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季度再平衡+債券對沖,實務上應該如何操作並注意哪些重點
重點摘要:為什麼要認識這組能穿越牛熊的長期投資組合
- 如何由《財星500強》大企業選股,打造的實證長期投資策略方法
從你的長線投資組合如何選股一個跨科技、消費、金融、能源的『全產業核心組合』,而非單壓科技或熱門題材。但又輕鬆的方法,如果你是投資小白,你也適用。 - 回測十年數據顯示:年化報酬超與Sharpe比率勝過大盤
相較於SPY過去十年的年化報酬,這個長期投資組合平均報酬率,Sharpe Ratio皆優於大盤,代表在承擔相近風險的情況下,能創造更高品質的報酬。但你根本不需要花太多時間。 - 加入債券對沖的結果好不好?風險會不會進一步下降?重點是不是還能守住大部分報酬?
若你偏好穩健布局,如何將資金配置到美國高品質債券ETF,能有效降低最大回撤,Sharpe也同步提升,是更保守但高效的選擇。 - 實際操作門檻低,不需選股高手,每季檢查一次即可
你不需要研究財報、也不需要追高殺低。這個組合可以選擇再平衡調整權重也可以不用。依據簡單財報指標剔除不適合長期持有的公司,確保投資組合品質不斷優化。 - 未來十年的模擬結果也樂觀
根據蒙地卡羅模擬,這組合未來10年資產終值在七成以上的情境都高於SPY,尤其在多數極端行情中,回撤幅度更小、表現更集中,展現出長線『攻守兼備』的優勢。
前言:
很多人談長期投資,說得很輕鬆:買ETF、定期定額,十年後就能看到成果。但真正執行起來,其實並不容易。你可能才走到第七年,第八年市場一個大回檔或遇到黑天鵝或灰犀牛事件,就開始懷疑整個策略是不是錯了,甚至乾脆中途抽身。或者,有人看到某個新興產業突然爆紅,AI也好、電動車也好,禁不住誘惑就轉向去追逐短期熱門題材,結果反而偏離了原本的投資軌道。
長期投資如果只是『撐得久』,那不夠;更關鍵的是你能不能穿越牛熊週期——真正做到在經濟擴張、緊縮、高通膨或低流動性的環境下,都守得住節奏,這不單是靠意志力靠信仰,而是來自一開始的合理的配置邏輯。
你的『長期』投資需要的不是一個『賭對』產業的組合(長期投資盡量不要靠賭,只單純靠賭贏賭輸,那真的就不是投資的真諦),而是一套經過資產配置優化後、能有效控制波動、壓低最大回撤的系統。簡單來說,它不一定總是表現最亮眼,但在市場情緒極端時,它不會讓你情緒崩潰。這樣的組合,長期下來才能穩定拉出 alpha,也才能讓你真的完成財務目標——不是賭贏一兩次行情就高興飛上天,而是走完全程你的財務規劃。
我身邊有一些朋友,平常真的很節省。開車都開十年以上的中古車,旅遊也不捨得花錢,有的甚至連過年紅包都精打細算。但你以為這樣的人在投資上也會很謹慎嗎?沒有,反而常常是最愛市場聽消息、喜歡短線『沒有策略性和方向性』的進出,結果平常可以很省,但是在股市倒是很大方,賠很多錢都認為覺得沒關係,反正是投資。但觀念和邏輯都不是很清楚了,怎麼有可能會靠投資賺到錢?與其賠錢給人賺到不如把那些錢拿去旅遊,坐高級的郵輪環遊世界,你在股市賠錢(不是短期帳面的浮虧),對你的人生生活品質改善一點意義都沒有。
這種狀況真的讓人覺得可惜。因為他們原本的生活方式其實已經很適合累積資產了,但在投資這塊卻掉入陷阱。
如果你手上有一筆錢,而且是短期內用不到、也沒打算拿來做什麼消費的,那就該認真規劃一下:把大部分資金分到長期投資部位,剩下的小部分再去做短線操作,這樣結構才穩。
本篇從長期配置的角度來聊聊,怎麼打造一個能穿越牛熊、市場再怎麼大震盪你都能安穩放著的投資組合。這組合適合的是那種你打算十年後才動用的資金,想要對抗通膨、對抗景氣循環,甚至希望根本不用管市場每天怎麼漲跌。這類資產組合,才是真正適合長期投資人去建立的核心配置。
過去長期投資的很人都想知道以下的幾點問題:『我到底該怎麼選擇長期的投資標的?是直接買大盤ETF就好,還是可以做一點優化?如果剛好我要結束這部分投資時,卻遇到景氣下行或衰退那該怎麼辦?』
這些問題都很值得探討。因為長期投資並不代表你什麼都不管,相反地,若你願意多花一點時間去研究,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做一些結構上的優化,是完全有機會拉出超額報酬的。
這裡提供一組可以穿越牛熊的投資組合,我們選取的標準很簡單就是把《財星500強》裡市值最大、影響力最大的前20家公司,拿來做一個等權配置的投資組合,然後跟S&P 500(也就是我們熟悉的SPY ETF)來做比較。這裡不只是比總報酬,而是更進一步看風險調整後的績效、最大回撤、甚至透過蒙地卡羅模擬來看看這種策略未來10年的可能結果會長什麼樣子。
接下來這部分我會拆成三個問題來分析,也給有興趣優化核心資產配置的朋友一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