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與人相處之中,
我們總難免會看到別人的不足,也總忍不住想指正、想糾正。
但指正一個人的錯誤,到底該怎麼拿捏分寸?
教導別人進步,又該如何讓對方真正能夠接受?
這些問題,看似微小,卻深深影響著我們的修養與成長。
古人有言:
- 攻人之過,勿太嚴,要思其堪受。
- 教人之善,勿過高,當使其可從。
責備一個人,不必用盡全力刺痛;
教導一個人,也不該設立遙不可及的高標。
因為真正有智慧的人,
不是只看「自己說了什麼」, 而是思考——
對方能不能承受、能不能做到。
教育,不是用來展示自己的高明,
而是為了點燃別人心中的微光。
在自己的修行上,我也常提醒自己:
- 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
- 不急功近利,也不虛偽道德。
真正的成長,不是靠一時的激情衝刺,
也不是靠表面的虛偽偽裝, 而是每天,在日常的細節裡,一點一滴去踐行自己的信念。
- 在說話的語氣裡,藏著尊重。
- 在面對別人過錯時,留有溫度。
- 在看待自己的時候,保持誠實與謙卑。
人生如行走,
每一步都可能踩到石頭,每一步也可能跨過風景。
願我們在與人相處時,少一些苛責,多一些溫柔;
願我們在自我修行上,少一些浮誇,多一些踏實。
你呢?
在日常的互動中,你也曾經遇過什麼讓你思索「如何教人、如何自持」的時刻嗎?
歡迎留言分享,讓我們在行走中,一起思索與修煉。

(原文與圖片發表於2020.11.22,黃同慶拍攝於上海)