下次繼續談第二章。
那麼今天就聊到這裡,我是伍德,我們下次的「十分鐘個體經濟學」見!
*1. 證明技術成分比較多,專欄略過不談。不過倒是有個定理值得一書:
Debreu (1954):如果一個偏好是完備、遞移且連續(Continuous)的,那就存在效用函數的表示法。
*2. 技術來說,我們說如果U(.)代表了一個偏好,那麼給定單調遞增(monotonically increasing)函數f(.),f(U(.))代表了同一個偏好。
*3. AU(2)=7.5;MU(3)=2
*4. 另外一派,從當初亞當斯密自己的解釋開始,利用的是勞務價值論(Labor Theory of Value),認為價格和取得商品所需的勞務有關(開採鑽石很辛苦)。這套理論後來由馬克斯繼承,成了共產經濟理論中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